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賦

文學家庾信創作的一篇賦

《哀江南賦》是中國南北朝文學家庾信創作的一篇賦。此賦主要是傷悼南朝梁的滅亡和哀嘆自己個人身世,陳述了梁朝的成敗興亡,以及侯景之亂和江陵之禍的前因後果,凝聚著作者對故國和人民遭受劫亂的哀傷。全賦內容豐富而深厚,文字凄婉而深刻,格律嚴整而略帶疏放,文筆流暢而親切感人,如實記錄了歷史的真相,具有史詩的規模和氣魄,故有“賦史”之稱。

作品原文


哀江南賦(並序)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日,大盜移國,金陵瓦解。余乃竄身荒谷,公私塗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於甲戌。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別館。天道周星,物極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並有著書,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於暮齒。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惟以悲哀為主。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鍾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釣台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夷斬伐,如草木焉?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頭會箕斂者,合從締交;鋤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將非江錶王氣,終於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軹道之災;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嗚呼!山嶽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愴傷心者矣!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飆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
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為族;經邦佐漢,用論道而當官。稟嵩華之玉石,潤河洛之波瀾。居負洛而重世,邑臨河而宴安。逮永嘉之艱虞,始中原之乏主。民枕倚於牆壁,路交橫於豺虎。值五馬之南奔,逢三星之東聚。彼凌江而建國,始播遷於吾祖。分南陽而賜田,裂東嶽而胙土。誅茅宋玉之宅,穿徑臨江之府。水木交運,山川崩竭。家有直道,人多全節。訓子見於純深,事君彰於義烈。新野有生祠之廟,河南有胡書之碣。況乃少微真人,天山逸民,階庭空谷,門巷蒲輪。移談講樹,就簡書筠。降生世德,載誕貞臣。文詞高於甲觀,楷模盛於漳濱。嗟有道而無鳳,嘆非時而有麟。既奸回之奰逆,終不悅於仁人。
王子濱洛之歲,蘭成射策之年。始含香於建禮,仍矯翼於崇賢;游洊雷之講肆,齒明離之胄筵。既傾蠡而酌海,遂測管而窺天。方塘水白,釣渚池圓。侍戎韜於武帳,聽雅曲於文弦。乃解懸而通籍,遂崇文而會武。居笠轂而掌兵,出蘭池而典午。論兵於江漢之君,拭玉於西河之主。
於時朝野歡娛,池台鐘鼓。里為冠蓋,門成鄒魯。連茂苑於海陵,跨橫塘於江浦。東門則鞭石成橋,南極則鑄銅為柱。橘則園植萬株,竹則家封千戶。西贐浮玉,南琛沒羽。吳歈越吟,荊艷楚舞。草木之遇陽春,魚龍之逢風雨。五十年中,江表無事。王歙為和親之侯,班超為定遠之使。馬武無預於甲兵,馮唐不論於將帥。豈知山嶽闇然,江湖潛沸,漁陽有閭左戍卒,離石有將兵都尉。
天子方刪詩書,定禮樂;設重雲之講,開士林之學;談劫燼之灰飛,辨常星之夜落。地平魚齒,城危獸角;卧刁斗於滎陽,絆龍媒於平樂。宰衡以干戈為兒戲,縉紳以清談為廟略。乘漬水以膠船,馭奔駒以朽索。小人則將及水火,君子則方成猿鶴。敝箄不能救鹽池之咸,阿膠不能止黃河之濁。既而魴魚赬尾,四郊多壘。殿狎江鷗,宮鳴野雉。湛廬去國,艅艎失水。見被發於伊川,知百年而為戎矣。
彼奸逆之熾盛,久遊魂而放命。大則有鯨有鯢,小則為梟為獍。負其牛羊之力,肆其水草之性;非玉燭之能調,豈璇璣之可正。值天下之無為,尚有欲於羈縻。飲其琉璃之酒,賞其虎豹之皮;見胡柯於大夏,識鳥卵於條枝。豺牙密厲,虺毒潛吹。輕九鼎而欲問,聞三川而遂窺。
始則王子召戎,奸臣介胄。既官政而離逷,遂師言而泄漏。望廷尉之逋囚,反淮南之窮寇。出狄泉之蒼鳥,起橫江之困獸。地則石鼓鳴山,天則金精動宿。北闕龍吟,東陵麟斗。
爾乃桀黠構扇,馮陵畿甸。擁狼望於黃圖,填盧山於赤縣。青袍如草,白馬如練。天子履端廢朝,單於長圍高宴。兩觀當戟,千門受箭;白虹貫日,蒼鷹擊殿;竟遭夏台之禍,終視堯城之變。官守無奔問之人,干戚非平戎之戰。陶侃空爭米船,顧榮虛搖羽扇。
將軍死綏,路絕重圍。烽隨星落,書逐鳶飛。乃韓分趙裂,鼓卧旗折。失群班馬,迷輪亂轍。猛士嬰城,謀臣捲舌。昆陽之戰象走林,常山之陣蛇奔穴。五郡則兄弟相悲,三州則父子離別。
護軍慷慨,忠能死節,三世為將,終於此滅。濟陽忠壯,身參末將,兄弟三人,義聲俱唱。主辱臣死,名存身喪。敵人歸元,三軍凄愴。尚書多算,守備是長。雲梯可拒,地道能防。有齊將之閉壁,無燕師之卧牆。大事去矣,人之雲亡!
