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姓
元姓
元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元(yuán)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1位。做姓氏使用。
元姓
元(Yuán)姓源出有五:1、出自殷商元銑之後,世代相傳姓元。2、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魏國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代畢萬之後,以地名為氏。3、出自拓跋姓,為鮮卑族的後代,至魏孝文帝時下詔改姓為元氏。4、出自複姓紇骨氏、是雲氏所改。5、出自玄姓,為北宋時為避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的父親聖祖趙玄朗名諱,改姓元氏。
至於其他關於元姓起源之說,無法考實就不於敘述。
源於媯姓,出自殷商名臣元銑,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五書》上記載:在殷商王朝末期,商帝乙(公元前1101~前1076年在位)廢長子棄,立二子受辛為君。當時,商太史元銑曾據法力爭,然商帝乙固執己見,仍立受辛為太子。受辛就是後來著名的商紂王。顯然,在商朝時期即有元氏一族,具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那位以識之明而反對帝乙把帝位傳給紂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銑,是元氏最早的始祖之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元咺,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左傳》中記載:“元,出衛大夫元咺。”在史籍《韻會》中也記載:“<左傳>有衛大夫元喧。”該支元氏一族出自春秋時期衛國上大夫元咺,是周文王的後裔。
在元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元氏,族源發源於河北、河南一帶。
源自北宋初期玄氏家族,屬於因謚改姓為氏。北宋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將自己的父親趙弘殷追封為“大宋宣宗聖祖皇帝”,因此下令天下姓氏不得與他父親的謚號沖諱。
源出姬姓的玄氏家族為為諱,只得改姓為元氏,屬於因謚改姓為氏。
出自危姓,危仔倡(?-909)字上練,又字忠練,唐末五代時人,籍貫江西南城,南城東興鄉四十一都蘇源村(今屬黎川縣荷源鄉)人。唐末信州刺史。撫州刺史危全諷弟。909年危仔倡與危全諷一道攻打洪州時,被吳國將領周本擊敗,危仔倡投奔吳越王錢鏐。錢待仔倡為上賓,任命為淮南節度使。由於錢鏐認為“危”不吉利,便賜姓“元”。從此,仔倡子孫均仕吳越,留居杭州,並改姓元。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華元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華氏,源齣子革氏。在史籍《元和姓纂》中引《世本》記載:“季平子支孫為子革氏。”在史籍《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季孫使公華、公賓、公林迎孔子。王符以華氏次公之氏后,則華氏當即公華氏。”在史籍《左傳·成十五年》中記載:“華元使向戍為左師。”子向戍,是宋桓公的曾孫。在《世本》中記載:“桓公生向父盻,盻生司城訾守,守生小司寇鱣及合左師。左師即向戍也。”華元,全名子華元,安徽濉溪人,時為春秋時期宋國執政上卿,曾任右師。
在華元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元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他族改姓。
①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拓跋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魏孝文帝拓拔宏,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今河南洛陽),之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於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下詔改漢姓為元氏。此後,鮮卑族拓拔氏皆改為元氏。
②在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元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元氏。
根據元永潔女士2011年整理的關於全國元氏分佈情況調查:元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四百零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九十一位,多以河南、忻州、錢塘為郡望。元氏最初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兩省,元氏的最初的活動地區都是在黃河流域,如唐朝的大詩人元稹與名臣元結,就全是河南人。
