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燕鰩

真燕鰩

真燕鰩,學名:Prognichthys agoo (Temminck et Schlegel,1846) ,為飛魚科真燕鰩屬的一種魚類。分佈於朝鮮、日本以及東海和黃渤海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長崎。

簡介


真燕鰩
真燕鰩
體長而扁圓、略呈梭形。一般體長20~30厘米,體重400~1500克。背部頗寬,兩側較平至尾部漸變細,腹面甚狹。頭短,吻短,眼大,口小。胯骨有牙,牙細,上下頜成狹帶狀。背鰭一個於體的後部與臀鰭相對。胸鰭特長且寬大,可達臀鰭末端;腹鰭大,后位,可達臀鰭末端。兩鰭伸展如同蜻蜒翅膀。側線位極低,近於腹緣。尾鰭深叉形,下葉長於上葉。被大圓鱗,鱗薄極易脫落。頭、體背面青黑色,腹部銀白色,背鰭及臀鰭灰色,胸鰭及尾鰭淺黑色。側線位低,側線鱗54~66個。暖溫性中上層魚類。體長一般230~310毫米。常成群,喜近水面游泳,常躍出水面,借胸鰭伸展而滑翔一定距離,有時可達幾十米。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

形態特徵


硬骨魚綱顎針魚目是飛魚科魚類的通稱。共有8屬50種。體型較短粗,稍側扁;吻短鈍;兩頜具細齒,有些種類犁骨、齶骨或舌上具齒;鼻孔兩對,較大,緊位於眼前;鰾大,向後延伸;無幽門盲囊;被大圓鱗,易脫落,頭部多少被鱗;側線低,近腹緣;臀鰭位於體後部,約與背鰭相對,無鰭棘;胸鰭特別長,最長可達體長的3/4,呈翼狀;有些種類腹鰭發達;尾鰭深叉形,下葉長於上葉;體色一般背部較暗,腹側銀白色,胸鰭色各異,有黃暗色斑點,或淡黃色,或具淡黃白色邊緣,或條紋。
為熱帶及暖溫帶水域集群性上層魚類,以太平洋種類為最多,印度洋及大西洋次之。中國及臨近海域記錄有6屬38種。以南海種類為最多。飛魚由於發達的肩帶和胸鰭,以及尾鰭和腹鰭的輔助,能夠躍出水面,滑翔可達100米以上,這種機能使飛魚可以逃避鯕鰍劍魚等敵害的追逐。有些種類有季節性近海洄遊習性,形成漁汛。有食用價值。多製成魚乾或鮮食,味道鮮美。
飛魚長相奇特,胸鰭特別發達,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整個身體像織布的“長梭”。它憑藉自己流線型的優美體型,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運動。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空中停留的最長時間是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有400多米。飛魚的背部顏色和海水接近,它經常在海水表面活動。藍色的海面上,飛魚時隱實現,破浪前進的情景十分壯觀,是南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