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燕山的結果 展開
- 橫貫河北北部的山脈
- 曾是蘭村中部偏西的一個行政村
燕山
曾是蘭村中部偏西的一個行政村
燕山,也稱艷山。曾經是蘭村中部偏西的一個行政村,人口863個,面積6.2平方公里,2011年併入塔前村,同時併入的還有愛塔,三個村組成了新的塔前村。燕山的村級行政區劃取消后,由於地域的根深蒂固的觀念,燕山範圍內居住的人還是自稱燕山,以示區別。
目錄
燕山範圍不大,但出人物,其中頂尖的要算謝友伯。《湖南省志》記載:蘭村在縣治東120里。清咸豐二年(1852年)攸縣天地會首領謝友伯率眾在此起義。謝友伯就是燕山人。燕山是原蘭村鄉的一個村。蘭村沾了謝友伯的光才有了省志的記錄,可見謝友伯的分量。但蘭村人可能對他的所作所為有誤解——這是上一輩人的事,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的事迹已慢慢地在人們的心中消失,只停留在史籍的塵埃中。但謝友伯的壯舉不容抹殺,是值得後人敬仰的。
謝友伯字式岩,號又八。自小家境貧寒,幼年又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其母善武術,性剛烈,是女中漢子,無人敢欺。閑暇之時,謝母教他使槍弄棒。友伯天賦過人,那一招一式一點就透,自此友伯練武成癮。十幾歲時,友伯練就了超群的武藝和超人的膂力。一天,族叔有意試試他的功夫,指著謝氏家廟前的石獅子說:“你如果能夠舉起來,我殺一頭豬犒賞你”。石獅子足有四百斤。謝友伯年輕氣盛,二話不說,走到石獅子前,兩手抓住石獅子一托,石獅子就不費吹灰之力舉到了頭頂。觀者唏噓不已,說此子實在了得。附近青年後生聽說謝友伯獻藝,慕名而來,相邀與友伯習武。友伯說,先吃了飯再說。族叔沒有食言,正招呼人幫忙殺豬呢。一班後生也眼勤手快,不一會兒,就弄了幾大桌飯菜,在酒飽飯足之餘,一個武槍弄棒的團體就有了雛形。後來,隊伍不斷地發展壯大。清咸豐元年時,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謝友伯聞信,意欲響應,聚集練武之眾組織天地會,當時,會眾有一百多人,聲稱“要殺了那班暴君貪官,讓我等坐天下”。謝友伯的呼聲,又引來了不少貧苦農民紛紛參加。於是,選擇聚龍仙為根據地。每天操練喊殺之聲不絕於耳。很快,起義軍的對伍打出了廣西,進入了湖南。這時謝友伯與洪秀全取得了聯繫,洪秀全得知滿江洪姓與他同為一脈,便欣然提筆作書:
文炳、澧泉二位族老勛鑒:敬啟者,前命本部謝友伯先生晉駐貴境所轄之聚龍仙,宣成天地會,據謝之報情況可佳,先後投入者將在百計。並告以文炳先生為當地處士,言行頗孚眾望,希踴躍參與本會,大力相助。並望布諭漕溪我諸族好,予以支持,共謀大器,如荷天助其成,得共享太平之業,全當感激不已,詳俟后敘,手此,敬請
秋安
福一公嗣孫秀全草此
咸豐二年七月六日
謝友伯以此信告之文炳,得文炳相助,又擴軍數百,達七百餘人。咸豐二年,廣東人黃傑高、江西人曾念齋、福建人廖甘七、郴州人劉起受等齊聚聚龍仙與謝友伯共襄其事。其時,謝友伯自任千總,唐巴掌、曾廿七、吳尚高等任百長,洪文炳負責發功宣傳,洪澧泉任文書。在攻打縣城時,遭清軍伏擊,主將黃傑高陣亡,謝友伯等寡不敵眾,大敗,潛往九江投奔太平軍。太平天國失敗以後,謝友伯漂泊異鄉。其結局有三:一說謝友伯晚年回鄉老死於蘭村,二說仍遭當局通緝,被害於滿江江塘邊;據謝氏族譜記載:謝友伯隱居在江西安成,安成是謝氏始遷祖謝潛發的祖居。謝友伯怕他的族人受牽連,改姓射,最終死於安成,這是第三種結局。第一種結局是縣誌記載,第二種結局是《攸縣史事傳說》中摘錄。筆者還是傾向於第三種說法,在當時的情況下回鄉實在是呆不下去的。
