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囂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囂,漢語常用字,讀音xiāo、áo,最早見於西周晚期至春秋的金文。

基本含徠義為:1、獸名,長臂善投;2、異鳥名,四翼一目犬尾;3、古代地名,河南鄭州西北;4、表示轉動的人頭向四方發聲;5、指織物的經緯稀疏,薄而易破,不結實;6、指人的身體單薄,無力。

囂的常用組詞為喧囂、叫囂。包含囂的常用成語為甚囂塵上。

文字源流


囂
會意字。春秋金文,中部是“頁”字,本指人頭,轉指人;周圍有四張“口”,表示一個人處於眾口喧嘩之中,環境非常喧囂,很鬧。《說文解字》小篆將“頁”兩側的兩個“口”移至上端和下端。就現有的古文字材料來看,春秋至西晉的“囂”字旁邊的“口”都分佈在“頁”兩側(隸定作“嚻”),字形為左中右結構,只有《說文》小篆作上中下結構,疑其晚出。楷書繁體字是直接由《說文解字》小篆演變而來的,簡化字只不過將頁字簡化罷了。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囂

書寫演示

上下扁,中間長。上“吅”居上,兩“口”略扁、小,分寫在豎中線左右。“頁”,居中;首筆橫長;第二筆撇短,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上側。下“吅”居下,兩“口”都略大於上“口”,分寫在豎中線左右。
囂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xi̯oɡ
王力系統hǐau
董同龢系統xjɔ̆ɡ
周法高系統xiaw
李方桂系統hjagw
jau
jau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蕭宵jɑu
齊梁陳北周隋蕭宵jɑu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xi̯ɛu
擬音/王力系統hǐɛu
擬音/董同龢系統xjæ̆u
擬音/周法高系統xiau
擬音/李方桂系統xjäu
擬音/陳新雄系統xǐɛu
韻書集成
字頭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下平四宵開口呼次清許嬌切/五刀切xjæ̆u
集韻平聲下平四宵開口呼次清虛嬌切xiæu
韻略平聲𩫚開口呼次濁牛刀切ŋɑu
平聲虛驕切
增韻平聲虛驕切
平聲牛刀切
中原音韻陰平蕭豪全清xiau
中州音韻平聲蕭豪希交切
洪武正韻平聲十二蕭全清吁驕切xieu
分韻撮要陰平第十一朝沼照