申子奮發,勇氣咆勃。實總元戎,身先士卒。胄落魚門,兵填馬窟。屢犯通中,頻遭刮骨。功業夭枉,身名埋沒。或以隼翼鷃披,虎威狐假。沾漬鋒鏑,脂膏原野。兵弱虜強,城孤氣寡。聞鶴唳而心驚,聽胡笳而淚下。拒神亭而亡戟,臨橫江而棄馬。崩於鉅鹿之沙,碎於長平之瓦。
於是桂林顛覆,長洲麋鹿。潰潰沸騰,茫茫墋黷。天地離阻,神人慘酷。晉鄭靡依,魯衛不睦。競動天關,爭回地軸。探雀鷇而未飽,待熊蹯而詎熟?乃有車側郭門,筋懸廟屋。鬼同曹社之謀,人有秦庭之哭。
爾乃假刻璽於關塞,稱使者之酬對。逢鄂坂之譏嫌,值耏門之徵稅。乘白馬而不前,策青騾而轉礙。吹落葉之扁舟,飄長風於上游。彼鋸牙而鉤爪,又循江而習流。排青龍之戰艦,斗飛燕之船樓。張遼臨於赤壁,王濬下於巴丘。乍風驚而射火,或箭重而沉舟。未辨聲於黃蓋,已先沉於杜侯。落帆黃鶴之浦,藏船鸚鵡之洲。路已分於湘漢,星猶看於鬥牛。
若乃陰陵失路,釣台斜趣。望赤壁而沾衣,艤烏江而不渡。雷池柵浦,鵲陵焚戍。旅舍無煙,巢禽無樹。謂荊衡之杞梓,庶江漢之可恃。淮海維揚,三千餘里。過漂渚而寄食,托蘆中而渡水。屆於七澤,濱於十死。嗟天保之未定,見殷憂之方始。本不達於危行,又無情於祿仕。謬掌衛於中軍,濫屍丞於御史。
信生世等於龍門,辭親同於河洛。奉立身之遺訓,受成書之顧托。昔三世而無慚,今七葉而始落。泣風雨於梁山,惟枯魚之銜索。入欹斜之小徑,掩蓬藋之荒扉。就汀洲之杜若,待蘆葦之單衣。
於是西楚霸王,劍及繁陽。鏖兵金匱,校戰玉堂。蒼鷹赤雀,鐵舳牙檣。沉白馬而誓眾,負黃龍而渡江,海潮迎艦,江萍送王。戎軍屯於石城,戈船掩於淮泗。諸侯則鄭伯前驅,盟主則荀罃暮至。剖巢熏穴,奔魑走魅。埋長狄於駒門,斬蚩尤於中冀。燃腹為燈,飲頭為器。直虹貫壘,長星屬地。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莫不隨狐兔而窟穴,與風塵而殄瘁。
西瞻博望,北臨玄圃,月榭風台,池平樹古。倚弓於玉女窗扉,系馬於鳳皇樓柱。仁壽之鏡徒懸,茂陵之書空聚。若夫立德立言,謨明寅亮;聲超於系表,道高於河上。更不遇於浮丘,遂無言於師曠。以愛子而託人,知西陵而誰望?非無北闕之兵,猶有雲台之仗。
司徒之表裡經綸,狐偃之惟王實勤。橫琱戈而對霸主,執金鼓而問賊臣。平吳之功,壯於杜元凱;王室是賴,深於溫太真。始則地名全節,終則山稱枉人。南陽校書,去之已遠;上蔡逐獵,知之何晚?鎮北之負譽矜前,風飆凜然。水神遭箭,山靈見鞭。是以蟄熊傷馬,浮蛟沒船。才子並命,俱非百年。
中宗之夷凶靖亂,大雪冤恥,去代邸而承基,遷唐郊而纂祀。反舊章於司隸,歸餘風於正始。沈猜則方逞其欲,藏疾則自矜於己。天下之事沒焉,諸侯之心搖矣。既而齊交北絕,秦患西起。況背關而懷楚,異端委而開吳。驅綠林之散卒,拒驪山之叛徒。營軍梁溠,蒐乘巴渝。問諸淫昏之鬼,求諸厭劾之符。荊門遭廩延之戮,夏口濫逵泉之誅。蔑因親以致愛,忍和樂於彎弧。既無謀於肉食,非所望於論都。未深思於五難,先自擅於三端。登陽城而避險,卧砥柱而求安。既言多於忌刻,實志勇而形殘。但坐觀於時變,本無情於急難。地惟黑子,城猶彈丸。其怨則黷,其盟則寒。豈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況以沴氣朝浮,妖精夜隕。赤鳥則三朝夾日,蒼雲則七重圍軫。亡吳之歲既窮,入郢之年斯盡。
周含鄭怒,楚結秦冤。有南風之不競,值西鄰之責言。俄而梯衝亂舞,冀馬雲屯。俴秦車於暢轂,沓漢鼓於雷門。下陳倉而連弩,渡臨晉而橫船。雖復楚有七澤,人稱三戶;箭不麗於六麋,雷無驚於九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熾火兮焚旗,貞風兮害蠱。乃使玉軸揚灰,龍文折柱。下江余城,長林故營。徒思拑馬之秣,未見燒牛之兵。章曼支以轂走,宮之奇以族行。河無冰而馬渡,關未曉而雞鳴。忠臣解骨,君子吞聲。章華望祭之所,雲夢偽游之地。荒谷縊於莫敖,冶父囚於群帥。硎穽折拉,鷹鸇批㩌。冤霜夏零,憤泉秋沸。城崩杞婦之哭,竹染湘妃之淚。
水毒秦涇,山高趙陘。十里五里,長亭短亭。飢隨蟄燕,暗逐流螢。秦中水黑,關上泥青。於時瓦解冰泮,風飛雹散,渾然千里,淄澠一亂。雪暗如沙,冰橫似岸。逢赴洛之陸機,見離家之王粲,莫不聞隴水而掩泣,向關山而長嘆。況復君在交河,妾在青波。石望夫而逾遠,山望子而逾多。才人之憶代郡,公主之去清河。栩陽亭有離別之賦,臨江王有愁思之歌。別有飄颻武威,羈旅金微。班超生而望返,溫序死而思歸。李陵之雙鳧永去,蘇武之一雁空飛。
若江陵之中否,乃金陵之禍始。雖借人之外力,實蕭牆之內起。撥亂之主忽焉,中興之宗不祀。伯兮叔兮,同見戮於猶子。荊山鵲飛而玉碎,隋岸蛇生而珠死。鬼火亂於平林,殤魂游於新市。梁故豐徙,楚實秦亡。不有所廢,其何以昌?有媯之後,將育於姜。輸我神器,居為讓王。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用無賴之子弟,舉江東而全棄。惜天下之一家,遭東南之反氣。以鶉首而賜秦,天何為而此醉?
