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

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

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是常見的眼部疾病,也是致盲眼病之一。多見於中老年人,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常為單眼受累,左右眼無差異。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病因較複雜,血管內皮受傷,血液流變學、血液動力學的改變,以及眼壓和眼局部受壓等多種因素可致靜脈阻塞。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的主要表現為視力下降、視野缺損、視物變形等。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主要是對因治療和對症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激光治療和手術治療。預后與類型有關,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通常分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缺血性預后較差,且約1/3的非缺血型患者可能發展成缺血型。

就診科室


● 眼科

病因


● 老年人是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的高發人群。
● 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血症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誘發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的高危因素。
● 血液粘度增高、眼壓增高、動脈硬化會加重病情。

癥狀


● 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通常分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主要表現為視力下降。

典型癥狀視力下降

● 視力下降可在感冒、發熱跡象后出現。
● 非缺血型起病緩慢,未累及黃斑時無視力下降或有輕度視力下降、輕度黑影。
● 缺血型患眼視力下降明顯。

其他癥狀

● 視物變形、扭曲。
● 視野某個方位有固定暗影。

檢查


● 確診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主要依據眼底照相、光學相關斷層掃描(OCT)、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檢查。

眼底照相檢查

● 可檢查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和視神經疾病等,有助於疾病診斷。

OCT檢查

● OCT檢查可發現視盤和視網膜結構的改變和視網膜的水腫程度,有助於判斷疾病嚴重程度和療效。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

● 可檢查視網膜靜脈的充盈的時間、程度、滲漏情況和視網膜的無灌注區,是診斷本病的金標準。

診斷


● 醫生主要依據病史、臨床表現、眼底照相檢查、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診斷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
● 曾有心腦血管疾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
● 出現視力下降或者眼前有黑影等癥狀。
● 眼底照相檢查
● ● 非缺血型眼底可見靜脈充盈、迂曲,沿血管散在出血,直至周邊部。病程較長者可出現黃斑囊樣水腫或者黃斑黃白色星芒狀硬性滲出。
● ● 缺血型常可見常累及黃斑區的視網膜大量淺層出血,視網膜水腫、視盤邊界不清、大血管旁的棉絨斑、阻塞的視網膜靜脈迂曲擴張呈臘腸狀。
● OCT檢查:黃斑囊樣水腫,表現為黃斑中心凹變淺或消失,黃斑部視網膜明顯隆起增厚等。
●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
● ● 缺血型可見視網膜循環時間延長,毛細血管呈瘤樣擴張,並有熒光素滲漏,靜脈管壁染色,黃斑可有瀰漫熒光素滲漏或花瓣狀滲漏。
● ● 非缺血型者眼底相似但出血較少,沒有或偶有棉絮狀斑,視乳頭正常或有輕度毛細血管擴張,黃斑正常或有輕度水腫。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與低灌注視網膜病變、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相鑒別。
● 如果出現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眼前黑影等癥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不可自行診斷、用藥。
● 醫生通過病史及輔助檢查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

治療


● 本病治療比較困難,至今尚未完全解決。在病情的不同階段可用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

藥物治療

● 活血化瘀的中藥:血栓通注射液、丹參注射液、通脈化瘀片、三七片等。這類葯可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視網膜微循環。
● 纖溶製劑:適用於纖維蛋白原增高的患者,可應用纖酶或尿激酶靜脈滴注或口服胰激肽釋放酶片。
● 前列腺素E1脂微球載體製劑:可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紅細胞變形能力,抑制活性氧和穩定溶酶體膜等,故可改善視網膜微循環抑制血栓形成。
● 近年的研究顯示,玻璃體腔注射長效激素對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患者的黃斑水腫有效;抗-VEGF藥物的使用不但能治療黃斑水腫、改善視力,而且能抑制眼內新生血管。

激光治療

● 可減少毛細血管滲漏從而減輕視網膜水腫,促進滲出吸收。
● 有助於封閉無灌注區預防和治療新生血管。

手術治療

● 疾病導致的玻璃體積血持續不吸收、視網膜脫離影響黃斑區以及嚴重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等是玻璃體切除術的適應證。

危害


● 本病可造成黃斑部病變。
● 嚴重者可出現視力嚴重下降,甚至失明,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
● 對社會及患者家人帶來嚴重的負擔。

預后


● 本病預后與疾病類型、阻塞部位和阻塞程度,及其併發症有關。
● 一般來講,總干阻塞比分支阻塞預后差;缺血型比非缺血型預后差。黃斑分支阻塞預后最好。
● 本病致盲率為15.9%,其中總干阻塞占致盲的第一位。
● 低視力率為23.1%,原因為黃斑囊樣水腫、玻璃體出血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預防


● 積極治療一些基礎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高纖維蛋白原症,特別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如果感冒、發熱后出現視力下降,要及時就診。
●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
● 注意飲食清淡,多食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吃新鮮水果及蔬菜,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煙熏等刺激食物,戒煙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