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風式戰鬥機
日本三菱公司研製的海軍戰鬥機
烈風式戰鬥機(英文:Mitsubishi A7M Reppu / SAM ),是日本三菱公司研製打算用來代替零戰的新型海軍戰鬥機,盟軍代號“SAM”。“烈風”由零式戰鬥機 的設計師堀越二郎主持設計,是日本海軍在二戰末期開發的全金屬結構單座艦載/基地戰鬥機(A7M1、A7M2和A7M3)及基地攔截機(A7M3-J)。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只生產了10架:其中2架A7M1樣機,7架A7M2樣機及服役驗證機,只有1架是A7M2生產機。所有這些飛機都未投入實戰。
早在1940年,堀越二郎就已經充分認識到應該開始“零”式後繼機型的研究工作,儘管當時“零”式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他設計的新機型總體布局與“零”式相近,計劃安裝的動力裝置是當時正在研究中的更強力的三菱MK9A 18缸空冷星型發動機。1942年7月6日,日本海軍提出了對新戰鬥機——“17試”艦戰的性能要求,即在6,000m高空的最大速度必須達到610km/h,而機動性能至少要和A6M3“零”戰32型相等。
1942年9月,日本海軍堅持新機型必須設計安裝出力較小的中島NK9K“譽”22星型發動機。由於相關研發費用均由海軍承擔,堀越二郎不得不勉強同意了這一要求。
1942年以"十七試艦戰"為名由三菱重工進行研製,日本海軍開出的要求:
• 最大速度於6000米高空不低於345節
• 爬升到6000米不多過6分鐘
• 航程在250節時速飛行5小時再以最大功率飛行半小時
• 轉彎格鬥能力不差於零戰32型
• 火力要強過零戰32型
設計師同樣是堀越二郎,還有更大問題是會令到堀越二郎和三菱公司方面感到頭痛和心煩過數次的速度和盤旋性能的關係上。海軍部要求以飛行速度為優先,而航空本部要求以盤旋性能為優先。如果按照海軍部要求,那樣烈風的機翼載荷量要到150公斤/平方米的話,最大速度才可以達標。反過來,而按照航空本部要求,那樣載荷量數值必要維持130上下,盤旋性能才可以達標。
最後,無可奈何的三菱公司方面拿出兩個方案,第一方案為低翼載低速,第二方案為大翼載高速,兩案提供給海軍軍方選擇。結果在同年8月的第二次軍方和製造廠商研討會上,海軍選擇第一方案,還拿出試驗機有一個面積超過30平方米的大型機翼。
1942年9月,計劃安裝的動力裝置是當時正在研究中的更強力的三菱MK9A18缸空冷星型引擎(1,760hp/6,000m),日本海軍堅持新機型必須設計安裝中島NK9H(譽)18缸空冷星型引擎(1,500hp/1,600m)。由於相關研發費用均由海軍承擔,加上使用誇大廣告宣傳和當時海軍見證了空技廠P1Y銀河轟炸機的試飛速度566.7公里/小時和俯衝速度703.8公里/小時等優秀成績,使得堀越二郎不得不勉強同意了這一要求,只是同意海軍要求安裝中島NK9H(譽)引擎。
但由於工作人員當時正忙著進行零戰的改良和J2M雷電的設計工作,直到1944年4月A7M的進度緩慢首架原型機被確定編號為A7M1。由於必須優先考慮A6M和J2M的後期型號的生產,因此在三菱重工進行的A7M1的製造進程相對比較緩慢。中島NK9K(譽)22星型引擎在起飛時功率為2,000馬力,在6,700米高空功率為1,570馬力。武器是安裝在機翼中的2挺13.2毫米機槍和2門20毫米機炮。還有諸如自封閉式燃料箱、裝甲座艙以及防彈玻璃等革新設計均被運用。為了追求更好的機動性能,新機型上還安裝了類似同川西N1K1-J紫電的空戰襟翼。A7M1比A6M5“零”戰52型大得多也重得多,翼展14米,機翼面積30.84平方米,滿載荷重量達到4,410公斤。