且夫天道迴旋,生民預焉。餘烈祖於西晉,始流播於東川。余身而七葉,又遭時而北遷。提挈老幼,關河累年。死生契闊,不可問天。況復零落將盡,靈光巋然!日窮於紀,歲將復始。逼切危慮,端憂暮齒。踐長樂之神皋,望宣平之貴里。渭水貫於天門,驪山回於地市。幕府大將軍之愛客,丞相平津侯之待士。見鐘鼎於金張,聞弦歌於許史。豈知灞陵夜獵,猶是故時將軍;咸陽布衣,非獨思歸王子!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哀江南:語出《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哀江南”句,梁武帝定都建業,梁元帝定都江陵,二者都屬於戰國時的楚地,作者藉此語哀悼故國梁朝的覆亡。
2.粵:發語辭。戊辰:指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建亥之月:陰曆十月。
3.大盜:竊國篡位者,這裡指侯景。移國:篡國。《後漢書·光武帝紀》:“炎正中微,大盜移國。”金陵:即建鄴,今南京市,梁國都。《南史·梁武帝紀》:“太清二年八月戊戌,侯景舉兵反。十月,……至建鄴。”
4.竄:逃匿。荒谷:《左傳》杜預註:“荒谷,楚地。”此指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古楚地)。《北史·庾信傳》:“侯景作亂,梁簡文帝命信率宮中文武千餘人營於朱雀航。及景至,信以眾先退。台城陷后,信奔於江陵。”公私:公室和私家。塗炭:指陷於泥塗炭火。《尚書》:“有夏昏德,民墜塗炭。”
5.華陽:華山之南。陽,山南。此指江陵。奔命:奉命奔走。梁元帝承聖三年(554),庾信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十一月,江陵被西魏攻陷,庾信於是留在長安未歸。
6.中興:指梁元帝於承聖元年(552)平定侯景之亂,即位江陵。道銷:中興之道銷亡。甲戌:指承聖三年(554)。《南史·元帝紀》:“承聖三年,魏使於謹來攻。……十一月,魏軍至柵下,帝見執。魏人戕帝。”
7.“三日”二句:《晉書·羅憲傳》:“魏之伐蜀,憲守永安城。及成都敗,知劉禪降,乃率所部臨於都亭三日。”另據《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記載:“晉人來討,叔孫婼如晉,晉人執之,……乃館諸於箕。”臨,《左傳》杜註:“哭也。”都亭,都城亭閣。
8.天道:天理。周星:即歲星,也稱太歲,木星,因其一十二年繞天一周,故名。物極不反:指梁朝就此一蹶不振、再難恢復。
9.傅燮:字南容,東漢末年人。無處求生:據《後漢書·傅燮傳》記載,傅燮任漢陽太守,王國、韓遂等率兵攻城,城中兵少糧乏,他的兒子勸他棄城歸鄉,傅燮慨嘆說:“汝知吾必死耶!……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於此!”於是命令左右進兵,臨陣戰死。
10.袁安:字邵公,後漢時人。自然流涕:《後漢書·袁安傳》:“安為司徒,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權,每朝會進見及與公卿言國家事,未嘗不噫嗚流涕。”
11.桓君山:即桓譚,字君山,後漢時人。著《新論》二十九篇。志事:一作“志士”。
12.杜元凱:即杜預,字元凱,晉代人,有《春秋經傳集解》。書的序里說:“少而好學,在官則觀於吏治,在家則滋味典籍。”
13.自序:古人著書往往有自序記述身世和寫作旨意。桓譚《新論》自序今已散佚。
14.潘岳:字安仁,晉代詩人。始述家風:潘岳有《家風詩》,自述家族風尚。
15.陸機:字士衡,晉代詩人。先陳世德:陸機有《祖德賦》《述先賦》,又有《文賦》:“詠世德之駿烈。”
16.二毛:指頭髮有黑白二色。喪亂:指侯景之亂和江陵淪陷被留西魏。當時庾信年四十左右。
17.藐是:一作“狼狽”。藐,遠。暮齒:暮年。
18.燕歌:指樂府《燕歌行》。《樂府詩集》引《廣題》說:“燕,地名也,言良人從役於燕而為此曲。”《北史·王褒傳》:“褒作《燕歌》,妙盡塞北苦寒之言。元帝及諸文士和之,而競為凄切。”今《庾子山集》中亦有此作。
19.楚老:代指故國父老。舊說引《漢書·龔勝傳》,說楚人龔勝於王莽時不願“一身事二姓”,“遂不復開口飲食,積十四日死”,庾信世居楚地,所以引用此事來深慚他自己為兩位君主效命。泣將何及:《後漢書·逸民傳》:“桓帝世黨錮事起,守外黃令陳留張升去官歸鄉里,道逢友人,共班草而言。……因相抱而泣。老父趨而過之,植其杖,太息言曰:‘吁!二大夫何泣之悲也,夫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網羅高懸,去將安所?雖泣何及乎!’”
