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復興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採用嚴謹的古代希臘、羅馬形式的建築,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築,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流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築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和記功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法的榜樣。考古取得的成績,古希臘、羅馬建築藝術珍品大量出土,為這種思想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採用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等影響不大。

簡介


古典復興建築也稱新古典主義。採用古代希臘、羅馬時期嚴謹形式的建築。
18 世紀 60 年代到 19 世紀流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築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和紀功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法的榜樣。採用古典復興風格的建築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等影響不大。

特徵


古典復興是資本主義初期最先出現在文化上的一種思潮,在建築史上是指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築形式。這種思潮曾受到啟蒙運動影響。
古典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且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範,然而當時的建築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並不受規範的束縛。他們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類型、建築形制、建築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築師在創作中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各自創立學派和個人的獨特風格。總之,文藝復興建築,特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15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誌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而關於文藝復興建築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築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18世紀末,將近400年部屬於文藝復興建築時期另一種看法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到17世紀初才結束,此後轉為巴洛克建築風格。
義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建築的形成和延續呈現著複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築史學界對義大利以外歐洲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的性質和延續時間並無一致的見解。儘管如此,建築史學界仍然公認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築對以後幾百年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的建築風格產生了廣泛的持久的影響。

代表


古典復興建築風格在歐美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建築類型中有不同的傾向,法國與美國以羅馬復興式居多,英國和德國則以希臘復興式為主。
法國的羅馬復興式建築典型實例為巴黎萬神廟(1755~1792年),拿破崙時代在巴黎興建的一些紀念性建築也都是古羅馬建築式樣的翻版。法國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復興建築活動的中心。法國大革命前已在巴黎興建萬神廟這樣的古典建築,拿破崙時代在巴黎興建了許多紀念性建築,其中雄師凱旋門、馬德蘭教堂等都是古羅馬建築式樣的翻版。
英國希臘復興式建築的典型實例為愛丁堡中學(1825~1829 年),倫敦不列顛博物館(1823~1847 年)等。英國以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為主,典型實例為愛丁堡中學、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等,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申克爾設計的柏林宮廷劇院和阿爾塔斯博物館也都是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的;勃蘭登堡門以雅典衛城的山門為藍本。
德國希臘復興式建築的典型實例為柏林勃蘭登堡門(1789~1793年)、柏林宮廷劇院(1818~1821年)等。
美國羅馬復興式的典型建築為美國國會大廈(1793~1867年),而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1911~1922 年)則是希臘復興式的實例之一。美國獨立以前,建築造型多採用歐洲式樣,稱為“殖民時期風格”。獨立以後,美國資產階級在擺脫殖民統治的同時,力圖擺脫建築上的“殖民時期風格”,藉助於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來表現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因而古典復興建築在美國盛極一時。

各國建築


法國

法國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復興建築活動的中心。法國大革命前已在巴黎興建萬神廟(1755~1792)這樣的古典建築。
拿破崙時代在巴黎興建了許多紀念性建築,其中雄師凱旋門(1808~1836,又稱星形廣場凱旋門)、馬德蘭教堂(1806~1842,又稱馬德萊娜教堂)等都是古羅馬建築式樣的翻版。在這類建築中,它們追求外觀上的雄偉、壯麗,內部則常常吸取東方的各種裝飾或洛可可的手法,因此形成所謂的“帝國式”風格(Empire Style)。

英國和德國

英國和德國以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為主,典型實例為愛丁堡中學(1825~1829)、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1823~1847)等。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1789~1793),K.F.申克爾設計的柏林宮廷劇院(1818~1821)和阿爾塔斯博物館(1824~1828,也稱柏林老博物館)也都是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的;勃蘭登堡門以雅典衛城的山門為藍本。

美國

古典復興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
美國獨立(1776)以前,建築造型多採用歐洲式樣,稱為“殖民時期風格”。獨立以後,美國資產階級在擺脫殖民統治的同時,力圖擺脫建築上的“殖民時期風格”,藉助於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來表現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因而古典復興建築在美國盛極一時。美國國會大廈(1793~1867)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萬神廟,極力表現雄偉,強調紀念性。希臘建築形式在美國的紀念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也比較流行,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1911~1922)即為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