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使

間使

間使,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鬼路。屬手厥陰心包經。經(金)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布有前臂內、外側皮神經,正中神經掌皮支,前臂掌側骨間神經,及前臂正中動、靜脈和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主治心痛,驚悸,胃痛,嘔吐,熱病煩躁,胸痛,瘧疾,癲狂,癇症,肘攣,臂痛等。直刺0.5-1寸。

簡介


● Jiānshǐ PC5
● 來源:《靈樞·本輸》
● 別名:鬼營、鬼路
● 歸經:手厥陰心包經
● 功效:寬胸解郁,寧心安神,和胃祛痰,截瘧
● 屬性:經穴

穴名釋義


● 間,指當中、間隙之意;使,指使臣,有傳遞的含義。心包為臣使之官,由心主宰。本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穴,且穴居兩筋之間,為本經之行所,其經氣由此傳遞,故名間使。間,間隙;使,臣使。心包為“臣使之官”,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簡便取穴

● 微握拳,屈腕, 前臂上四分之一,於兩筋之間處,即為此穴。
穴的精準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肘橫紋(平肘尖)至腕掌(背)側橫紋為12直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指淺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
● 淺層有前臂內、外側皮神經和前臂正中靜脈分佈;深層有正中神經干及其伴行的正中動脈經過,並有骨間前神經和骨間前動脈分佈。

主治


● 心繫疾病,例如心悸,心痛,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
● 局部疾病,肘攣臂痛。
● 胃腑疾病,例如嘔吐,胃痛,胃炎。
● 神志疾病,例如瘧疾,癲狂,癇證,癔病,精神分裂症。
● 其他疾病,如月經不調,咽炎。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0.5~1寸,治療軀幹疾病時可深刺強刺激;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經常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灸5~10分鐘。

古籍摘要


● 《靈樞·本輸》: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
● 《針灸甲乙經·卷七》:熱病煩心,善嘔,胸中澹澹,善動而熱,間使主之。
● 《針灸甲乙經·卷十一》:心懸如飢狀,善悲而驚狂,面赤目黃,喑不能言,頭大浸淫,間使主之。
●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主煩躁恍惚,狂邪發無常,披頭大喚欲殺人,不避水火,乾嘔不止,所食即吐不停。
● 《針灸大成·卷七》:主腋腫肘攣,卒心痛,中風氣塞,涎上昏危,咽中如梗,婦人月水不調,血結成塊,小兒客忤。

常用配伍


● 配心俞、內關,治心悸,心胸痛。
● 配中脘、胃俞、內關,治胃痛。
● 配三陰交,治月經不調,經閉。
● 配大椎、后溪,治瘧疾。
● 配人中,治癲證。
● 配三間,治咽中如梗。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
● [3] 劉乃剛。精準取穴不出錯. 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 [4]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