20.南山之雨:《列女傳·賢明傳》:“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故藏而遠害。”一說以山高在陽喻君主,指迫於君命不敢不使魏。踐秦庭:《左傳·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師,……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七日,……秦師乃出。”此喻出使求和救急。
21.“讓東海”二句:據《史記·伯夷列傳》記載,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齊因相互推讓君位,先後逃至海濱。武王滅紂,他們二人認為那是不義,於是不食周栗,餓死於首陽山。這兩句是說他原本以謙讓為懷,卻不能如伯夷、叔齊那樣殉義。一說“讓東海”句引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記載,齊康公十九年(前385年)“田常曾孫田和始為諸侯,遷康公海濱”一事,指魏、周換代。
22.下亭:《後漢書·范式傳》載孔嵩應召入京,在下亭的道路旁過夜時,馬匹被盜。高橋:一作“皋橋”。《後漢書·梁鴻傳》:梁鴻“至吳,依大家臯伯通,居廡下。”臯家傍橋,在今江蘇蘇州閶門內。此謂旅途勞頓。
23.楚歌:楚地民歌。《漢書·高帝紀》:“帝謂戚夫人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
24.魯酒:魯地之酒。許慎《淮南子注》:“楚會諸侯,魯、趙俱獻酒於楚王,魯酒薄而趙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於趙,趙弗與。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魯薄酒。奏之楚王,以趙酒薄,故圍邯鄲也。”
25.記言:《漢書·藝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據此可知庾信寫這篇文章,不只是慨嘆身世,也是兼記歷史。
26.“不無”二句:語出嵇康《琴賦》序:“稱其材幹,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
27.日暮途遠:指年歲已老而離鄉路遠。《吳越春秋》:“子胥謝申包胥曰:‘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遠,一作“窮”。人間何世:《莊子》有《人間世》篇,王先謙《集解》:“人間世,謂當世也。”此感慨年老世變。
28.“將軍”二句:《後漢書·馮異傳》:“每所止舍,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這裡是作者以馮異自喻,說他離開國家,梁朝淪亡。
29.壯士:指荊軻。《戰國策·燕策》記太子丹送荊軻易水上,“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兩句是說他出使西魏,一去不歸。
30.荊璧:即和氏璧,因楚人和氏在楚山挖得而名。睨:斜視。連城:相連之城。此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之遺趙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此指作者出使西魏被騙。
31.載書:盟書。珠盤:諸侯盟誓所用器皿。《周禮·天官·冢宰》“若合諸侯,則共珠盤玉敦”鄭玄註:“合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珠盤以盛牛耳。”此用毛遂之典。《史記·平原君列傳》:“平原君與楚合縱,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進之,……於是定縱。”這裡是說他出使西魏,未能締約,梁朝反遭攻打。
32.“鍾儀”二句:《左傳·成公七年》:“楚子重伐鄭。……囚鄖公鍾儀,獻諸晉。……晉人以鍾儀歸,囚諸軍府。”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與之琴,操南音,……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此作者以鍾儀自比,說他原本是楚人,卻羈留在魏、周一帶,類似於“南冠之囚”。
33.季孫:春秋時魯國大夫。行人:掌朝覲聘問的官員。西河:今陝西省東部。《左傳·昭公十三年》記載,“諸侯盟於平丘,邾、莒告魯朝夕伐之,因無力向晉進貢。晉遂執季孫。后欲釋之,季孫不肯歸。”叔魚就威脅說:“……鮒也聞諸吏將為子除館於西河,其若之何?季孫懼,乃歸魯。”此作者自比季孫,但稍微改變了原意,說他被留在異國他鄉,難以回歸。
34.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頓地:叩頭至地。事見《左傳·定公四年》,吳國伐楚國,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兵,“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二句是說作者曾為救梁國竭盡心力。
35.“蔡威公”二句:劉向《說苑》:“蔡威公閉門而泣,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曰:‘吾國且亡。”此謂作者對梁國滅亡深感悲痛。
