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剝苔

類剝苔

簡介


● 英文名稱:Exfoliated Fur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望診
● 常見病症:氣血兩虛證

古籍摘選


● 舌苔忽剝蝕而糙干為陰虛,剝蝕邊仍有膩苔為痰濕。(《辨舌指南》)

名詞解釋


● 舌苔剝落處不光滑,似有新生苔質顆粒。

百科解讀


● 類剝苔是一種病理性舌象,屬於舌苔異常的情況。

舌診意義

● 人體舌的具體表象變化迅速而又鮮明,猶如人體內髒的一面鏡子,人體臟腑的虛實、疾病的嚴重程度、人體津液的盈虧、氣血是否旺盛等,都可以通過舌質和舌苔的變化表現出來。舌診是中醫特色診法之一。

癥狀表現

● 類剝苔常見於長期慢性疾病的進展過程中,是一種舌苔出現脫落,但是舌苔脫落處的舌面並不光滑,仍有新生的苔質顆粒或者是可以看見舌乳頭的舌象。
● 舌苔脫落範圍的大小,常常與體內氣血虧虛的嚴重程度相關聯,脫落範圍越大,氣血虧虛的越嚴重,脫落範圍越小,氣血虧虛的越輕。因此,如果在疾病中舌苔脫落範圍逐漸減少,代表的是病情越來越輕,是疾病逐漸走向痊癒的徵象。反之,就說明病情越來越重,預后不好。

主病

● 氣血兩虛證:出現剝苔。臨床可見面色㿠白或萎黃,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健忘,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多夢自汗等表現。

病因病機

● 中醫理論認為,舌苔是由於胃中食物的濁氣被胃蒸騰轉化后,上升到舌面上形成的。
● 在疾病的過程中出現類剝苔,常常代表著人體的氣血出現嚴重的不足,是久病體質虛弱的表現。此時胃氣雖有虧損,但並不衰竭,因此,仍有新生的苔質顆粒。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