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覆船山的結果 展開

覆船山

黃山市旅遊景點

原名羽山,俗稱歙縣南山,位於黃山歙縣金川鄉境內,主峰擱船尖,現在被開發為大光明頂·擱船尖景區。

歙南有山,特起介乎,徽杭建德之交,日覆船山者,為一方祈禱之處,神龍之所宅也。山高數千刃,其來自黃山,聯屬斷續,起伏頓挫,奇形怪狀,千百萬變,以至於此,磅薄堆積,分肢析派而為浙右諸山,其南出則為建德之金紫峰,以及雲源諸山,東西雨百照,其支阜融結而為淳安縣,其北復為白石崖龍塘山,至杭之於潛臨安矗起,而為東西兩天目,龍飛鳳舞,始盡發其靈秀,蓋名山雲。山顛有龍池,泉出其中,裂山而下,石門九鎖,對峙如峽,至山之腰,傾為瀑布,與石相觸,澎湃激射,如噴異狀,石後有潭,莫測其低,為龍之別宮也,每天欲雨時,雲出其上,如戴帽笠,居人率以此,占陰晴之候,無不驗者,旱則禱之,或得蜥蜴蜿蜒,雨即隨至,僧覺聖白,傍近大家洪氏,得錢為倡募,眾力結庵其下,為祈禱藏事之地。(《四庫全書》卷四,徽州大儒鄭玉師山集(1217---28頁))東方西方文化都在這裡解釋這一自然現象。是成仙、成道、成佛的法門。

文化活動


隱藏的意義

西方文化:經書記載,覆缽即佛缽,是塔的主體,梵文稱為“anta”,願意是卵或子宮,代表印度神話中孕育宇宙的金卵,寓意這個空間如同子宮一樣,雖然狹小、幽閉、黑暗,卻有著無限的生命之力,象徵著至聖的精神空間。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佛光普照的意思,所以下設置昱嶺關。金陵6朝48景中就有覆舟山(先叫九華山),便是朱元璋從這裡套用去的。
六宮,六甲,都是指子宮受孕等。意指天地之宮,帝王之宮,徽州之宮。
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覆船山,隱藏著"救倒懸器"、"救倒懸山"的意思。
意思是說如果讓父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的痛苦,作為子女的孝道才能圓滿地成就。自過七夕便演《目連救母》的雜劇,直至十五日止。
東方文化:《禮記·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覆船山的來歷。后以“天覆地載”形容範圍至大至廣。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故明王視於冥冥,聽於無聲,天覆地載,天下萬國莫敢不悉靖共職受命者,不示臣下以知之至也。”
(2).對帝王仁德廣被之讚頌。明張居正《請宥言官以彰聖德疏》:“仰惟皇上,聖德寬宏,天覆地載。”
倒置的盂。喻穩固﹑安定。完巢覆卵,孵卵。《管子·禁藏》:“如鳥之覆卵,無形無聲,而唯見其成。”
完巢覆卵,孵卵:《管子·禁藏》:“如鳥之覆卵,無形無聲,而唯見其成。”
六甲:也代表卵或子宮
48黨:阿彌陀佛的48願,也是回家。
擱船尖:代表以大智慧登彼岸,也是回家的意思
皂莢汰:皂代表佛教,莢代表果,佛果的意思,依然是回家。
黃花菜:6加1,名宜男。代表包

基本信息

原名羽山,俗稱歙縣南山,位於黃山歙縣金川鄉現在被開發為天心奇境·擱船尖。
歙南有山,特起介乎,徽杭建德之交,日覆船山者,為一方祈禱之處,神龍之所宅也。山高數千刃,其來自黃山,聯屬斷續,起伏頓挫,奇形怪狀,千百萬變,以至於此,磅薄堆積,分肢析派而為浙右諸山,其南出則為建德之金紫峰,以及雲源諸山,東西雨百照,其支阜融結而為淳安縣,其北復為白石崖龍塘山,至杭之於潛臨安矗起,而為東西兩天目,龍飛鳳舞,始盡發其靈秀,蓋名山雲。山顛有龍池,泉出其中,裂山而下,石門九鎖,對峙如峽,至山之腰,傾為瀑布,與石相觸,澎湃激射,如噴異狀,石後有潭,莫測其低,為龍之別宮也,每天欲雨時,雲出其上,如戴帽笠,居人率以此,占陰晴之候,無不驗者,旱則禱之,或得蜥蜴蜿蜒,雨即隨至,僧覺聖白,傍近大家洪氏,得錢為倡募,眾力結庵其下,為祈禱藏事之地。
《四庫全書》卷四,徽州大儒鄭玉師山集(1217---28頁)
覆船山[黃山市覆船山]
覆船山[黃山市覆船山]