36.釣台:在武昌。此代指南方故土。移柳:據《晉書·陶侃傳》,陶侃鎮守武昌時,曾命令各軍營種植柳樹。玉關: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此代指北地。此謂滯留北地的人是再也見不到南方故土的柳樹。
37.華亭:在今上海市松江縣,晉代陸機兄弟曾共游於此十餘年。河橋:在今河南孟縣,陸機在此兵敗被誅。《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這兩句是說故鄉鳥鳴已非身處異地的人所能聽到。
38.孫策:字伯符,三國時吳郡富春(即今浙江富陽)人。先以數百人依附袁術,后平定江東,建立吳國。三分:指魏、蜀、吳三分天下。一旅:五百人。《三國志·吳志·陸遜傳》:“遜上疏曰,昔桓王(孫策謚號長沙桓王)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
39.項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江東:長江南岸南京一帶地區。《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兵敗烏江,笑著對亭長說:“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
40.“遂乃”二句:原本出自賈誼《過秦論》:“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41.百萬義師:指平定侯景之亂的梁朝大軍。卷甲:卷斂衣甲而逃。芟夷:刪削除滅。據《南史·侯景傳》載,侯景造反,梁將王質率兵三千無故自退,謝禧棄白下城逃走,援兵至北岸,號稱百萬,後來全都敗走。另外,侯景曾告戒諸將說:“破城邑凈殺卻,使天下知吾威名。”
42.江淮:指長江、淮河。涯岸:水邊河岸。
43.亭壁:指軍中壁壘。藩籬:竹木所編屏障。
44.頭會箕斂:《漢書·陳余傳》:“頭會箕斂以供軍費。”服虔註:“吏到其家,以人頭數出谷,以箕斂之。”合從締交:賈誼《過秦論》:“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原為戰國時六國聯合抗秦的一種謀略,這裡指起事者們彼此串聯,相互勾結。
45.鋤耰(yōu):簡陋的農具。棘矜:低劣的兵器。賈誼《過秦論》:“鋤耰棘矜,不敵於鉤戟長鎩也。”因利乘便: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以宰割天下。此指陳霸先乘梁朝衰亂,取而代之。”
46.江表:江外,長江以南。王氣:古時人們認為天子所在地有祥雲王氣籠罩。三百年:指從孫權稱帝江南,歷東晉、宋、齊、梁四代,前後約三百年的時間。
47.六合:指天地四方。賈誼《過秦論》:“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軹道之災:《史記·高祖本紀》記漢高祖入關:“秦王子嬰素車白馬,……降軹道旁。”軹道,在今陝西咸陽市西北。
48.混一車書:指統一天下。《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平陽之禍:據《晉書·孝懷帝本紀》,永嘉五年(311)劉聰攻陷洛陽,遷晉懷帝於平陽。永嘉七年(313),懷帝被害。又《孝愍帝本紀》記載,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劉曜攻陷長安,遷愍帝於平陽。建興五年(317),愍帝遇害。平陽,在今山西臨汾縣。
49.“山嶽”二句:《國語·周語》:“山崩川竭,亡之徵也。”
50.春秋迭代:比喻梁、陳兩朝更替。去故:離別故國。
51.凄愴傷心: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九:“素質游商聲,凄愴傷我心。”
52.楫:船槳。星漢:銀河。槎:竹筏木排。張華《博物志》:“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
53.飆:暴風。蓬萊:傳說中的三座神山之一。無可到之期:《漢書·郊祀志》:“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患且至,則風輒引船而去,終莫能至雲。”
54.窮者:指仕途困躓的人。達:表達。《晉書·王隱傳》:“隱曰:蓋古人遭時則以功達其道,不遇則以言達其才。”何休《公羊傳解詁》:“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此說明作者作賦是有感而發。
55.陸士衡:陸機字士衡。撫掌:拍手。《晉書·左思傳》記載,左思作《三都賦》,“初陸機入洛,欲為此賦。聞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雲書曰:‘此間有傖父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復酒甕耳。’及思賦出,機絕嘆伏,以為不能加也,遂輟筆焉。”此謂作者寫這篇文章以後即使受人嘲笑,也心甘情願。
56.張平子:張衡字平子。陋:輕視。《藝文類聚》:“昔班固觀世祖遷都於洛邑,懼將必逾溢制度,不能遵先聖之正法也。故假西都賓,盛稱長安舊制,有陋洛邑之議,而為東都主人折禮衷以答之。張平子薄而陋之,故更造焉。”此謂此賦就算為人輕視,也是理所當然的。

白話譯文

