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導魚雷
線導魚雷
由發射台通過導線傳輸指令控制導向目標的魚雷。通常由潛艇和水面艦艇發射,也可由反潛直升機發射,用以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船
線導魚雷
wire-guided torpedo
由發射台通過導線傳輸指令控制導向目標的魚雷。通常由潛艇和水面艦艇發射,也可由反潛直升機發射,用以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船。線導魚雷航速為35~60節,最大航程達4.6萬米。線導魚雷發射后,魚雷通過導線向發射台傳回自身的狀態、位置、目標的方位、距離等信息,發射台根據魚雷返回的信息發出遙控指令操縱魚雷攻擊目標。線導魚雷的主要特點是由於導線傳輸指令,因而具有較好的抗干擾能力。
世界上第一枚線導魚雷是德國人在二次大戰中研製的“雲雀”魚雷,1950年美國在此基礎上研仿的第一代MK37-1型電動自導線導魚雷正式服役。1957年服役的MK39和1964年服役的MK45是美國第二代線尋魚雷,60年代末的NT37-2C型魚雷為第三代,1975年研製成功的MK48-1型為第四代魚雷。除美國外,在線導魚雷方面有突出特色的還有義大利的A-184型、瑞典的TP-61和TP-42型、英國的MK24“虎魚”和“鯨魚”型魚雷等。
80年代以來,光纖制導技術開始用於魚雷線導方面。據說外徑為8.7毫米的光纜傳輸100公里,總重才6·6公斤,而現在魚霓的導線達100多公斤。在信息傳輸量方面則提高了5倍,每秒達70多個信息,而且衰減很小,保密性和抗干擾能力也很強,英國的MK24和“鯆魚”魚雷已使用光纖制導。
制導方式,通常為線導加末段聲自導。對魚雷的線導控制,由魚雷線導控制系統和發射平台的魚雷射擊控制系統密切配合實現。魚雷線導控制系統由導線、放線器和導線傳輸設備等構成。導線一般為直徑小於1.2毫米、芯線直徑小於0.4毫米的特製導線,具有較強拉力和抗腐蝕性能,分別存放在魚雷及其發射裝置的放線機構內,其長度通常長達46公里(如MK48)比魚雷航程大數百至數千米。用以制導魚雷的導線芯線雖只有頭髮絲那麼細,但每秒鐘可雙向傳輸14個信息,。
發射魚雷時,連接在發射平台和魚雷上的導線同時放出,並隨魚雷向前運動不斷放線,使導線始終懸浮水中處於基本不受力狀態,保證發射平台與魚雷之間的傳輸通暢。為了不影響艦艇的攻擊機動和保護導線,在發射艦艇一端,通常還隨魚雷發射伸出長約30~60米的軟管,以避免導線與艦體接觸受損。發射平台通過導線傳輸控制魚雷的航向、航速、航深和姿態的指令;魚雷通過導線向發射平台連續傳回自身的工作狀態、位置、運動姿態,以及攻擊目標的方位、距離和干擾情況等信息。發射平台的魚雷射擊控制系統,根據目標和魚雷的運動參數,經自動適時處理后,向魚雷發出遙控指令,操縱魚雷導向目標。魚雷進入聲自導作用距離範圍時,開啟自導系統搜索目標,先以被動聲自導方式低速運動;發現目標后,自動跟蹤、識別目標,並適時轉入主動聲自導方式對目標精確定位,轉入高速攻擊。此時,被動聲自導與線導處於監控狀態,一旦魚雷遭受干擾或未命中目標,則自動轉為線導,重新進行搜索、攻擊。當導線斷開或線導失控時,魚雷即自動以聲自導攻擊程序完成攻擊。在引導線導魚雷攻擊過程中,目標、魚雷和發射平台的位置和運動軌跡,均可顯示在魚雷射擊控制系統的顯示屏幕上,供指揮員隨時觀察、判斷和指揮操縱魚雷攻擊目標。
線導魚雷
