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乎爾鄉
沖乎爾鄉
沖乎爾系哈薩克語,意為“盆地”的意思。沖乎爾鄉位於布爾津縣西北部,距縣城有70公里,東與阿勒泰接壤,南與窩依莫克鄉相連,西與哈巴河縣相鄰,最北端是著名的喀納斯風景區,海拔高度670米,屬中溫盆地氣候,全鄉北高南低,以布爾津河為軸心,東西兩側為農牧村落。
新疆旅遊業龍頭已經昂起、蓄勢待發。
沖乎爾鄉
沖乎爾鄉是布爾津縣人口最集中的一個行政鄉,總人口有12800餘人,哈薩克族佔總人口的87%。“沖乎爾”是哈薩克語,意味“山澗盆地”。在盆地中央,布爾津河穿流而過。在布爾津河古老的衝擊平原上是肥沃廣闊的土地,河的兩岸樹林密布,雜草叢生,自然風光十分優美,沖乎爾人民在耕種土地、放牧牛羊,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據老人們講,在很久以前,沖乎爾鄉本是一片平原,布爾津河沖乎爾斷水流又大又急。不知何時河裡來了一頭名叫哈龍的怪獸,哈龍每年都向村民們索要馬、牛、羊及各種糧食作為祭品。稍不如意,哈龍便大發雷霆,頓時山洪暴發,泥石滾滾,洪水沖毀了房屋和土地,捲走牲畜和樹木。村民們深受其害,紛紛逃離外遷。後來,這裡來了一位叫孔土汗的女巫師,看到哈龍在此作怪禍害民眾,大怒之下,頓化拐杖作利劍,與哈龍怪獸大戰七七四十九天,不分勝負。直戰得天崩地裂,昏天黑地。沖乎爾盆地就是當時地陷而成的,而怪石坡則從地底升起,據說岩石上的條條裂紋都是當時女巫師的劍氣所劈。後來,雙方都筋疲力盡,只好暫時作罷。女巫師孔吐汗夜晚夢中天神啟示,說哈龍本是天上仙河中的一隻老鼠,如今偷下人間作怪,想要打敗哈龍,只要切斷哈龍的精力之源——黑泉即可。女巫師醒來后,立即按照神的啟示尋找黑泉,終於在五天後找到了黑泉。女巫師運用自己的法力改變了泉水的顏色,並在泉水裡加入了毒藥。然後女巫師又向哈龍挑戰,大戰三天後終於斬殺了哈龍怪獸。自此以後,河水風平浪靜,村民們也陸續回到家園,又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自沖乎爾鄉與喀納斯岔口前行約3.5公里,將穿過一個名叫孔吐汗的村莊,據說這就是女巫師孔吐汗最後殺死怪獸哈龍的地方。繼續前行6.5公里到盤山道腳下,將跨過一條小溪流,這就是傳說中的黑泉(哈語為:哈拉布拉克),當然泉水的顏色永遠也不會是黑色的了
農業主要以生產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牧業以本地土牛、阿勒泰大尾羊為主。該鄉糧食產量最高曾達1千萬公斤,有“阿勒泰糧倉”之意在美譽。2004年全鄉生產糧食9800噸,牲畜最高飼養量達12..908萬頭(只),年末牲畜存欄7.8萬頭(只),全鄉實現社會總產值9203萬元,同比增長16%,其中農業產值2040萬元,牧業產值3323萬元,二三產業3523.6萬元,全鄉人均純收入3407元,人均增收308元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1210
男 5761
女 5449
家庭戶戶數 2354
家庭戶總人口(總) 11185
家庭戶男 5736
家庭戶女 5449
0-14歲(總) 3301
0-14歲男 1712
0-14歲女 1589
15-64歲(總) 7484
15-64歲男 3846
15-64歲女 3638
65歲及以上(總) 425
65歲及以上男 203
65歲及以上女 22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1147
沖乎爾鄉伊列克石林景點位於布爾津與阿勒泰市交界的高山夏牧場,距離布爾津縣沖乎爾鄉不到40多公里,這裡是典型的高山夏牧場風光,遍布高山綠野的石林,佔地2平方公里。這裡錯落有致的石山,形態逼真的怪石,令人嘆為觀止。
石林景點是一個尚未開發的地方,就是夏天也很少有人到此旅遊觀光,今年喀納斯景區為推動冬季旅遊,將推雪保障道路暢通,但對我們馬拉爬犁協會的生意稍有影響,所以我們今年開闢這個經典的線路,來吸引更多的遊客。
成立於2005年的沖乎爾鄉馬拉爬犁協會,近年來已吸引了200多戶牧民參與,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大批國內外遊客便乘坐馬拉爬犁前往喀納斯、禾木等景點觀光旅遊,4個月時間,一戶參與冬季旅遊的牧民可純掙4000到6000元。努爾別克說,現在越來越多的牧民開始加入協會。
