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血瘤的結果 展開

血瘤

血瘤

血瘤,中醫病名。血瘤是指體表血絡擴張,縱橫叢集而形成的腫瘤。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大多數為先天性,其特點是病變局部色澤鮮紅或暗紫,或呈局限性柔軟腫塊,邊界不清,觸之如海綿狀。相當於西醫的海綿狀血管瘤。

簡介


● 英文名稱:Blood Tumor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 常見病症:心腎火毒、脾失統攝、肝經火旺、肝鬱化火

古籍摘選


● 血瘤者,微紫微紅,軟硬間雜,皮膚隱隱,纏若紅絲,擦破血流,禁之不住。(《外科正宗·疽毒門·癭瘤論》)

名詞解釋


● 血瘤是以病變局部色澤紅赤或暗紫,或局限性柔軟腫塊,或邊界不清為主要表現的血管瘤。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中醫外科學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通過望、聞、問、切等方法診察疾病,辨別證候,研究外科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防治規律。血瘤是瘤病的重要內容。

臨床特點

● 血瘤,臨床特點為發病在出生時及生后數月,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多見於顏面部、頸部,單發或多發均可見,瘤色紅紫,可為局部柔軟性腫塊,觸之如海綿,或為紅斑、丘疹,壓之可退,抬手復原,邊界尚清,大小不等。

病因病機

● 中醫學認為,血瘤與火邪密切相關。
● 可因腎伏虛火,心火妄動,血熱妄行,煎熬陰血,致心腎火毒而凝聚結瘤,此類患者多面紅口渴、口舌易生瘡瘍,尿黃便干,舌紅苔黃脈細數;
● 或因郁怒傷肝,肝火內動,燔灼陰血,致肝經火旺,結聚成瘤,此類患者易性情急躁,伴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
● 或因脾氣虧虛,脾不統血,血不循經,脾虛生痰,離經之血與痰濕聚而成瘤,此類患者伴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脈細。

日常調護

● 日常調護上,飲食不要過食辛辣刺激,宜口味清淡;
● 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避免過度憂思鬱悶。

名詞沿革

● 《外科正宗·卷之二 上部疽毒門·癭瘤論》曰:“血瘤者,微紫微紅,軟硬間雜,皮膚隱隱,纏若紅絲,擦破血流,禁之不住……”。《類證治裁·卷八·瘰癧結核癭瘤馬刀論治》云:“血瘤者,自肌肉腫起,久而現赤縷,或皮色赤。”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陳紅風等。中醫外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