人物線索

東西二天目,黑白二徽山,始盡發其靈秀
範圍:歙南有山,特起介乎,徽杭建德之交,日覆船山者,為一方祈禱之處,神龍之所宅也。山高數千刃,其來自黃山,聯屬斷續,起伏頓挫,奇形怪狀,千百萬變,以至於此,磅薄堆積,分肢析派而為浙右諸山,其南出則為建德之金紫峰,以及雲源諸山,東西雨百照,其支阜融結而為淳安縣,其北復為白石崖龍塘山,至杭之於潛臨安矗起,而為東西兩天目,龍飛鳳舞,始盡發其靈秀,蓋名山雲。
覆船山傳說是大禹所乘之船,巨浪翻船而化。
軌跡:伏羲、女媧、神農祝融(火神)
天開神壇,6甲道場
傳說是大禹所乘之船,巨浪翻船而化:覆船山
東水向西流(逆運是歸真,乾坤大挪移)
春秋范蠡隱居地(范王廟)
秦始皇吞併6國,封禪會稽山,溯源會稽山靈秀之天心
項羽會稽起兵時候的秘密練兵場
三國時期孫權的秘密屯兵場
南北朝梁武帝寶志公,達摩6道
佛教引入,完善6甲48黨壇城
南北朝傅大士建立維摩詰佛的道場
隋末汪華(公元587年——649年),(火神太陽菩薩六州)
唐高宗陳碩真(公元653年)十月初(赤天聖母)正龍天子邁山頭
五代十國錢鏐(火神)
北宋方臘又名方十三1120年10月(齊天聖公,六州)
徽州一府六縣,格局成立
元末朱元璋劉伯溫朱升(火神祝融六朝古都)
朱元璋封山600年
六韜·六甲《奇門遁甲》
覆船山[黃山市覆船山]
覆船山[黃山市覆船山]