梁太清二年,大盜篡國,金陵淪陷。我於是逃入荒谷,這時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不想後來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卻有去無歸。可嘆梁朝的中興之道,竟消亡於承聖三年。我的心情遭遇,正如率部在都城亭內痛哭三日的羅憲,又如被囚於別館三年的叔孫婼。按照天理,歲星循環事情當能好轉,而梁的滅亡卻物極不反。傅燮臨危只悲嘆身世,無處求生;袁安居安常念及王室,自然落淚。以往桓君山的有志於事業,杜元凱的生平意趣,都有著作自敘流傳至今。以潘岳的文采而始述家風,陸機的辭賦而先陳世德。我庾信剛到頭髮斑白之歲,即遭遇國家喪亂,流亡遠方異域,直到如今暮年。想起《燕歌》所詠的遠別,悲傷難忍;與故國遺老相會,哭都嫌晚。想當初自己原想像南山玄豹畏雨那樣藏而遠害,卻忽然被任命出使西魏,如同申包胥到了秦庭。以後又想像伯夷、叔齊那樣逃至海濱躲避做官,結果卻不得不失節仕周,終於食了周粟。如同孔嵩道宿下亭的旅途漂泊,梁鴻寄寓高橋的羈旅孤獨。美妙的楚歌不是取樂的良方,清薄的魯酒也失去了忘憂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賦,暫且用來記錄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關自身的危苦之辭,但以悲哀國事為主。
我年已高而歸途遙遠,這是什麼人間世道啊!馮異將軍一去,大樹即見飄零。荊軻壯士不回,寒風倍感蕭瑟。我懷著藺相如持璧睨柱之志,卻不料為不守信義之徒所欺;又想像毛遂橫階逼迫楚國簽約合縱那樣,卻手捧珠盤而未能促其定盟。我只能像君子鍾儀那樣,做一個戴著南冠的楚囚;像行人季孫那樣,留住在西河的別館了。其悲痛慘烈,不減於申包胥求秦出兵時的叩頭於地,頭破腦碎;也不減於蔡威公國亡時的痛哭淚盡,繼之以血。那故國釣台的移柳,自非困居玉門關的人可以望見;那華亭的鶴唳,難道是魂斷河橋的人再能聽到的嗎!
孫策開創基業統一江南三分天下,創業之始他的軍隊不過五百人;項籍率領江東子弟起兵,人員只有八千。這樣就剖分山河,割據天下。哪裡有號稱百萬的義師,竟一朝卷甲潰敗,讓作亂者肆意戮殺,如割草摧木一般?長江淮河失去了水岸的阻擋,軍營壁壘缺少了藩籬的堅固,使得那些得逞一時的作亂者得以暗中勾結,那些持鋤耰和棘矜的人得到乘虛而入的機會。莫不是江南一帶的帝王之氣,已經在三百年間終止了嗎!於此可知并吞天下,最終不免於秦王子嬰在軹道旁投降的災難;統一車軌和文字,最終也救不了晉懷、愍二帝被害於平陽的禍患。嗚呼!山嶽崩塌,既已經歷國家危亡的厄運;春秋更替,必然會有背井離鄉的悲哀。天意人事,真可以令人凄愴傷心的啊!何況又舟船無路,銀河不是乘筏駕船所能上達;風狂道阻,海中的蓬萊仙山也無可以到達的希望。因躓者欲表達自己的肺腑之言,操勞者須歌詠自己所經歷的事。我寫此賦,縱然陸機聽了拍掌而已,也心甘情願;張衡見了將輕視它,本是理所當然的。
我祖先在周朝掌管糧庫,因有功而被賜姓;又因論道治國輔佐漢朝而晉陞。庾氏秉承了嵩華玉石的溫潤特性,又被黃河洛水所滋養。在潁川住了兩代后發生永嘉之亂,中原淪陷無主,百姓靠在牆壁上絕望等死,而路上豺狼虎豹交錯縱橫。晉宗室五王南渡長江,元帝於揚州踐位。揚州建國之時,庾氏先祖也隨著南遷。庾琛受封被賞賜土地,從宋玉舊宅搬到了臨江王共敖的府邸。宋齊年間政權更迭,百姓惶惶不可終日。庾氏始終保持著正直的家風,保持忠孝節義的準則。庾家人事君義烈有方,始終忠孝相傳。有人在新野給他們蓋廟立祠,百姓在河南為他們立碑紀念。祖父庾易隱居於市,雖處階庭之中,但與空谷無異,門巷前有蒲輪車來相招。他們在院子里的大樹下高談闊論,興之所至舞文弄墨吟詩作賦。庾家後繼有人:父親庾肩吾文辭為東宮之冠,為大江南北行為楷模。但他生不逢時,既受到小人的怨恨攻擊,也不討當權者的歡心。
我十五歲就參加了朝廷招考,擔任東宮講讀,後來還當過尚書郎,東宮學士,是太子的貼身秘書,管理太子的學習與生活。我見識淺陋,忝居高位,誠惶誠恐。池塘水凈,環境清幽,陪太子學習韜略,聽曲觀舞,拜會朝廷前輩文官武將。在練兵場上揮動令旗,指揮著千軍萬馬操練陣型;還幫助平定了水匪,活捉了匪首。
當時朝廷上下同心和舟共濟,大家安居樂業,經常參加娛樂活動。朝野歡娛,池台鐘鼓,物質豪華,同時重視教育。皇家花園連著海陵產糧區,沿淮河修築長堤。國土往東南方向開拓,幅員遼闊。各地盛產柑橘,從江淮到嶺南處處可見竹海。西南小國紛紛臣服,進貢獻寶。吳歌楚舞,一片昇平。就像草木遇陽春,魚龍逢風雨。近五十年沒有激烈戰事和政局動蕩,而有和平強勢的外交,軍隊無仗可打,將帥久疏戰陣。豈知群山籠罩了陰霾,江湖涌動著暗潮,各地紛紛醞釀起義。
梁武帝帶領文人刪詩書,定禮樂;在重雲殿親自開講,主講佛學。多年的和平使軍心懈怠,各處城防鬆弛;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官員把打仗當作兒戲,以清談作為陞官進爵的階梯。在漬水裡乘坐膠船,用朽爛的繩索駕馭奔馬。百姓遭殃,官員也沒什麼好下場。簸箕篩子不可能濾凈水裡的鹽分,阿膠不能止住黃河的渾濁。然後魴魚尾巴變紅,四郊布滿軍隊的營壘。江上的魚鷹,田野里的野雞都跑到都城宮殿里來叫喚。湛廬劍會離開國都,艅艎也會失事沉水。辛有到伊川還是沒有擺脫掉戎人,百年後就會成為戎人的地盤。
奸逆侯景囂張狂妄,目中無人,見風使舵,無信無義。大害就像鯨鯢,小害就像梟獍。憑他牛羊一樣的一身蠻力,放縱他卑賤狡猾的野性;不是玉燭能調教得了的,也不是璇璣能糾正得了的。什麼也糾正不了侯景的狡詐陰險。正值這邊天下太平,梁朝想對外擴張勢力。侯景炫耀他西域老家的特產,朝廷竟然用他進獻的琉璃酒杯飲酒,觀賞他進獻的虎豹之皮。豺狼悄悄磨厲自己的牙,虺蛇在匯聚自己的毒液。他輕視九鼎,想著篡權奪位。
