方從義

方從義

方從義(約1302—1393),元末著名道士畫家,江西貴溪人。字無隅,號方壺、又號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門羽客、鬼谷山人。早年入道,師從永嘉人金月岩修道家之學,為龍虎山上清宮正一派道士,金月岩去世后,他離開龍虎山遊歷全國各地,往來於大江南北,至正三年(1343)曾至大都(今北京),結交了不少文人、畫家和達官貴人,名臣危素稱他為“方外之交”,畫家張彥輔曾為之繪《聖井山圖》相贈,在當時很有名氣,由於不喜談論時事,獨好畫,不久即思南歸,但這次北游使他大開眼界,對他的畫有很大促進。

人物簡介


元-方從義-主要傳世畫作
元-方從義-主要傳世畫作
方從義善畫,又兼工詩文、書法。其畫初師董源、巨然米芾,又學趙孟頫高克恭之法。他的畫風格瀟灑,筆致跌岩,意境蒼茫,無塵俗之氣,以幽為其畫特色。他善畫雲山墨戲,筆下的景色多是冷寞,幽閉,塵俗絕少的地方:高山奇峰,深谷幽澗,古樹老屋,野水孤舟,給人以深沉、奇特和悲壯之感。他早年的畫嚴謹,晚年不拘於形,用筆奔放,滿含激情。傳世不多,人以禮求之,始為出其一二。嘗言:“太行居庸天下之岩險,其雄傑奇麗,皆古之名畫,余所顧見者今皆見之,而有以慊吾志,充吾操,吾非若世俗者區區而至也。”蓋學仙之穎然者,由無形而有形,雖有形終歸無形,畫能如是,其至矣乎?
《圖繪寶鑒》錄其作品有四十餘件,現官方藏品有六件,私人收藏尚有多件:《山陰雲雪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雲山圖》藏上海博物館,《白雲深處圖》藏上海博物館,《武夷放棹圖》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高高亭圖》、《神岳瓊林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後人認為他的畫有點“外道”,所以儘管其畫格極高,藝術造詣精深,卻因為過於不重形似,故影響不如黃公望,倪瓚等人。

主要作品


神岳瓊林圖

【名稱】元 方從義 神岳瓊林圖
【年代】元代
元-方從義-神岳瓊林圖
元-方從義-神岳瓊林圖
【簡介】紙本淺設色。縱120.3厘米,橫55.7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神岳瓊林圖》是方從義傳世作品中較大的一幅。圖的上方群峰高聳,山下則溪流委婉,小橋連岸,雜樹茂密,村舍隱現。層疊而上的山峰,皴以長披麻皴,圓厚流暢,猶董、巨法,而山石的密集的苔點及叢樹的密密點葉,則透現米氏遺韻,但已見干筆,點中帶擦,更現蒼莽。與同時代的王蒙晚年的連勾帶皴、帶點、帶擦,異曲而同工。圖中山石用淡墨層層積染,墨氣厚重而質感極強。元畫的紙本“干筆皴擦”的筆墨特色,在圖中得以酣暢淋漓的展現。而方從義用筆之暢快,點厾之灑脫,如其善於章草,畫面充滿了跌宕的動感,明顯地區別於“元四家”之從容靜穆。圖中有他以章草題款:“歲在旃蒙大荒落三月十一日,鬼谷山人方方壺為南溟真人作神岳瓊林圖”。知乃1366年作。

武夷放棹圖

【名稱】元 方從義 武夷放棹圖
【年代】元代
元-方從義-武夷放棹圖
元-方從義-武夷放棹圖
【簡介】紙本,墨筆,縱74.4cm,橫27.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方從義
方從義
此畫作於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畫的是武夷山景。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縣西南,綿亘百餘里,有36峰、37岩,水流其間,分為九曲,為我國南方風景名勝之地。古代,道家將它稱為第十六洞天,是道教活動較為集中的地區。此圖是方從義為同道周敬堇而作。畫面右側一峰高聳,峰下水中一葉小舟徐徐划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叢生其間。筆墨濃潤,酣暢淋漓,山體用縱向長線條皴染,以增其峭礪高聳之感。布局奇特,筆法多變,融古法為己用,表現出獨具特色的藝術格調。右首自題“武夷放棹”4字隸書,左面又題雲“敬堇愈憲周公,近采蘭武夷,放棹九曲,相別一年,令人翹企。因仿巨然筆意,圖此奉寄。仲宣幸達之。至正已亥冬,方方壺寓烏石山識”,鈐白文“方壺清隱”一印。本幅鈐“卞令之鑒定”、“石渠寶笈”、“陳仁濤”、“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心賞”、“金匱寶藏陳氏仁濤”、“乾隆鑒賞”、“譚”“敬”(方連珠)、“徐安”、“古黔陳少石考藏名跡”、“安氏儀周書畫之章”、“式古堂書畫”等鑒藏印15方。

山陰雲雪圖

【名稱】元 方從義 山陰雲雪圖
【年代】元代
元-方從義-山陰雲雪圖
元-方從義-山陰雲雪圖
【簡介】立軸,紙本,墨筆。縱62.6厘米,橫25.5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山峰突起於雲間,山腰雲靄瀰漫,山腳叢樹流泉。畫家以墨染出山石,復加皴點,留白表示縈繞的雲靄和尚未消融的積雪。書法簡逸,屬米氏雲山一系。自識“山陰雲雪”、“金門羽客方方壺仿高尚書,為芹美學士作於滄州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