主要景觀


十道天然石門名稱:(石門九不鎖,天門夜不關)
第一道門:朝陽門第二道門:儀鳳門第三道門:三山門
第四道門:通濟門第五道門:太平門第六道門:聚寶門
第七道門:玄武門第八道門:正陽門第九道門:鍾阜門
第0道門:神策門
南京13道城門來自於這十道石門,金陵6朝48景也來自於6甲48黨
“邦源洞”藏有安邦定國之策的洞天福地,又稱“日華洞”,雖名為洞,實為一群山回抱的山谷。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都·會稽山的源頭,相傳黃帝於此寫經台著《陰符經》。相傳姜子牙在這裡得黃帝“陰符經”。“洞天”意謂山中有洞室通達上天,貫通諸山。
第一道:朝陽門
(凈口亭)小阜舍九天獅子:華夏文化,獅子守門。
因其位於第一的位置,最先如同光明世界的太陽一樣迎接朝奉的施主,故名。
小阜舍村:《說文》山無石者。,《詩·小雅》如山如阜,大也。小阜,有一部分石脈,描述這裡的地貌,山有脈則型,小大也。《韻會》佛寺曰香界,亦曰香阜。又葉敷救切,音覆。
第一條龍脈上,建立了小阜舍村,佛說:舍是一切智慧的根源。先舍后得。從第4門回頭看,有頭天然的獅子把門,九天獅子。
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捨得是一種人生智慧和態度,出自於《易經》。捨得不是舍與得之間的日常計較,而是擁有超越境界來對已得和可得的東西進行決斷的情懷和智慧。
捨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世,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中,才能達至和諧,達到統一。你若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複。
小阜舍指導您在人生中巧用舍與得,轉化命運,逆轉成敗,獲得真正的成功與快樂;啟迪您步步深入佛法大舍大得之大境界,難捨能舍,舍無所舍,證道得果,獲得徹底的解脫與自在。
小就是大,大就是小。回小向大,普渡眾生。
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懂得放棄,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充實、飽滿、旺盛!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農民又稱:朝天門
第二道門:儀鳳門
儀鳳門,在獅子與繡球之間,與鍾阜門,天然對等而在,有龍鳳呈祥地勢(風水),故有鍾阜(向東)、儀鳳(向西)兩座城門。
正面看是落鳳,背面看是凰。鳳凰在一塊石頭上,宛如涅槃。當地人稱寶鎖門,像孩子胸前常掛的長命鎖。這裡有鄉村老發電站,陳碩真石像,方臘石像。太古音瀑布,眠雲亭有元朝大理學家鄭玉的對聯:無需天籟尋幽靜,自有岩前太古音!招隱草堂遺址(最早的C2C),道道瀑布下面都是放生池,龍王別宮!彌勒石佛像。
按照《六甲天書》上來說的前朱雀。
第三道門:三山門
為內雲溪和二個外雲溪合流處,為三山(雲山、鳳山、凰山)三流交匯處,有覓渡橋,又叫雲台閘。
鳳凰涅槃,烈火重生,化生九天玄女!有九天玄女石像。盤古開天,腳蹬手裂,開石門。也是零門,空門。民間說是鑰匙。上有天然石像看護。密宗大手印,如來佛掌。民間說:十門一鎖定終生的地方。這道門是鎖住的,有個鑰匙孔,水是鑰匙,在這裡要解釋水的佛性。流水無分別,此是智慧行。修觀行者,如水流行,不行而行、行而不行。如靈行於水上,遠離一切所緣障礙,於一切法都無所住。猶如虛空,棄捨一切分別作意。施波羅密,能棄捨一切種相,棄捨一切煩惱,此是彼岸到,此是生死解脫。原來叫童家磡,是方臘住的村。有詩:水浸鱉背灣,方臘出二關;水氽童家堪,方臘就造反。
第四道門:通濟門
民間稱蝴蝶門,情人瀑,凈心亭。通濟門是最有特色的城門之一。它和聚寶門、三山門同屬規格最高的3座石門之一,也是石門中最寬闊的。它坐北朝南,外有三重石門。進門向東北而去是森嚴的皇宮區,向西南而行則是熱鬧的中宮商業區,因此堪稱雲心寺的咽喉要道。最特別的是它的外形像一隻要張開的蝴蝶,更像一艘正待揚帆遠航的大船,扼守在內城和外城的分界點上。民間又稱蝴蝶門。