開始是皇子蕭正德勾結侯景作亂,朝廷又讓內奸掌握軍權。蕭正德當政又被趕下台,隨後傳言不密事情敗露。侯景是個賊配軍,是僥倖沒被關進大牢的山頭草寇,得勢的狄泉蒼鳥,橫江的困獸。地上石鼓鳴響,天上太白星進入昴宿,宮禁中竟出現龍吟麟斗。
這些兇殘狡黠狂妄囂張之人,蹂躪了整個都城。他們像股來自狼望的陰雲慘霧籠罩著都城,又像起自盧山的沙塵濁流瀰漫了江南;用著梁朝發的糧餉服裝兵器,竟打到梁朝都城來鬧事。叛軍包圍了京城,天子不能上朝議政,守城將士在樓門觀抵擋長戟,承受如蝗之箭。最終天子被困台城,慘遭殺害,沒有官守奔問,武器成為擺設。就算陶侃、顧榮這樣的人再生也沒有用。
將軍戰死沙場,台城之圍解不開。城內物資匱乏,人心惶惶鬥志喪失,內外消息斷絕。援軍四分五裂,戰旗低垂,曠野上車轍凌亂,散落著翻倒的戰車和兵士的屍體,失去主人的戰馬在徘徊。雖有猛士環城巡視,謀臣卻已無計可施。可惜援軍人多的優勢像王莽軍一樣完全得不到發揮,以致五郡三州皇家父子兄弟悲哀離別。
護軍韋粲忠心無畏,慷慨死節;三代都是將領,終於到此為止。濟陽江家三兄弟軍階都不高,但忠義可嘉。主上受辱他們英勇赴死,留得身後名聲;叛軍歸還他們的遺體,三軍悲聲大作。尚書羊侃輔助太子長子負責台城防衛,善用計謀,能化解雲梯地道等攻城招數,有齊將田單守城的手段,可惜他忽然病逝,梁朝的希望之光也隨之消失,大勢已去也。
柳仲禮膽氣豪壯,勇武過人,統領各路援軍,身先士卒。經過激烈的廝殺,最終頭盔掉落被敵兵撿去,馬窟填滿了陣亡戰士的屍體。他也受了重傷,傷勢多次反覆,沒能解救得了台城之圍。那些投靠叛軍的奴才,狗仗人勢,欺壓百姓,無數血肉之軀倒在鋒鏑之下,鮮血流滿了廣袤的原野。梁軍弱叛軍強,城池孤立士氣低沉。在凄清寒冷的冬夜裡,守城士兵們饑寒交迫,看到城下烤火吃肉吹鬍笳的叛軍,情不自禁湧出傷心之淚。孫策佔領神亭曾丟失鐵戟,也曾在橫江附近被冷箭所傷,棄馬而還。梁軍就像在天昏地暗的巨鹿長平戰場上的秦趙軍隊一樣慘敗。
於是桂林長洲等皇城宮苑被叛軍劫掠一空,只剩下鳥獸出沒其間。到處都是懸浮著的污血濁淚,墋黷垃圾。原來萬人景仰的梁武帝竟淪為階下囚,沒有了無微不至的照顧服侍,命運轉換真有天地之別啊。當年周平王東遷以避戎人主要依靠同宗晉文侯、鄭武公的幫助護衛,而現在梁朝幾個王子離心離德互相傾軋。他們不救建鄴,就是想保存實力等待大變故,好去爭奪皇位。趙武靈王和楚成王,青年時期都是英明睿智功業卓著,但晚年沒處理好家庭關係,很悲慘地死於兒子之手,一世英名毀於一旦。於是像齊莊公被殺后,喪車停在遠離祖廟的地方;像齊閔王被淖齒殺死後,抽了筋懸於東廟。陷於叛國的陰謀,臣子只能效法申包胥作秦庭之哭。
我偽造過關文書冒充出使的人才通過叛軍的關卡,在路上遇到各種猜疑與盤查,在陸路上乘白馬趕青騾前進不了,只能乘船走水路投奔江陵。在路上遇到叛軍沿江而上襲郢州,排出青龍飛燕似的艦陣船樓。梁朝派出大將王僧辯、胡僧佑抵擋叛軍。叛軍火艦攻城,風向不對反燒自己,船著箭而偏,恢復平衡而逃走。很多人翻船溺死。我乘坐的小船為了躲避戰事,經常在江邊找地方停泊,到了湘漢分野之處的江陵,仍眷顧舊國舊都。
就像項羽在陰陵迷路,有船在烏江而不能渡。只見江河裡插滿了柵欄,工事里冒著黑煙。戰亂中村鎮里難覓人蹤,人找不到棲身之處而流離失所。堅信江陵雄兵能夠掃蕩妖氛,澄清寰宇。走過淮海地區,繞了三千餘里。就像伍子胥逃亡在溧陽要飯,慌不擇路被船夫藏進蘆葦盪躲過追兵。闖過多條大江大河,瀕臨絕境十多次。到達江陵又感嘆天保未定,憂心忡忡。自己本性不適應官場的禮儀,且並不熱衷於仕途。先是擔任御史中丞,後來又任右衛將軍。
像司馬遷一樣,我在江陵接受父親的臨終遺訓。我幾代祖先都德行無虧問心無愧,而我被拘后被迫事周開始衰落。只能在凄風苦雨的夜晚撫琴而歌,用樂聲追憶逝去的親人。走入彎曲的小道,關上野草中的柴扉。在滾滾濁流中要像屈原那樣潔身自好,不能像諸葛恪那樣鋒芒畢露。
此時西楚霸王蕭繹,劍指繁陽惡鬼侯景,梁軍選擇金匱玉堂這樣的吉日出兵作戰,江陵水軍艦隊豪華氣派,舉行氣壯山河的誓師大會,大軍乘船渡江時戰船似有黃龍托負,海潮迎艦隊,江萍送霸王。軍隊在石城駐紮,船艦在淮泗停泊,聲勢浩大。陳霸先像鄭伯一樣前驅,王僧辯像荀罃那樣晚到,兩路合擊叛軍。敵軍巢穴被攻破,樹倒猢猻散,四處逃竄。像在駒門埋長狄人,在中冀斬蚩尤那樣,賊酋被燃其腹作為油燈,漆其頭作為飲器。侯景這個喪門星終於落地。可惜昔日繁華的都城變為一片廢墟,狐兔鳥獸出沒,百姓死傷累累,活著也流離失所,心形殄瘁。
看那博望苑、玄圃這些東宮花園裡,月榭上月光如水,風台上清風送音,曲池波紋淡淡,松柏又添年輪。想那皇宮內兵馬進駐,倚弓系馬,仁壽殿明鏡白白懸掛,愛書的皇帝連書都沒得陪葬。太子立德立言,謀略過人,謙恭有禮,聲音超出言辭所表達的,道行高於河上公。只是沒有仙翁浮丘公指路,也沒有跟樂師曠論道。危難時把愛子託付別人,哪管得了死後誰能去西陵祭拜?並不是沒有願意獻身的忠勇之士,叛徒頑匪必然被剿滅。
王司徒風度儒雅,光明磊落,好比狐偃勸晉文公勤王,橫刀立馬,擊鼓催軍掩殺叛匪。平叛的功勞,強於杜元凱;王室的砥柱,深於溫太真。為人做事就像全節那個地名,可惜結局像枉人那個山名。像文種被勾踐所殺,像李斯父子同被戮。蕭綸大敗侯景,甚有聲望,以前曾用箭射水神,用鞭抽山靈,因此山熊咬他的戰馬,風浪掀翻他的船隻。梁武帝八個兒子雖有帝王之尊,但時運壽命卻都不強。