現天津市的靜海縣,河南省的輝縣、周口市、開封市、洛陽市、安陽市林縣、湯陰縣,安徽省的合肥市肥東縣、鳳陽市,山東省的威海市、平度市、昌邑市,江西省的撫州市崇仁縣及樂安縣,福建省的寧德市霞浦縣、泉州市石獅市,廣東省的揭陽市惠來縣、汕頭市,山西省的忻州市、運城市、朔州市、大同市,河北省的廊坊市,湖南省的臨湘市,湖北省的荊州市、洪湖市,雲南省的麗江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吉林省的長春市、延吉朝鮮族自治州,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地,均有元氏族人分佈。
經過近二個月的查找,今建立聯繫的有江西撫州崇仁元家橋、福建霞浦縣、廣東揭陽市、湖南臨湘、山東昌邑、天津靜海,各處都有萬人以上居住,並有家譜可考。其中天津靜海元氏是在清乾隆年因避廟諱改玄為元,現山東濰坊同宗族人仍然姓玄。
2012年初這近一年裡,建立聯繫的元氏人有:山西臨汾及渭南蒲城、福建光澤、河南輝縣及信陽、河北邢台、甘肅通渭,都有元氏家族居住。其中福建光澤元氏為危姓所改,與江西撫州臨川危氏同宗。
江西浯瀯元氏始祖,元子哲(718年-770年)河南羅山縣人,後魏皇室苗裔,天寶進士,766年任崇仁知縣,大曆五年(770年)卒於衙內。時任撫州刺史顏真卿撰寫《元子哲遺愛碑》碑文。
江西樂安元氏始遷祖,元從周為元子哲第九世孫。
元子哲
始遷祖思恭,明正統年間自江西武寧縣長樂鄉二十五都芒村永元坊遷岳州府臨湘縣冶湖裡,后復徙河西古塘坤居。
元仲修,字隆讓者,明正德十五年(1520)由江西樂安之象山寄籍寧邑之黃材。
元友能,明洪武初,友能公同兄友德公,由江南鳳陽縣遷至靜海之邀鋪村,友德公無嗣,固族皆友能公后。
元林字金聲,生於大清道光十一年(1831),學武,20歲時已拳藝精通。30歲左右出師到山西教徒傳藝,光緒五年(1880)病故,終年僅49歲。
元誼,宋宣和間官忻州神虎軍使,遠祖元結,北魏皇室苗裔。
危全諷(?-909年)字上練,唐末五代時人,籍貫江西撫州,撫州刺史。於唐末黃巢起義時以自衛鄉黨為名起兵,逐步據有撫州全境,割據稱雄。危仔倡之兄,固族於危全諷為始祖。
元宏即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權(386-556年)日益強大,盡占長江以北地區,成南北朝對峙之勢。傳至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將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自己也改名為元宏,其他庶族仍為拓跋氏。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元子哲(718年-770年),字子晰,號東山,河南羅山縣(今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人,北魏皇室苗裔,唐朝官員,天寶年間進士,崇仁知縣。江西浯瀯元氏與樂安元氏始祖。北魏拓跋珪第十三世孫。
元淮(1130-?)名仲泉,諱淮,字國泉,號水鏡。今江西撫州崇仁人。元代詩人。元初授武德將軍,任福建邵武知府。唐朝崇仁知縣元子哲第十五世孫。
元稹,字微之。唐朝時河南(今洛陽市)人。元和元年,對策舉制科第一。任左拾遺。早期反對權貴宦官,但後轉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樂府,兩人齊名,世稱元白;詩稱元和體。著有《元氏長慶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傳奇《會真記》,記張生與崔鶯鶯之事,為後來《西廂記》所本。終年52歲。
公元550年,高洋廢掉了魏孝靜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齊朝,歷史上稱為北齊。在原來的東魏政權中,元氏貴族勢力龐大。高洋奪權后,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就儘力削減和限制元氏貴族的勢力,這樣一來,與元氏貴族的矛盾就非常尖銳了。有一次,高洋要到晉陽巡行,擔心元氏貴族趁機謀反,就對元氏貴族大加殺害。當時的定襄縣令叫元景安,他為了逃避被殺的厄運,想改成高姓。他的堂兄元景皓聽說后,怒斥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己,竟拋棄祖宗,換成別人的姓,太可恥了!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意思是說,大丈夫寧可為玉器而被打碎,怎麼能求做完整的瓦片,苟且偷生?貪生怕死、一心保命保官的元景安竟把堂兄的話告訴了高洋。高洋對元氏貴族本來就懷有戒心,聽到這事,更是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殺了元景皓。後來常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喻寧願為正義而死,不願苟且偷生。
元德昭本姓危,字明遠,五代時江西省南城縣東興鄉蘇源村(今黎川縣荷源鄉蘇源村)人。吳越王重其才,忌“危”字刀下有“厄”,改姓元,後由於戰功卓著,拜為丞相。
元好問雕像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四言
源自商代;
望出河南。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典出元姓的源流和郡望。
宮中才子;
樊上酒徒。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元稹,字微之,河南郡人,早年家貧,貞元年間舉明經科,歷官左拾遺、監察御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其詩以平易取勝,與白居易齊名,時稱“元白”,宮中稱他為“元才子”。著有《元氏長慶集》。下聯說唐代文學家元結,字次山,號漫郎,河南郡人,天寶年間進士,曾參與抗擊史思明叛軍,立有戰功,歷官道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水部員外郎。其詩能反映社會現實,散文也多涉及時政,有《元次山文集》。代宗時以親老退居樊上,著書自娛,自稱“酒徒”。