第五道門:太平門
(凈心亭)由於該門位於石門中間位置,是扼守通向城內最關鍵的通道,為兵家必爭之地,門上有5隻天然的老虎,一隻豹子。又稱五虎上將門,是兵部5員大將,前後左右中,5都督府。明教的最小的隊伍。
第六道門:聚寶門
貯以金寶,取之不盡,稱之“聚寶盆”,來源於覆盂之安,覆船覆缽的概念。這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的聖地,皂夾汰,來源一個故事:李紅瑤有金接她就是聚寶盆。首先整個外形如心型,女人的心是能生的,冰斗型遺址,宛如一個聚寶盆。六甲嶺上最大一個村,千年古村皂夾汰就創建在這裡,都是由於這裡的風水。最早的古人就是會選擇風水,依山伴水而居。
第七道門:玄武門
歷代宮殿的正北門,大都叫玄武門。著名的如發生“玄武門之變”的唐長安太極宮北門,發生玄宗李隆基除韋后、代宗李豫除張后的唐大明宮北門等。六朝之都的南京也是如此。“玄武”一詞有北方含義,歷史已相當悠久。先秦時期,古人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之神作為東、西、南、北四方的代稱,因此“玄武門”成為北門之名,是毫不足怪的。奇怪的是,如今國內唯一的一座玄武門—南京玄武湖的玄武門,卻並非朝北,而是朝西。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是從擱船尖的10門來了,這道門有個天然的玄武石像,又是朝西的。
第八道門:正陽門
因其所處為朝東面最為巨大的石門,女媧石像正對著東方的太陽,故名正陽,又此門也是距離金欒殿(浙西明教總舵)最近的石門,入門60米即為皇城鍾阜門。這座門延伸過去就是伏羲頭像,也是朱元璋天然石像的地方。以此作為正門,當得天子門,又稱萬佛朝宗。
“東南小飛來”:世傳此石從天上飛來,上無任何索痕。後有一觀景台,晉葛仙翁煉丹於此,又稱“葛仙煉丹台”,藏經閣,鐘樓。後有“夜盆岩”,“人如盆盂,其深尺許,清泉湛然,四季不竭”。
“東南小飛來”從對面的位置望去,為一天然大佛頭像,占稱大日如來,今仙姑娘娘頭佛,頭佛呈吉祥狀,兩側對稱而生二位侍女,高達16米,坐西朝東,望那天心。頭像面部表情比例十分協調,彷佛在念《心經》,真可謂天成勝人工。
第九道門:鍾阜門
與儀鳳門,天然對等而在,有龍鳳呈祥地勢(風水),故有鍾阜(向東)、儀鳳(向西)兩座石門。因其一個巨型石鍾如石鎖一樣鎖住佛界與俗界,故名。而鍾是南北朝梁武帝開始的,寶志公是這裡的開山祖師,是寶志讓梁武帝開悟,才開始在設立敲鐘的儀式,禪宗的金鐘源於此。又稱觀音門,因為遠看這大鐘又如觀音端坐蓮花台上,石壁上有一俏皮的童子翹著小小二郎腿,農民又戲稱童子拜觀音。
天下名山僧佔多。在這“天心”石門奇境之中,早在南北朝,東陽大士,維摩吉禪祖師·傅翕,就建立以“苦行修持,戒律頗嚴”為宗旨的“雲心庵(寺)”,創立扁型茶·頂谷大方。後世代高僧,棲居其間,木食澗飲,閑庭信步,坐看雲起。“雲鬢隨身老,天心著處安。”(唐·白居易《初夏閑吟兼呈韋賓客》)“雲心瀟灑以薦往,鶴貌飄颻而疊至。”(唐黃滔《狎鷗賦》)此景只應天心有,人間能有幾回逢?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讓我們與弘一大師同體慈悲,“無數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耀天心”,徜徉在樂山樂水之間,轉迷成悟,找回我們的本來面目,找回我們的天心。
朱子亭為宋朝思想家朱熹建。朱熹曾在此著書立說。“天心屹然”四字。朱熹自書一聯曰:“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百世聖賢心。”
這裡有石龍,象中之王稱為香象,龍象對峙,佛經說是龍象菩薩,抬頭一看,右邊石門最高處矗立著一尊佛像,那就是龍象菩薩。
第0道門:神策門
(凈手亭)
神,神仙也,策:策略也,是邦源洞的第一門,也是最終一門,源頭的源頭,十個城門中,其中九門都只有一個門洞,唯神策門設左右兩個門洞。這裡認為,進山是關,下山是門,進山是闖關,下山是安樂。南京的神策門就是按照這原理來設置的。經過了鍾佛門九是仙境了,是神仙住的地方,故名。
右邊有匹石馬,又稱:馬到功成門。