1944年5月6日,A7M1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試飛員報告說,A7M1的操縱性能非常優秀,而空戰襟翼的使用也使其機動性能與“零”式相當。同時,試飛員也指出了A7M1的不足之處——相對於A7M1的重量,發動機功率明顯不足。在6,000米高空,NK9K(譽)22引擎的理論功率應該有1,700馬力,但實際輸出功率卻只有1,300馬力。事實證明堀越二郎當初的設計思路是完全正確的。由於A7M1的高空性能令人失望,1944年7月30日,日本海軍下令在第二架原型機下線后,暫停A7M1的研發工作。
最後,日本海軍又重新授權堀越二郎進行A7M2的開發。該型安裝了堀越二郎一直堅持運用的三菱MK9A 18缸空冷星型發動機。由於MK9A引擎的直徑大於(譽)22,因此必須在A7M1的六號機對前部機身進行重新設計。第一架A7M2的原型機於1944年10月13日首飛,最初的測試報告表明,A7M2的高空性能大大改善,在5,900米高空的最大速度達到了630km/h,實用升限達到10,900m,6分零5秒就能爬升至6,000m高空。但是MK9A引擎高空高度性低,所以計劃在A7M2量產型改裝為高空高度性高的MK9A-Ru渦輪增壓器引擎或高空高度性高的二段フルカン式增壓器的MK9B引擎(2150匹馬力)。
海軍對於堀越二郎設計的新機型的卓越性能非常滿意,計劃在大阪的三菱重工立刻將A7M2投入生產,作為海軍艦載戰鬥機“烈風”11型。量產機型的武裝是4門20mm九九式機炮或是2門20mm九九式機炮和2挺13.2mm三式重機槍。翼下可外掛2枚250公斤炸彈或2個350升油箱。
然而,當時日本的航空工業已經在戰爭中陷入了絕境。三菱MK9引擎的生產因為1944年12月東南海地震的毀滅性打擊而延誤。隨後而來的大規模B-29空襲又導致了其生產的進一步延誤。A7M2的第二架原型機在一次著陸事故中墜毀,另有3架原型機在美機空襲時被炸毀於地面。在總共製造的7架A7M2原型機中,只有3架以良好的可供飛行的狀態保留到太平洋戰爭結束。而量產型只完成了1架。其餘被日軍自己毀掉,只有A7M2第3架原型機,1945年8月18日在三澤基地交給美國海軍。
首架原型機被確定編號為A7M1。由於必須優先考慮A6M和J2M的後期型號的生產,因此在三菱重工進行的A7M1的製造進程相對比較緩慢。中島NK9K“譽”22星型發動機在起飛時功率為2,000馬力,在6,700m高空功率為1,570馬力。武器是安裝在機翼中的2挺13.2mm機槍和2門20mm機炮。還有諸如自封閉式油箱、裝甲座艙以及防彈風擋等革新設計均被運用。為了追求更好的機動性能,新機型上還安裝了類似於川西N1K1-J“紫電”(盟軍代號為“George”)的空戰襟翼。A7M1比A6M5“零”戰52型大得多也重得多,翼展14m,機翼面積30.84m2,滿載荷重量達到4,720kg。
1944年5月6日,A7M1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試飛員報告說,A7M1的操縱性能非常優秀,而空戰襟翼的使用也使其機動性能與“零”式相當。同時,試飛員也指出了A7M1的不足之處——相對於A7M1的重量,發動機功率明顯不足。在6,000m高空,“譽”22發動機的理論功率應該有1,700馬力,但實際輸出功率卻只有1,300馬力。事實證明掘越二郎當初的設計思路是完全正確的。由於A7M1的高空性能令人失望,1944年7月30日,日本海軍下令在第二架原型機下線后,暫停A7M1的研發工作。
不久,日本海軍又重新授權堀越二郎進行A7M2的開發。該型安裝了堀越二郎一直堅持運用的三菱MK9A 18缸空冷星型發動機。由於MK9A發動機的直徑大於“譽”22,因此必須對前部機身進行重新設計。第一架A7M2的原型機於1944年10月13日首飛,最初的測試報告表明,A7M2的高空性能大大改善,在6,600m高空的最大速度達到了627km/h,實用升限達到10,900m,6分零7秒就能爬升至6,000m高空。武器也強化為翼內的4門20mm機炮。
烈風式戰鬥機
