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臨堡遺址

福臨堡遺址

徠福臨堡遺址為陝西省1957年5月31日公布的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寶雞市西郊,渭河北岸第一級黃土台地上的福臨堡村。台地高出河床約30米,北依馬家塬,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最寬處約1000米。地勢北高南低,略呈緩坡狀。

基本介紹


隴海鐵路、寶雞峽引渭渠從台地上東西平行穿過,將台地分割成三部分。引渭渠以南,台地西南部臨渭河的突出地帶,為仰韶文化遺址的主要分佈區。臨河的斷崖上到處有文化層、灰坑暴露。其東西長約600多米,南北寬約300多米。福臨堡村覆壓著遺址的東半部。引渭渠以北,鐵路以南為遺址的北緣,斷崖上也有遺跡暴露。這一帶又有春秋墓葬區。本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進行過發掘。鐵路以北的塬腳地帶,有不少唐代墓葬,曾有塔式罐等文物出土。1984年5月到1985年11月,寶雞市徠考古工作隊配合基本建設工程進行了隨工清理髮掘。共發掘面積1344平方米,清理灰坑137個,房子12座,陶窯12座,墓葬45座,出土完整和復原陶器500多件。還有其它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及裝飾品共1130多件。
根據遺址的文化層堆積,以及出土文物的特徵,這裡的文化遺存被分為三個時期,代表了關中地區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期遺存,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發現遺跡遺物較少,只有小型圓角長方形和圓形半地穴式房子3座,陶窯2座,灰坑8個,出土陶器僅24件。另外還有石器、骨器等生產工具50餘件。第二期遺物比前一期發現的稍多。清理半地穴式的小型房子3座,有圓角長方形、圓形帶小龕和橢圓形帶室內窯穴之別,其中一座房內還發現粟粒的遺跡。陶窯3座,均被破壞,灰坑39個,以圓形袋狀坑為多。陶器共115件,有缽、盆、尖底瓶、平底瓶、罐、缸、瓮、碗等。仍以紅陶為主,灰陶少見。另外有碾谷盤、骨錐以及石刀、陶刀用具等150餘件。第三期屬仰韶文化西王村類型的遺存,遺跡遺物發現最多。房子6座,除一座為面積較大的地面建築外,其餘仍為半地穴式的小房子。陶窯7座,較前兩期陶窯明顯進步。灰坑90個,有袋形、圓筒形、鍋底形、方形、長方形、橢圓形、不規則形。還出現了一種大坑底部一側連接一小坑的子母坑。其遺物也較豐富,生產工具有磨製的石斧、石鏟、石錛、石刀、陶刀、陶紡輪、骨鏟、骨鏃。裝飾品有骨飾、陶環、陶笄、陶塑人物像。生活用具全是陶器。常見器形有盆、盤、尖底瓶、高領罐、深腹罐、大口缸、釜灶、碗形器、雙耳罐、碗等,缽的數量大大減少。還有斂口瓮、壺、圓肩罐、漏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