基本釋義


囂xiāo ㄒㄧㄠˉ
喧嘩:叫~。喧~。~~(喧嘩聲)。~張(放肆;跋扈)。~謗(為眾人所謗議)。~風。~然。~塵。甚~塵上。

詳細釋義


〈動〉
● ● (會意。從棘,從頁。棘( jí),眾口。頁,人頭。表示眾口喧囂。本義:喧嘩,聲音響而鬧哄)
● ● 同本義 [noisy;loud]
囂,囂聲也。氣出頭上。——《說文》
禁其門囂者。——《周禮•司武虎》
在陳而囂。——《左傳•成公十六年》
湫隘囂塵。——《左傳•昭公三年》
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囂庶為樂。——《國語•楚語》
選徒囂囂。——《詩·小雅·車攻》
甚囂,且塵上矣。——《左傳•成公十六年》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 ● 又如:囂爭(吵鬧;爭奪);囂湫(塵囂淵隘);囂鄙(喧鬧鄙俗);囂號(喧嚷)
● ● 害臊;害羞 [feel ashamed]
店主起來作揖,說與譚紹聞道喜, 紹聞囂的耳朵稍都是紅的。——《歧路燈》
〈形〉
● ● 輕浮;輕薄 [blatant]
徠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三國志》
● ● 又如:囂幸(輕怠);囂了頭(薄了面子;擱不住臉)
● ● 飢餓 [hungry]
農業有廢,百姓囂然。——《三國志》
● ● 又如:囂然(飢餓的樣子)
● ● 囂張;強悍 [arrogant]
秦惡其囂而坑儒,師吏以重抑之。——《宋訟》
● ● 又如:囂然(神態輕狂、高傲的樣子);囂威(指母親對子女兇悍暴虐的態度)
● ● 悠閑自得 [leisurely and carefree]
囂然而樂世。——《南軒記》
● ● 又如:囂人(閑人);囂囂(自得無欲的樣子)
● ● 另見 áo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三】【㗊部】許嬌切(xiāo)
聲也。氣出頭上。從㗊從頁。頁,首也。
?,囂或省。
說文解字注
聲也。
段註:《左傳》:湫隘嚻塵。杜曰:嚻,聲也。《廣韻》曰:喧也。
氣出頭上。
段註:欠部曰:歊歊,氣上出皃。歊與嚻音同義近。《孟子》:人知之亦嚻嚻,人不知亦嚻嚻。言人自得無欲,如氣上出悠閑也。
從㗊頁。
段註:聲出而氣隨之,故從㗊頁會意。許嬌切,二部。
頁亦首也。
段註:頁部曰:頁,頭也。
廣韻
許嬌切,平宵曉 ‖囂聲宵1部(xiāo)
嚻,喧也。許嬌切。又五刀切。十。
【校釋】五刀切,豪韻五勞切無“嚻”字。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囂 ·康熙筆畫:21 ·部外筆畫:18
古文:?
《唐韻》許嬌切。《集韻》《韻會》虛嬌切。《正韻》吁嬌切,並音枵。《說文》:聲也,氣出頭上。從㗊從頁。頁,首也。《玉篇》:喧嘩也。《集韻》:聲也。《左傳·昭三年》:湫隘囂塵。《釋文》:囂,許嬌反,一音五高反。《詩·小雅》:選徒囂囂。傳:囂囂,聲也。《釋文》:囂,五刀反,亦許驕反。
又《孟子》: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註:囂囂,自得無欲之貌。
又人名。《史記·黃帝紀》:嫘祖生二子,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
又《集韻》《韻會》《正韻》並牛刀切,音敖。義同。《周禮·秋官》:銜枚氏掌司囂。註:察囂嘩者。《釋文》:囂,五羔反。
又《詩·小雅》:讒口囂囂。箋:囂囂,眾多貌。《釋文》:五刀反,韓詩作嗸嗸。《前漢·董仲舒傳》:此民之所以囂囂苦不足也。註:師古曰:與嗸同。
又《詩·小雅》:我即爾謀,聽我囂囂。傳:囂囂猶嗸嗸也。《釋文》:囂,五刀反。
又《字彙》:山凹之地曰囂。《梁宣帝七山寺賦》:神囂嵒嵒而特立。
又鳥名。《山海經》:梁渠之山有鳥,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
又獸名。《山海經》:羭次之山有獸,狀如禺,長臂善投,名曰囂。
又水名。《山海經》:嶓冢之山,囂水出焉。
又山名。《山海經》:北囂之山無石,其陽多碧,其隂多玉。
又《集韻》:地名。通作隞、敖。詳前嚻字注。○按《經傳釋文》,囂多讀敖,惟《小雅·車攻》及《左傳·昭三年》《釋文》兼敖、枵二音。
【丑集上】【口部】嚻·康熙筆畫:21 ·部外筆畫:18
《字彙》:同囂。《爾雅·釋言》:嚻,閑也。註:嚻然閑暇貌。
又《尚書序》:仲丁遷於嚻。傳:地名。
又《前漢·五行志》:莫嚻必敗。註:師古曰:楚官名。《左傳·桓十六年》作敖。○按嚻為囂字重文,惟《廣韻》作嚻,《書》皆作囂,今將《經傳》作嚻者列於此,餘詳囂字注。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叫囂、囂張、塵囂、煩囂、囂薄、囂世、囂暴、囂人、囂嘈、囂險。

相關成語

甚囂塵上、氣焰囂張、避囂習靜、囂風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