紫芝眉宇;
露竹霜條。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元德秀,字紫芝,元結族兄。少年喪父,事母至孝,考進士時,背著母親入京城。母親去世,他在墓側築室而居,食不加鹽,睡不鋪席。任魯山縣令,一年後辭去,住在山水俱佳的陸渾,彈琴自娛。宰相房琯曾嘆息曰:“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下聯典指北魏皇族元志,從小博覽書傳,頗有文才。任洛陽令時,不畏強暴兇悍;任荊州刺史,威名享譽荊楚;後任雍州刺史、西征都督。尚書邢巒曾稱他“露竹霜條,故多勁節。”
金釵沽酒;
翠腕成闌。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唐·元稹悼亡詩:“泥他沽酒拔金釵。”陶宗儀《元氏掖庭記》:“元靜懿皇后誕日,南朝宮人獻柳金翠腕闌,似手鐲類,但扁而用於臂境。”
河南世澤;
元和家聲。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元稹,河南人,詩以平易勝,與白居易齊名,時稱“元白”,號元和體。
六言
寶岳行軍元帥;
長壽光祿大夫。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初名將元景山,字寶岳,洛陽人。勇猛善戰,仕周,擊敗吐谷渾;平齊,斬宇文亮,官拜大將軍。文帝即位,拜上柱國。伐陳,為行軍元帥,威名顯赫一時。下聯典指隋代右光祿大夫元壽,字長壽,洛陽人。性仁孝。煬帝立,為楊素行軍長史,又從帝西討吐谷渾,以功累官右光祿大無。從征遼東,道卒,謚景。
邕內神明之譽;
宮中才子之呼。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元絳。下聯典指唐·元稹。
七言
邕州使威名馳譽;
烈女傳學士增修。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南城人元絳,字厚之,天聖年間進士,任廣東轉運使時,儂智高(廣源州壯族首領)反宋攻邕州,建大南國,元絳駐軍邕州,享有威名。后歷官翰林學士、參知政事。下聯典指唐代元萬頃,拓跋氏後裔,敏於文詞、性情放達。曾跟從李勛征伐高麗,管書記,後任著作郎、鳳閣侍郎。著有《烈女傳》等。
才子詩宮嬪喜詠;
列女傳學士增修。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元稹,宮中妃嬪多誦其詩,號“元才子”。下聯典指唐·元萬頃,號“北門學士”,增修《烈女傳》等。
四面常時對屏障;
一家終日在樓台。
——唐·元稹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元稹《以州宅誇於樂天》詩句聯。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此聯為元稹《以州宅誇於樂天》詩句聯。
搖筆尚堪凌浩蕩;
題詩端為發幽妍。
——唐·元稹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元稹詩句聯。
白雪任教春事晚;
貞松惟有歲知寒。
——宋·元好問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金末文學家元好問詩句聯。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號遺山。七歲能詩,二十歲成學,名聞京師。興定進士,任內鄉令。正大中,為南陽令。天興初,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有《遺山集》。
百年人物存公論;
四海虛名只汗顏。
——宋·元好問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好問自題聯。
四朝文物米倉巷,
百世根基浯瀯橋。
——明。吳與弼贈浯瀯元氏祠聯,並贈浯瀯元氏族譜譜序。
八言
七歲神童,詩文名世;
一時才子,元白流芳。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金末文學家元好問。下聯典指唐代詩人元稹。元稹與白居易常相唱和,世稱“元白”,號“元和體”。
《浯瀯元氏族譜》江西崇仁縣浯瀯元氏族譜,始修於宋咸淳五年1269年,至2009年10月已十一次修輯。
《樂安元氏族譜》,江西樂安縣元氏族譜,於2004年十修。
《臨湘元氏宗譜》湖南臨湘市元氏族譜,始修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寧鄉元氏支譜》湖南寧鄉縣元氏支譜,始修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天津《元氏族譜》原譜序(乾隆十二年)。
《林州元氏家譜》河南林州市城郊鄉槐樹池村元氏家譜(文譜傳記),1994年稿。
《忻州元氏家譜》山西忻州元氏家譜,民國二十六年(1937)九月初四抄件。
元姓
《浯瀯元氏族譜》載“
東麟銘海 桂炳堅華 從克爾經 世碧仲南
祖伯自華 榮宗欽延 以應維道 盛德裕崇
肇基浯瀯 仁義忠信 詩禮雍容 明良輔國
彬雅庚楊 智勇有松 君臣宇宙 仕宦廉敏
元姓
春日生光,廷祚永昌。為國崇賢士,盛名達家邦。隆平自此建,令望遠垂芳。孝友繼先緒,忠信啟後人。祖德宜紹述,宗功克纘承。共和開泰運,嘉祥紀宏文
寧鄉元氏字輩
朝楚明正應 國泰永昌榮
道立基先植 閑傳世澤長
振家資繼起 文運代生光
《肥東元氏字輩》
文開昌運,德兆邦家,繼興俊業,盛宗承傳;
仁輔基厚,善潤嗣良,國強民澤,偉紀華章。
其他字輩
廣東汕頭、靖海、天津靜海字輩:“啟士應宗,春立榮茂,登邦綿達,永兆豐隆。
山東威海、昌邑元氏字輩:“海思仲仔,珠貴世禮,常為何發,賀先仕克,茂均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