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國際傳媒中心
中國北京朝陽區的媒體建築
鳳凰國際傳媒中心是一個集電視節目製作、辦公、商業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型建築。通常媒體建築都有演播廳等的水平布局大空間,也有豎向布局的辦公樓標準層。這兩者很難取得統一的效果。在本項目中,我們藉助莫比烏斯圈的圖解,將高層辦公區和媒體演播室融合起來,在滿足全方位提供節目製作場地及其他配套服務設施的同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空間和體量,獨特的建築形態與朝陽公園自然景觀有機結合為一體。鳳凰國際傳媒中心另一個主要特點是全方位的開放性,人們可以在其中體驗媒體文化的魅力。
用途:媒體辦公,演播工藝,餐飲服務,地下車庫,附屬配套設施。
鳳凰國際傳媒中心項目位於北京朝陽公園西南角,佔地面積1.8公頃,總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建築高度55米。除媒體辦公和演播製作功能之外,建築安排了大量對公眾開放的互動體驗空間,以體現鳳凰傳媒獨特的開放經營理念。建築的整體設計邏輯是用一個具有生態功能的外殼將具有獨立維護使用的空間包裹在裡面,體現了樓中樓的概念,兩者之間形成許多共享形公共空間。在東西兩個共享空間內,設置了連續的台階、景觀平台、空中環廊和通天的自動扶梯,使得整個建築充滿著動感和活力。此外,建築造型取意於“莫比烏斯環”,這一造型與不規則的道路方向、轉角以及和朝陽公園形成和諧的關係。連續的整體感和柔和的建築界面和表皮,體現了鳳凰傳媒的企業文化形象的拓撲關係,而南高北低的體量關係,既為辦公空間創造了良好的日照、通風、景觀條件,避免演播空間的光照與噪音問題,又巧妙的避開了對北側居民住宅的日照遮擋的影響,是一個一舉兩得的構想。
鳳凰國際傳媒中心
此外,整個建築也體現了對綠色節能和低碳環保的設計理念。光滑外形沒有設一根雨水管,所有在表皮形成的雨水順著外表的主肋導向建築底部連續的雨水收集池,經過集中過濾處理后提供藝術水景及庭院澆灌。建築具有單純柔和的外殼,除了其自身的美學價值之外,也有緩和北京冬季強烈的高層建築的街道風效應的作用。建築外殼同時又是一件“綠色外衣”,它為功能空間提供了氣候緩衝空間。
建築的雙層外皮很好地提高功能區的舒適度和建築能耗。設計利用數字技術對外殼和實體功能空間進行量體裁衣,精確地吻合彼此的空間關係。共享空間利用30米的高差地下大上小的煙囪效應,在過渡季中,可以形成良好的自然氣流組織,節省能耗。
鳳凰國際傳媒中心內部
鳳凰中心自建成以來,多次獲得重要建築獎項、這些獎項進一步詮釋了鳳凰中心建築設計的權威性以及高度。
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12,邵韋平“序列”基於鳳凰中心創作的藝術品;
中國照明協會:2014中國照明金獎;
詹天佑工程獎評委會:2014詹天佑工程獎;
長城建築獎評委會:2014建築金獎;
國際半導體照明聯盟:2015全球半導體示範工程100佳;
中國建築勘察設計協會:2014最佳BIM建築設計獎;
WA世界建築:2014WAACA建築獎;
中國建築協會:2014公共建築類金獎2015科技進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