謝友伯的故事是轟轟烈烈的。可是,後來的人們卻把他的功績歪曲了。蘭村流行這句話“蘭村謝又八,夢起腦殼想天下”。創造這句話的人不知是何目的?這句話不能再說了,否則,謝友伯死不瞑目。
謝友伯之始祖謝潛發元至順年間由江西遷攸,選擇燕山定居時,可能沒有想到他的子孫會出“反王”,但是,他選擇燕山棲居是看中了這裡的風水。這地方出讀書人。鼎盛時期,做先生的有幾十個呢。只是名聲不及謝友伯。
也許是謝友伯的信念不滅。一九二八年,燕山人賀發祥,邱延明在大多數人尚在忍受欺凌的時候,他們先人先志,毅然尋求革命的真理,頭頂五角星,在羅霄山脈中燃起了星星之火。這就是燕山人的精神。賀發祥、邱延明參加過長征,由紅軍、八路軍而解放軍,幾十年的革命歷程,血雨腥風,能夠存活下來,已是幸運了。賀發祥任過四野某兵工廠廠長,1955年授大校軍銜,1988年授予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2年因病逝世,葬於哈爾濱烈士公墓。邱延明由赤衛隊員、紅軍戰士、班長、排長、連長、營長、第五後方醫院總務股長的足跡轉業到湘鋼耐火材料廠任工會主席、廠黨委成員,1994年逝世。一種革命信念,兩種革命方法,結局截然不同。這就需要反思。
燕山境內有一寺院,建於清康熙年間,取名七寶禪林。七寶禪林建在龍形沖。燕山是山區小村,而龍形沖又是燕山一條相當偏避的山沖,一般的人難得渉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縣長余公倩得高人指點,在此創辦《攸縣前鋒報》。出七寶禪林二里有餘,有一岩,曰婆婆岩。是進入七寶禪林的隘口。此處風景極佳。晴能納涼,雨可避濕。岩下有洞,容一人鼾睡足矣。相傳清乾隆年間有個老婆婆在此居住,她不時接濟一些在此路過的人,和附近一些揭不開鍋的人家,老婆婆的事迹讓人感動。有一年的六月六日,老婆婆忽然不見了,人們以為她掉進了溪里的龍潭,就在潭邊焚香紀念她,在婆婆岩下設香案供奉她。可惜後人修路,此是必經之地,別無它法,毀了這裡的風景,只存婆婆岩。
鄉野之人不知自然資源的寶貴,更沒有保護的意識,只圖一時之念,破壞了好多象婆婆岩這樣的景緻。其實,說這話是遭人嫌的,迴避吧。
自古至今,蘭村有兩個百歲壽星,一個是清朝時的皮氏,滿江洪開適之妻,一個是燕山的張三娘。皮氏早就作了古,但見過張三娘的人多,她是一九九一年滿的百。當時一聽,是一個奇迹。她住在燕山三里沖,三里沖在高山上,地域不大,站在門口一呼,在家的人都能聽見;三里沖是高山盆地,四周高山與外相隔,是一個世外桃源。空氣質量自然要純凈一些,張三娘也許是沾了這個光,其實,山野之人談不上養生,何況一個農家婦女早為一日三餐忙碌著那有這份閒情逸緻呢,只是不經意間就有了一百歲。能滿一百歲的人是少之又少,但一旦起了個頭,可就難說了。
燕山是一個地名,而燕山值得稱讚的是人。燕山因人而有名。
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