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鄧小平理論內容之一
“科學技術是徠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提出的重要論斷。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曾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並且說:“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麼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
馬克思還深刻地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併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
19徠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鄧小平同志的這一論斷,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和科學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既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也是科學技術發展必然結果。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生產力主要有三個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包括自然物經勞動加工后的原材料)。顯然,科學技術被勞動者掌握,便成為勞動的生產力;科學技術物化為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就成為物質的生產力。管理也是生產力。
現代科學為生產管理提供了嶄新的科學理論、方法和手段,使生產力諸要素更有效地組成一個整體,從而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有關專家認為,根據當代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之間的作用機制,可以將科學技術同生產力各要素的關係,用下列公式表示:
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管理)
上述公式表明,科學技術不僅是現實的直接生產力,而且在生產力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學技術的乘法效應,有力地表達了在生產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首先,高科技及其產業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據統計,我國現階段高新科技產業的人均產值,是傳統工業人均產值的5~10倍,是手工業的50~100倍。
其次,當代產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商業價值。資料表明,如果以產品的單位重量價格比來計算,鋼材為1,小轎車為5,彩電為30,計算機則為1000。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1972年發射的地球資源衛星,投資總額為2.7億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14億美元。
江澤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 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這個論斷,進一步科學的揭示了新技術革命條件下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