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痣

貝克痣

貝克痣又稱Becker痣、色素性毛表皮痣、Becker黑變病(Becer’s melanosis)、痣樣黑變病(melanosis naeviformis)或 遲發性扁平痣(nevus spilus tardus),是一種獲得性色素增加性斑片或輕度增高的丘疹,通常表面毛髮增多。貝克痣病因不明。貝克痣多在兒童期或青春期前後出現,常在暴晒后發生。好發於一側肩部、胸部及上背部、間或雙側,下肢亦可發生。貝克痣一般不需處理,必要時可採用液氮冷凍、化學剝脫術或磨削術治療。貝克痣影響美觀,可伴有平滑肌錯構瘤,偶爾合併某些先天性發育異常。貝克痣良性病變,治療效果良好。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

病因


● 本病病因不明。

癥狀


● 本病多在兒童期或青春期前後出現,常在暴晒后發生。
● 通常無自覺癥狀,約5%的患者可有瘙癢感。好發於男性,男女比例為5:1。
● 好發於一側肩部、胸部及上背部、間或雙側,下肢亦可發生。
● 為突然出現的色素斑,緩慢地離心性發展,至手掌大或更大,著色均勻的淡黃色至深棕色斑片,邊緣清楚而不整齊,其周圍平坦,中央部分表面可有輕度波紋。
● 皮損表面常發生粟粒大毛囊性丘疹及短的硬毛,又是毛髮增生不明顯,僅能通過與健側的比較而發現。
● 損害上的毛囊性丘疹提示豎毛肌增生,是本病的臨床特徵之一。

檢查


● 需要做組織病理學檢查。

診斷


● 醫生根據臨床單側分佈、色素沉著斑、多毛的臨床表現結核病理檢查即可確診。
● 組織病理:無痣細胞。表皮輕度角化與棘層肥厚,表皮突延長,基地層色素明顯增加,但黑素細胞不多。真皮上部可見噬黑素細胞,可伴豎毛肌纖維束增粗。

鑒別診斷


● 需要與藍痣、黑毛痣、疣狀表皮痣、色素痣等疾病。
● 藍痣:藍灰色或藍黑色丘疹或小結節色素細胞位於皮膚層次較深(真皮中下層或皮下組織),可惡變。
● 黑毛痣:棕黑色或黑色略高出皮面的斑塊,常有毛髮,較正常毛髮粗、黑。皮損隨年齡而增長。
● 疣狀表皮痣:呈線狀帶狀或斑片狀黃棕色疣狀或乳頭狀隆起性損害;在一定時間內增長,一般成年後穩定,長持續存在,部分病例可辦瘙癢。
● 色素痣:交界痣一般米粒大表面光滑無毛,扁平棕褐色斑;混合痣外觀似交界痣,略高出皮面;皮內痣數毫米至數厘米大小高出皮面的乳頭狀丘疹,可含毛髮。

治療


● 一般不需處理,必要時可採用液氮冷凍、化學剝脫術或磨削術治療。

危害


● 貝克痣影響美觀,可伴有平滑肌錯構瘤,偶爾合併某些先天性發育異常。

預后


● 貝克痣為良性病變,治療效果良好。

預防


●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