在十七試艦戰(A7M1)原型機機翼內設置整體式燃料箱,總容量910升,最後在A7M2改為機身駕駛艙之間後部7,00升自封燃料箱和機翼內的普通防彈燃料箱(各容量105升)。結果A7M2的MK9A引擎消費燃料量比(譽)引擎更大,必要在左右主翼底部加裝330升或在機身底部加裝600升外掛燃料箱掛架,保持遠距離航程。最終在烈風三型(A7M3)燃料容量由910升加至1,250升才可以解決距離航程。
動力裝置方面,A7M1安裝NK9K譽二二型引擎。原本計劃安裝NK9K-S譽二四型引擎,實際上,燃料噴射裝置未完成,加上可靠性低,所以A7M1飛行性能比理論還差不少和有關。
A7M2安裝MK9A引擎,從理論上來說可以是當時三菱重工最優秀的航空引擎,至少三菱重工名古屋引擎研究所是這樣說法。其實有其他的說法,MK9引擎將具備世界上最好實用性、迎風阻力小和最可靠的的性能。當時海軍和陸軍預訂選用MK9引擎的十七試局戰“閃電”(J4M)、震電戰鬥機(J7M)、Ki-74和Ki-83高空高速戰鬥機。除了之外,紫電改的五三型(N1K5-J)、彩雲艦上偵察機(C6N4)、流星艦上攻擊機(B7N3)和陸軍四式戰鬥機也有改裝MK9引擎計劃。實際裝機試用只有烈風改、Ki-74和Ki-83而已。從試用結果,MK9的性能比NK9譽更好。真實歷史上,震電戰鬥機就在第二次試飛完成時引擎機件故障,結果在和三菱重工聯繫的途中戰爭正式被終結。
A7M1的火力是機翼的兩挺13.2毫米口徑三式重機槍和兩門九九式機炮,A7M2為機翼四門九九式機炮和加裝2枚250kg炸彈或1枚500kg炸彈作為對地攻擊。
型 號 A7M1 A7M2 A7M3 A7M3-J
長 度 11.00 m 11.00 m 11.00 m 11.96 m
高 度 4.28 m 4.28 m 4.28 m 4.28 m
空 重 3,110 kg 3,226 kg 3,392 kg 3,955 kg
起飛重量 4,410 kg 4,720 kg 5,040 kg 5,732 kg
最大速度 310t(6,190m)、339kt(6,600m)、347t(8,700m)、350t(10,000m)
巡航速度 Unknown 225 kt at 4,000 m Unknown Unknown
爬升耗時 9m 54s6,000 m) 6m 7s(6,000 m) 13m 6s10,000 m) 15m10,000 m)
服役高度 Unknown 10,900 m 11,300 m 11,500 m
飛行時間 Unknown 2.5h航、30m戰鬥 Unknown Unknown
海軍對於堀越二郎設計的新機型的卓越性能非常滿意,計劃在大版的三菱重工立刻將A7M2投入生產,作為海軍艦載戰鬥機“烈風”22型(盟軍代號為“Sam”)。量產機型的武裝是4門20mm 99式2型機炮或是2門20mm 99式2型機炮和2挺13.2mm 3式機槍。翼下可外掛2枚250kg炸彈或2個350升油箱。
然而,當時日本的航空工業已經在戰爭中陷入了絕境。三菱MK9A發動機的生產因為1944年12月名古屋大地震的毀滅性打擊而延誤。隨後而來的大規模B-29空襲又導致了其生產的進一步延誤。A7M2的第二架原型機在一次著陸事故中墜毀,另有3架原型機在美機空襲時被炸毀於地面。在總共製造的7架A7M2原型機中,只有3架以良好的可供飛行的狀態保留到太平洋戰爭結束時。而量產型只完成了1架。這樣,三菱重工在戰時總共生產了包括A7M1和A7M2在內的10架“烈風”,但沒有一架參加過實戰。
A7M3是設計中的進一步改良型號,計劃採用三菱MK9C 18缸空冷星型發動機,起飛時功率為2,250馬力,在1,800m時功率為2,000馬力,在5,000m高空功率為1,800馬力。由於理論上推算MK9C發動機在8,700m高空仍有1,660馬力的功率,因而估計A7M3在此高度上的最大速度將達到642km/h。同時,A7M3在13分零6秒內就能爬升至10,000m高空,其實用升限達到11,300m。武裝方面,機翼中的20mm 99式2型機炮增加到6門。
烈風式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