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腦膜炎

細菌性腦膜炎

細菌性腦膜炎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是由各種細菌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膜、腦實質引起的炎症反應。細菌性腦膜炎的主要表現為發熱、劇烈頭痛、嘔吐、精神萎靡、食慾減退、咽痛、易激惹、煩躁、目光凝視、皮膚黏膜有瘀斑或淤點、頸項僵直、嚴重者有意識障礙或是抽搐。細菌性腦膜炎的主要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及對症支持治療。細菌性腦膜炎可損傷中樞神經系統,嚴重者可因顱高壓導致腦疝,危及生命。細菌性腦膜炎經及時規範的治療,可改善或消除癥狀,部分患者可有後遺症。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感染科或內科

病因


● 細菌性腦膜炎是因各種細菌感染所致。

癥狀


● 細菌性腦膜炎的主要癥狀有:
● 發熱。
● 劇烈頭痛。
● 嘔吐。
● 精神萎靡。
● 食慾減退。
● 咽痛。
● 易激惹、煩躁。
● 目光凝視。
● 皮膚黏膜有瘀斑或淤點。
● 頸項僵直。
● 抽搐。
● 意識障礙。

檢查


● 確診細菌性腦膜炎主要依靠體格檢查、血常規、腦脊液檢查、病原體培養、CT檢查、磁共振成像、腦電圖。

體格檢查

● 查看皮膚黏膜情況及頸部是否僵直等。

血常規

● 血常規常作為一種篩查進行,白細胞計數等可提示有無感染。

腦脊液檢查

● 腦脊液外觀、壓力、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及蛋白、糖含量等生化指標均可能發生改變,進行腦脊液檢測對診斷有提示意義。

病原體培養

● 病原體培養對明確診斷有重要意義,可通過腦脊液等體液培養明確細菌類型,並結合葯敏試驗,可為治療提供參考。

CT檢查、磁共振成像

● 可發現腦膜、腦實質有無受累,有助於了解感染損傷的部位,還可進行腫瘤的排查。

腦電圖

● 常看腦電波是否正常,對診斷有提示作用。

診斷


● 醫生診斷細菌性腦膜炎,主要依據病史(包括現病史、既往病史、個人生活史)、臨床癥狀、血常規、腦脊液檢查、病原體培養、CT檢查、磁共振成像、腦電圖等進行診斷。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癥狀:發熱、頸項僵直、頭痛、嘔吐。
● 血常規:檢查顯示白細胞增高,表示患者已被細菌感染。
● 腦脊液檢查:外觀渾濁、壓力增高、白細胞升高(以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糖含量明顯降低、蛋白質明顯增高等。
● 病原體培養:腦脊液等體液培養有可能發現致病菌感染。
● CT檢查、磁共振成像:檢查可發現腦組織、腦膜受累。
● 腦電圖:腦電圖改變提示有腦損傷。

鑒別診斷


● 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發熱、嘔吐、疼痛等癥狀,容易與細菌性腦膜炎混淆,如病毒性腦膜炎等。
● 如果出現上述不適表現,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治療


● 對於細菌性腦膜炎的治療,主要依靠藥物治療及對症支持治療。

藥物治療

● 根據病原學檢查結果選擇合適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 根據患者情況可酌情選擇糖皮質激素,對減輕炎症反應及炎症區域水腫有一定效果。有顱高壓表現時適當使用脫水劑降顱壓。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 高熱時可選擇合適的解熱鎮痛類藥物。
● 若患者發生呼吸衰竭,應給予中樞神經興奮劑。

其他治療

● 注意營養支持和水電解質平衡的維持。
● 呼吸衰竭的患者必要時行氣管插管,吸出痰液和分泌物,輔以人工輔助呼吸,直至患者恢復自動呼吸。

危害


● 細菌性腦膜炎可損傷中樞神經系統,嚴重者可致腦疝,危及生命。

預后


● 細菌性腦膜炎經及時規範的治療,可改善或消除癥狀,部分患者可有後遺症。

預防


● 增強體質,避免到人多嘈雜地方,減少交叉感染幾率。
● 積極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
● 通過疫苗預防接種可有效降低兒童患病率。如肺炎鏈球菌疫苗、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流感病毒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