對距離遠、速度大、機動性能強的目標,在目標運動要素測定誤差較大、魚雷本身發射散布較大或自導作用距離較短時,魚雷捕捉目標的概率將迅速降低,而線導魚雷發射後由發射艦艇直接操縱,可一直引導魚雷引導目標,大大提高了捕捉目標的概率。
魚雷發射前必須精確測定目標運動要素,然後才能像魚雷設定射擊參數,最後將魚雷射出。如使用線導魚雷,則在探測設備初步判別目標方位距離的基礎上即可將魚雷射出,而後再精確測定目標運動要素,通過導線隨時進行修正和導引。這樣就贏得了時間,利於先發制人。
因線導魚雷由發射艦艇直接操縱,所有對其干擾的器材將不起作用,故大大提高魚雷的抗干擾能力。
魚雷在導引時,可不受自身雜訊的干擾,有利於提高魚雷的接敵速度,縮短從發射到命中的時間,降低目標規避機動的效果。
線導魚雷既可單雷射擊,也可多雷齊射,由發射艦船火控系統同時分別引導,進行多目標或多雷圍攻同一目標,甚至讓其脫離原攻擊目標,中途改變航向攻擊另一目標。如英國Mk24線導魚雷的TIOS火控系統可以自動跟蹤6個目標。此外,線導魚雷還可以和導彈進行合同攻擊,由線導魚雷先行發射並在接敵過程中隊目標進行補充識別,爾後發射導彈,雙管齊下,徹底摧毀敵目標。
不過,由於發射線導魚雷時,發射艦艇或飛機和魚雷上都須增加一套線導設備,且拖掛導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魚雷的運動和艦艇的機動。
線導魚雷可由潛艇、水面艦艇和直升機等平台發射。潛艇在水下航行,隱蔽性好,一般都能先於水面艦艇之前發現對方,實施水下隱蔽攻擊;潛對潛使用線導魚雷攻擊時,由於雙方處於等環境條件下,攻擊效果視雙方武器裝備的性能和誰先發現、先使用魚雷攻擊以及是否採取水聲對抗等情況而定。水面艦艇和直升機使用線導魚雷一般用於對潛攻擊,也是一種較好的反潛作戰方法。但所有的發射水平都須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射擊陣位就是發射線導魚雷時目標的距離和舷角。從理論上講,只要目標位於線導魚雷的有效射程範圍之內,即可立即發射線導魚雷,但必須在艦艇聲納能測到目標或目標可由其它探測設備指示的前提下。因此,儘管目前Mk48等線導魚雷的射程已達到30-50海里,但艦艇發射線導魚雷必須與聲納等探測設備相匹配。西方海軍普遍認為,艦艇依靠自身探測設備進行線導魚雷攻擊時,射擊距離一般不應大於10海里,以提高攻擊效果。至於射擊舷角,潛艇水下可以在水面艦艇的任何舷角實施線導魚雷攻擊,但一般以水面艦艇兩舷小舷角攻擊為佳,以利於迅速接敵,速戰速決。對航速較高,航程較大的線導魚雷,特別是末制導以尾流自導為主的線導魚雷,也可採用艦艇危險特別是艦艇聲納無法探測目標的尾部聲納盲區實施線導魚雷攻擊。而水面艦艇使用線導魚雷攻擊。而水面艦艇使用線導魚雷對潛攻擊時,為了保持艦艇佔位、射雷和魚雷航行過程中的隱蔽性,選擇射擊陣位時一般要求:
一、盡量避免從潛艇兩舷的遠距離被動測距聲納的靈敏區佔位和射雷;
二、當魚雷速度大於目標速度1.5倍以上時,射擊陣位可選擇為:射擊距離為魚雷射程的1/2,潛艇舷角為+/-150到180度的聲納盲區。
三、當雷速小於目標速度1.5倍時,射擊陣位為:射擊距離為魚雷射程,潛艇舷角為+/-60度。
線導魚雷發射前,潛艇或水面艦艇火控系統根據聲納等探測器材測得的目標方位、距離不斷計算出目標的航向、速度。與此同時,潛艇或水面艦艇也必須通過設定電纜向魚雷設定以下數據:
魚雷轉角、巡航深度、搜索深度、上下限深度、淺海深海方式、末自導工作方式、採用線導或尾流自導及聲自導工作方式、搜索和再搜索方式、觸發或非觸發、自導開啟時間、安全距離等,其他參數可在發射后通過導線控制。