“邦源洞”藏有安邦定國之策的洞天福地,又稱“日華洞”,雖名為洞,實為一群山回抱的山谷。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都·會稽山的源頭,相傳黃帝於此寫經台著《陰符經》。相傳姜子牙在這裡得黃帝“陰符經”。“洞天”意謂山中有洞室通達上天,貫通諸山。
覆船山寺(雲心寺)
主要殿堂有天王殿、西方殿、大雄寶殿、聖母殿、地藏殿、藏經樓、仙姑殿、摩尼殿等,還有千佛院、大方塔、尼氏之墓、千僧墳等建築,千年龍柏。
梁武帝賜建,梁朝三大士(寶志、達摩、傅翕)齊聚於此,中國維摩詰菩薩的道場,更是中國禪宗真正的發祥地,共有景點180個,其中人文景點60個,自然景觀120個,依道道石門及山崖開鑿百年的各種石佛像,是南朝寶志公所為,難怪當地人流傳:上山拜菩薩,不如拜石塔,真可是“不世之寶,無等之業,曠代之鴻作”,後世稱之為“東南第一大佛國”而被譽為“佛全山”。沿途有鋸解岩、小譽為“江南敦煌”,其佛像,瑞獸、放生池、隱岳洞、舍利塔遺址、大方法塔、朱子亭(朱熹於此著書立說)、硅化石(又名木化石,距今已有1億5千年歷史),石門幽谷、無字天書、苦字等景觀。在雲心寺入口處,上山是凈手亭,下山是安樂亭,以擱船尖為背景,突出金尊金娘(伏羲、女媧)傳統文化,又隱含佛教文化內涵,氣勢磅礴的中國大佛城渾然天成。元末,改為雲心寺。
又稱情人廟:每年七夕節,5萬人自發朝山,拜仙姑娘娘。
九重天門宮
因其位於覆船山主峰擱船尖,故簡稱頂宮。該宮創建於西漢時仙姑得道飛升之後,初為石壇、石屋,祀仙姑石像;元代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賜額聖佑觀,專祀仙姑;明代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又得敕建殿宇,賜名九重天門宮。宮內原有太元、高真、二聖、靈官、龍王五殿堂;藏經、聖師兩樓閣;毓祥、繞秀、怡雲、種壁、禮真、儀鵠六道院,左右兩側道舍、客堂等建築近百餘間。后經戰火及人禍日漸被毀。現有建築多為近年重新修建。
千畝高山草甸:位於擱船尖、雨傘尖頂部。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之巔,有著廣袤千畝的草甸,這不能不說是大自然的江南獨特的高山草甸自然奇觀,下面邊是十道山門,上面是一馬平川,從深深峽谷攀援而上,山窮水盡疑無路,一看到擱船尖,始覺人生的坎坷,命運的多變,人生的感悟,視覺的衝擊,瞬間都湧上心頭。山脊寬緩,東西相距5公里,山體保持了燕山運動寬緩的背斜式天然特徵,一直為當地人放牧場所。擱船尖風光奇美,春漫杜鵑、夏盈葦草、秋飄瑞雪、冬舞銀蛇,一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塞外風情,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頻臨此地,並有洪武在此得天馬神助的故事傳諸於史,更使其多了幾分厚重和神秘,為生態旅遊提供了消夏避暑、修養身心、開闊視野、陶冶性靈的理想境地,也為開闢騎馬射箭、篝火晚會、高山滑翔、滑雪、觀日出、雲海等旅遊項目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小憩蒙古包中,徜徉高山草甸,極盡南國草原情韻、…真是不來擱船尖,神仙也叫怨!
千畝中國的母親花,《拈花微笑》佛祖手中的金波羅夷花。整個景區就是因為這6甲黃花,6+1。
擱船尖
從歙縣方向能看見的是擱船尖,不動如來、金栗如來阿閦佛的道場,妙喜國。佛教界的東方2大光明國。維摩詰佛的道場,南北朝,寶志公以儒、釋、道三教合一,引入佛教,須彌山而成48黨,不動如來·擱船尖、藥師如來·雨傘尖即日月雙尖為中心,成園形環繞的東方二大光明佛國:阿閦佛的妙喜國和藥師佛的琉璃國。
雨傘尖
藥師佛的凈琉璃國,從浙江方向能看見的是雨傘尖。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徽州的太陽菩薩汪華,就是因為在這裡得到《六甲天書》,按照天書奪取6州,成功后多次朝聖雨傘尖藥師佛,被譽為太陽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