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證

寒證

徠因感受寒邪,或內傷久病,陽氣虧虛,或過服生冷,陰寒內盛而引起的,並以寒冷為臨床特點的一類病證。

簡介


● 英文名稱:Cold Pattern/Syndrom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八綱辨證

古籍摘選


●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素問·至真要大論》)

名詞解釋


● 寒邪侵襲,或陽虛陰盛,以惡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脈緊或遲等為常見症的寒性證候。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綱,辨寒熱就是辨陰陽之盛衰,寒證即陰盛或陽虛,熱證即陽盛或陰虛。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陰盛陽虛,機能活動衰退所表現的證候,包括表寒、里寒、虛寒、實寒等。

諸寒證

● 實寒證:感受寒邪,或過服生冷寒涼所致,多見於體質壯實,起病急驟者。
● 虛寒證:內傷久病,陽氣虛弱,陰寒偏勝者。
● 表寒證:寒邪襲於表。
● 里寒證:寒邪客於臟腑,或因陽虛陰盛所致者。

寒證表現

● 寒證在臨床上常表現為惡寒喜暖,肢冷蜷卧,面色㿠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長,痰涎涕清稀,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潤滑,脈遲或緊等。

病機析要

● 陽氣不足,或傷於外邪,不能溫煦形體,故見形寒肢冷,蜷卧,面色㿠白。
● 陰寒內盛,津液未傷,故口淡不渴。
● 陽虛不能溫化水液,故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
● 寒邪傷脾,或脾陽久虛,運化失司,故見大便稀溏。
● 陽虛不化,寒濕內生,故舌淡,苔白潤滑。
● 陽氣虛弱,鼓動血脈運行之力不足,則脈遲。
● 寒主收引,受寒則脈道收縮而拘急,故脈緊。

寒熱證鑒別

● 從寒熱喜惡、面色赤白、口渴與不渴、四肢涼溫、二便、舌象、脈象等方面可進行區分。
● 寒證:惡寒喜熱,面色白,口不渴,四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膩,脈遲或緊。
● 熱證:惡熱喜冷,面色紅赤,口渴喜冷飲,四肢熱,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數。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