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價格

在商品生產中實際耗費的資本價值

成本價格亦稱“生產成本”或“生產費用”。資本家在商品生產中實際耗費的資本價值,包括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和所使用的勞動力價值。成本價格是實際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轉化形式,它的形成是由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性決定的。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成本價格是商品銷售價格的最低界限,商品銷售價格低於成本價格則虧本,商品銷售價格高於成本價格則可以獲得利潤。在商品銷售價格一定的條件下,商品成本價格相對制約著利潤的大小,成本價格降低,則利潤增加,成本價格提高,則利潤減少。所以,商品成本價格的高低,是影響資本家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降低商品成本價格的主要途徑是:採用先進技術,改善勞動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原材料和動力的消耗;提高設備利用率和完好率;提高產品質量;節省一切非生產性支出和管理費用。

計算公式


成本價格k=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
商品生產中實際耗費的預付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所構成的價格,是生產中所耗費的資本的補償價值。亦稱“生產成本”或“生產費用”。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每個商品的價值都可分解為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餘價值。用公式來表示,即W=c+v+m。例如,資本家為了生產某種商品需要投資6800元,其中用於購買機器等勞動資料2000元(假定可使用10年,每年折舊10%,即損耗200元),購買原材料3800元,支付工人工資1000元;假定m′=100%,每年生產出10件產品,則該商品的年產值=(200+3800)c+1000v+1000m=6000元,而每件商品的價值=(20+380)c+100v+100m=600元。剩餘價值m雖歸資本家佔有,但並不需要他耗費什麼東西。所以在資本家的觀念中,剩餘價值是被排除在成本之外的。從產品價值中減去m,剩下的(c+v)部分,就是用來補償資本家預付資本中實際所耗費的資本價值(即所費資本),它構成商品的成本價格。
既然商品價值中的(c+v)獨立化為成本價格(k),所以,商品價值W=c+v+m也就轉化為W=k+m。這樣,成本價格這一範疇,就把c和v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抹殺了,從而把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完全掩蓋起來,似乎成本價格這一範疇同商品價值的創造和資本價值的增殖之間根本沒有任何內在的關係。

具體意義


成本價格是資本家之間彼此競爭的基礎。對資本家來說,成本價格是至關重要的。精明的資本家無不把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放在企業管理的突出地位上。其他條件相同,資本家在競爭中能否取勝,就在於能否降低成本,從而降低商品的售價去佔領市場。商品出售價格的最低界限,是由商品的成本價格規定的。只要商品的出售價格高於成本價格,他就能獲得利潤。在資本家看來,成本價格似乎就是商品本身所固有的內在價值,而剩餘價值似乎不是商品的價值超過成本價格的餘額,倒是商品的出售價格超過它的價值的餘額;從而,剩餘價值似乎不是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然後通過商品出售而得到實現的,倒好象是在流通過程中從商品的出售本身產生出來的,這顯然是一種顛倒。
成本價格的高低決定著資本家競爭能力的強弱。如果其他條件相同,成本價格愈低,競爭能力就越強,便愈有可能擊敗競爭對手,佔領較大市場。為此,資本家競相採用先進技術,改善勞動組織,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以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不斷地降低成本,獲取更多的利潤和超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