發射線導魚雷后,潛艇或水面艦艇魚雷攻擊控制人員要對魚雷進行引導,以便引導魚雷導向攻擊目標。潛艇或水面艦艇對魚雷進行引導時,魚雷攻擊控制人員根據火控現實台上顯示的目標、魚雷和本艦艇三者的航跡、態勢及彈道參數,決定採用以下引導方法:
一、提前角法:按測得的目標運動要素實時計算魚雷的提前角,直至魚雷自導發現目標並轉換為末自導搜索為止。這種射擊方法特別適合在目標定速直航,並且已知目標的方位、距離、航向和航速的情況下使用。
二、三點引導法:控制魚雷保持在發射艦艇和目標的連線上,直至魚雷自導發現目標並轉換為末自導搜索為止。因此,這種引導方法是根據每一時刻的目標方位,將魚雷始終保持在目標、魚雷和發射艦艇三點的一條方位線上,直至魚雷接近目標。
三、方位航向法:類似於三點引導法,是魚雷出管后每一時刻沿目標方位線航行,引導魚雷至目標附近,改由魚雷末自導操縱。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對付快速機動目標,這是僅知目標方位而無完整和準確的目標運動參數。
直升機由於本身的戰術特性和對潛探測定位的方式與潛艇或水面艦艇不一樣,因此對魚雷的射擊陣位、導引方法及作戰使用方法也不相同。
初始段航向、航深、安全距離和自導開機距離等設定要合適線導魚雷發射后,須儘快離開發射航艦艇的航向和深度,防止魚雷因轉交設定過大而危及本艦艇的安全,或停留在發射深度而妨礙發射艦艇的戰術機動,以及防止因魚雷輻射雜訊而影響艦艇聲納的正常工作。水面艦艇發射時,魚雷設定在某一深度以下航行,如A184在25米以下,F17P為12米以下。潛艇發射時,選擇魚雷航深與潛艇航行深度錯開。設定魚雷的初始安全時間或距離,如“虎魚”為23秒,F17P為13秒,SUT可設90、150、300米三檔。在此時間或距離內,引信不供電。設定魚雷自導開機距離(一般為400-500米),在這個初始自導開機時間之內,自導不能工作,防止因魚雷故障、設定失誤而使魚雷自導裝置捕捉到發射艦艇本身,以保證發射艦艇的安全。
另外,若水面艦艇發射時,A184魚雷航深小於25米,則魚雷將停車自沉;潛艇水下發射時,必須在18、35、90、250、450米這幾層之內,超越了初始設定的巡航深度所在的水層,魚雷也將停車自沉。“虎魚”魚雷若在安全距離內雷速達不到11.3節,則魚雷也將停車自沉。
限定機動範圍和發射管離海底的距離 魚雷發射出管后將保護導線的套管(幾十米)拉直,拉力達到一定力后,套管中斷,部分拖雷后,部分掛在發射管外,以保護導線。此後發射艦艇和魚雷同時防線。為減小到縣拉力,防止導線與艦艇艇體或螺旋槳摩擦、纏繞,既要限定魚雷的轉向角,避免其從艦首發射後向艦尾旋迴,又要避免發射艦艇進行激烈機動,還要求發射管離海底的距離應在30米以上,以防止導線與海底障礙物纏繞。
在引導過程中發現攻擊目標為己艦時,應立即把魚雷導向其他目標或指令魚雷自沉或自爆。
由於發射艦艇與魚雷分別攜有一個放線裝置,使魚雷發射后,放線裝置不斷放出導線。魚雷高速航行,導線與出線管內壁之間的摩擦很大,再加上附著在導線上的膠著物(安裝時將導線線圈粘接起來的物質)也會剝落於出線管內,隨著放線長度的增加,膠狀物會越來越多地淤積於出線管內,抑制導線放出,以及發射艦艇的不良操縱,可能使導線與艇體或螺旋槳纏繞等,從而出現導線刮破、出線管阻塞,嚴重時拉斷導線等故障。因此,線導魚雷發射前應預設斷線或線導系統故障失去導引能力時,魚雷能按預先設定的斷線處理程序進行處理。如在初始安全距離內設定斷線或引導故障處理為停車自沉,安全距離以外設定斷線或導引故障處理為停車自沉或保持斷線或導引故障前的航向或深度航行,自導裝置開機並自動轉為自導搜索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