為解決遊客到沖乎爾石林的途中和景點的吃住,沖乎爾馬拉爬犁協會在中途設立了一個接待站,同時在石林也設立了接待站。一次可接納20人的食宿。努爾別克預言,這條冬季旅遊線路,將成為喀納斯冬季旅遊的一個亮點,成為馬拉爬犁協會增收的又一個“搖錢樹”。
2008年以來,新疆布爾津縣沖乎爾鄉圍繞農牧民增收,大力實施“三個一批”工程,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一是“培訓”一批農牧民。從提高勞動力素質入手,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網路、“千名新型農牧民培育”工程、科技之冬培訓班等有效載體,多層次、多領域開展農村技能培訓,幫助農牧民找准增長點。目前,已舉辦各類科技知識培訓班15期,培訓農牧民4300餘人次。二是“送學”一批農牧民。從喀納斯旅遊沿線選派4名哈薩克農牧民青年赴上海、杭州等地學習考察,讓他們增長見識,開拓思維,同時派出11批次90餘名農牧民黨員、群眾在縣黨校學習種養殖技能,學習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的方法。三是“轉型”一批農牧民。緊緊圍繞喀納斯旅遊,將旅遊業與農牧業、服務業相結合對適宜發展旅遊的3個村提出了詳細的規劃,引導農牧民開辦“農家樂”、“牧家樂”。
目前,全縣已開辦農(牧)家樂50餘家,提供就業崗位120多個。
慣稱為一村,建置於1958年,總人口1368人,有耕地面積1583畝,草場面積100畝,2004年牲畜年末存欄7516頭(只),人均純收入3282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3萬元。
慣稱為二村,建置於1958年,總人口780人,有耕地面積2298畝,草場面積150畝,2004年牲畜年末存欄2904頭(只),人均純收入326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45萬元。
慣稱為三村,建置於1966年,總人口906人,有耕地面積4555畝,2004年牲畜年末存欄2956頭(只),人均純收入3671元,村集體經濟收入5.5萬元。
慣稱為四村,建置於1959年,總人口1450人,有耕地面積4719畝,草場面積500畝,2004年牲畜年末存欄6113頭(只),人均純收入2859元,村集體經濟收入6.17萬元。
慣稱為五村,建置於1960年,總人口1588人,有耕地面積6120畝,草場面積300畝,2004年牲畜年末存欄6912頭(只),人均純收入2857元,村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
慣稱為六村,建置於1959年,總人口1428人,有耕地面積5773畝,2004年牲畜年末存欄3419頭(只),人均純收入3526元,村集體經濟收入4.13萬元。
慣稱為七村,建置於1966年,總人口437人,有耕地面積2182畝,2004年牲畜年末存欄1785頭(只),人均純收入3291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07萬元。
慣稱為牧業一村,建置於1959年,總人口1362人,有耕地面積640畝,草場面積5600畝,2004年牲畜年末存欄19213頭(只),人均純收入3877元,村集體經濟收入4.75萬元。
慣稱為牧業二村,建置於1959年,總人口887人,有耕地面積460畝,草場面積5400畝,2004年牲畜年末存欄10893頭(只),人均純收入3842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05萬元。
慣稱為2817牧民定居區,建置於1992年,總人口876人,有耕地面積10506畝,2004年牲畜年末存欄10208頭(只),人均純收入3897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97萬元。
慣稱為通克牧民定居區,建置於2002年,總人口336人,有耕地面積9030畝,2004年牲畜年末存欄5858頭(只),人均純收入3857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1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