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岩寺始建於康熙二十三年,是一名叫照喆的和尚建成的,到了康熙五十九年時重修。在翠岩寺遠看是一片如江河般的霧氣。
在華嚴岩側。據《通志》:“康熙二十三年,僧照喆建。前俯雉堞,后枕般若台,蒼松翠竹,襲映可人,因名。有橄欖數園,今萎。康熙五十九年重修。”郡人李馥《翠岩寺》記,文亡。郭柏蒼《翠岩廢寺記》:“翠岩寺舊跡具在。前俯雉堞,后枕華嚴岩。其殿址與施公祠並,漸高漸勝,寺盡
翠岩寺風貌2
而目遠矣。江雲海氣,變幻於百步之內。春夏,諸岩蒼翠欲滴,不獨華嚴也。唐嗣聖中建華嚴院於此,造般若台於此,王氏築百道階於此,宋時建金粟庵於此。地勢與山情,有不容已於結構者,古人已先我得之。寺廢,使人失坐卧,不能使人失眼耳,為廢寺作記,事亦新異。
道光甲午五月,避水登城者移牆基為灶腳,始淪為平地。趙師在田與鳳池監院林公有杞議復之。適趙師謝世,不果。按:寺重修於康熙五十九年,
福清李馥有記,當知創建年代,惜《李鹿山集》不可得,碑石被人竊鬻,而文亦亡。康熙四十二三年間,福州郡守顧焯與侯官諸生
林衡倡立騷壇,招都督李涵、太原王奕駒、太倉穆坤、長洲陸鴻典、襄平蘇世禧、延安白長庚、山陰鍾芝豫、雲間張恆、邵武楊應翰、福州陳祖虞、林皦、鄭新、林豫吉、林紹勛、林偉、林儀、郭人麟、朱任弘、鄭維忠、鄭郯、藍漣、陳祈廣、方京、李馥等四十餘人,結社於九仙山平遠台,即所謂平遠社也。乾隆甲子,鹿山年八十四,重宴鹿鳴,其居宅為敬業堂,在福州黃巷,與里社南北相向。康熙庚子去今僅百十餘年,而寺亡,碑亡,記亦隨之而亡。予因憝及記載之疏,凡修志乘,多以退宦主之,其精神已竭於致君澤民,視此區區者為無關政體,任採訪,不任探討。李元仲《寧化縣誌》,陶篁村《延平府志》,高雨農續修《光澤縣誌》皆精核可讀,他志非牽引即遺亡。淳熙《三山志》多載某勝某人有詩,作志者不錄其文,久久又誰錄其文乎?記載之疏,令人傍皇失據。趙師亡而廢址存,恐久之將為他氏所得,凈慈晝靜,因記而列於《竹間十日話》,時丙申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