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瘡

臍瘡

簡介


● 英文名稱:Umbilical Sore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兒科

古籍摘選


● 臍瘡因水濕傷臍所致,久不愈則發搐,由風邪外襲也。恐變風癇。(《外科大成·小兒部》)

名詞解釋


● 以臍部紅腫熱痛,甚則糜爛,膿水流溢,或伴有發熱唇紅,煩躁啼哭為主要表現的新生兒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新生兒在斷臍及臍帶結紮過程中,因護理不當,以臍部生瘡為主要癥狀的疾病,為臍瘡。

臨床表現

● 臍部紅腫熱痛,甚則糜爛,膿水流溢。
● 惡寒發熱,啼哭煩躁,口乾欲飲,唇紅舌燥。
● 舌質紅,舌苔黃膩,指紋紫。

病因病機

● 本病為臍濕的進一步發展。
● 嬰兒洗浴時,臍部為水濕所侵,或為尿液浸漬,或臍帶未乾脫落過早,或為衣服摩擦損傷等,使濕濁浸淫皮膚。
● 若濕郁化熱,或污穢化毒,則濕熱之邪蘊郁,致營衛失和、氣滯血瘀,而致臍部紅、腫、熱、痛,進而濕熱釀毒化火,毒聚成瘡,致臍部潰爛化腐,則為臍瘡。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稱臍瘡為新生兒臍炎。

治則治法

● 臍瘡者,治以清熱解毒。
● 方用犀角消毒飲加減。
● 還可以佐以外治法,收濕斂瘡。

斷臍

● 胎兒在母腹中,臍帶是母體與胎兒氣血經絡相通的紐帶。
● 嬰兒降生,啼聲一發,口鼻氣通,百脈流暢。新生兒出生后即需結紮臍帶,斷臍后新生兒方開始獨立生存,因此可將斷臍作為先天與後天的分界線。

預防調護

● 應當注意新生兒在斷臍后的臍部護理。
● 注意臍部在臍帶脫落之前不要沾水,尤其是洗澡的時候,尤其應當注意,可以選擇用濕潤溫暖的毛巾進行擦拭。
● 在給嬰兒穿尿不濕的時候要避免蓋住嬰兒肚臍部位,以免排泄物沾到傷口。
● 從出生到臍帶脫落後的一段時間內都會有少量分泌物出現,應注意每天進行臍帶的清潔工作,保證傷口乾燥和透氣。
● 正常嬰兒臍帶在1~2周會脫落,如果2周后還沒有脫落,要更加細心觀察是否有紅腫、滲出等現象,如果出現異常,則應當及時就醫。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馬融。中醫兒科學。第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