梁元帝消滅凶魔平定叛亂,洗雪恥辱,離開府邸去繼承兄長之位。登基伊始,恢復梁朝舊制威嚴,矯正渙散頹敗的官風民風。但為人猜忌刻薄,文過飾非,弄得人人自危,導致社會基礎動搖,宏偉藍圖成了廢紙一張。西有西魏,北有北齊,外交上陷於困境。又像項羽那樣貪戀故土偏居一隅,而不能像泰伯那樣勇於開創新局面。家族內亂愈演愈烈,鬧得一塌糊塗,大臣們對於朝政也沒什麼好的見解,定都江陵後來也被證明是錯誤的。對於五難沒有深入思慮,先自擅其能,登陽城這樣危險的地方去避險,躺在砥柱之上求平安,言語尖酸刻薄,心胸狹隘,薄情寡恩,起初朝廷危難居然無動於衷,坐觀成敗。而江陵卻偏於一隅,是彈丸之地。當時百姓怨聲載道,盟友也感到心寒。難道精衛真能填海,愚公真能移山?而白天沴氣漂浮,晚上妖精到處晃蕩,赤烏雲團圍繞太陽飛動三天,軫宿內出現了濃厚的蒼雲。就像越滅吳,秦破郢,西魏軍最終攻破了梁國。
就如周鄭交惡,秦楚結怨,梁元帝眾叛親離,士氣不振,出師不利。而西魏兵強勢盛,強大戰車進攻城門。雖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但梁軍兵力單薄,箭射不退敵人,氣勢也鎮不住敵軍。這之前我離國使北,辭別洞庭湖和涔陽浦。當時大火燒了旗幟,出現貞風害蠱現象,全部燒掉十多萬藏書,在石柱上折斷龍紋寶劍,中興大業灰飛煙滅。再回首下江長林,看看舊日城防,可是已不見燒牛之兵。國破之時,人們就像章曼支、宮之奇那樣紛紛逃離,河未結冰就要渡馬,天未亮就要過關。忠臣粉身碎骨,君子忍氣吞聲。章華宮就在望祭之所云夢那偽游之地。將士不是被殺就是被俘,百姓遭受屠戮。天悲地慘啊,盛夏下霜雪,井泉出沸水,杞婦痛苦,湘妃流淚。
江陵囚徒們被趕往長安,經過秦人投毒的涇河,走過趙國井陘的崇山峻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餓了抓蟄燕等野生動物充饑,晚上跟著螢火微光摸索前行,走到水是黑的泥是青的秦中關上。感到天旋地轉,腦子裡一片空白。淄和澠的差別界限蕩然無存,王公貴婦和士卒下人都只剩下生存活命的卑微乞求。秦地大雪紛飛暗如沙,冰橫江上好似岸。他們的遭遇遠比陸機、王粲的經歷慘痛的多,依稀聽到當年隴水的濤聲,關山的抽泣。就如漢軍在萬里之遙的車師國交河城作戰,他們的妻子在老家清波的茅屋裡艱難度日,無數家庭妻離子散,有的成為瞭望夫石、望子石;又如武臣才人嫁給下人後思憶代郡,清河公主流落民間吃盡苦頭。栩揚亭曾寫離別賦,臨江王也有愁思歌。我也是漂泊異鄉,亡命天涯,班超活著盼望返鄉,溫序死後還思歸家,可嘆李陵北飛雙鳧永遠離去,蘇武的南飛雁也希望成控。
江陵陷落乃是金陵之禍的開始,看起來都是外部入侵叛亂造成的,其實主因還是王室的內亂內耗。撥亂反正中興國家的君主無人祭祀,伯伯叔叔們一起被侄子殺戮,荊山之玉碎,隋侯之珠死,精英損失殆盡,死難者壯志未酬,陰魂不散,依然在故土上空遊盪。大梁遷徙於豐,楚地淪喪於秦,沒有梁的覆亡,哪來西魏及北周和南陳的興盛。就像有媯的後代最終取得了姜齊,奪了我梁朝皇位。天地的生養之德叫施生,聖人的大寶才真正叫位。起用無賴子弟斷送了大好河山,可惜天下一家的盛景遭到內亂而煙消雲散。天帝在酒宴上喝醉了吧,把鶉首兩星宿給了秦。
天道的迴旋變幻,包含了生民命運的榮辱沉浮。我祖先曾在西晉為官,后南渡到江陵一帶繁衍生息。到我這裡已歷經七代,卻遭遇時變又舉家北遷,攜老入關,侍奉多年,歷盡悲歡離合,不必尤人怨天。家族草木零落,自己卻巋然獨存。時到年底,新年快要來臨了,還有很多煩惱艱辛,耗費著憔悴不堪的心力。整天出入宮廷周旋豪門,也經常到城外踏青賞景,是大將軍幕府的上賓,丞相平津侯的待士,出入鐘鳴鼎沸之家,往來弦歌紛揚之地。知不知道我曾是梁朝的右衛將軍,思歸的不僅僅是皇室子弟啊!

創作背景


據《北史》記載,庾信留在北方,“雖位望顯通,常作鄉關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致其意”。陳寅恪在《讀哀江南賦》中考證,《哀江南賦》是庾信的暮年之作,成於北周宣政元年(578)。魯同群則認為此賦作於西魏恭帝三年(557)。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篇內容豐富的自傳體史賦,以敘事體的長篇結構,將家世與國史聯繫起來,將個人遭遇與民族災難融匯在一起,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歷史和自身由南至北的經歷,凝聚著對故國和人民遭受劫亂的哀傷,感情深摯動人,風格蒼涼雄勁,是中國辭賦史上的長篇巨制,是一篇劃時代的傑作,具有史詩般的規模和氣魄,在賦史上堪稱豐碑,在辭、賦和整個文學發展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又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極好資料。
全賦分為小序和正文兩大部分。序文概括了全賦大意,著重說明創作的背景和緣起,雖屬賦的有機組成部分,卻可以獨立成篇,為六朝駢文的佳制。
序文開篇十八句,以極精鍊的語言概括了作者一生間的三件恨事。首六句敘侯景之亂,金陵淪落,自己逃匿江陵,朝野無不慘遭塗炭。次六句寫被扣西魏,國破家亡,自己心情如東漢傅燮臨難之時,但悲身世,無處求生;又像東漢袁安念及國事,潸然淚下;因此想仿效桓譚、杜預、潘岳、陸機等古人,作賦寫序,從而水到渠成地交代了作賦的緣由。“信年始二毛”以下轉寫身世之悲。最後四句是提示這篇賦的主要內容,說是想追憶梁朝興亡的史實,雖然也有敘述個人危難悲苦的詞句,但仍以傷痛國事為主要內容。
序文第二段追述出使西魏不僅無功,反而被拘的過程,抒寫羈留異國的悲憤和對江南故國的懷念。首六句用馮異、荊軻兩典,興起出使西魏,有往無歸的喟嘆。接著用藺相如完璧歸趙和毛遂定盟而還的故事,自傷使命不成。作者傷嘆年已高而歸途遠,只能像君子鍾儀那樣,做一個戴著南冠的楚囚;像行人季孫那樣,留住在西河的別館,末聯四句以不見釣台移柳,不聞華亭鶴唳,比喻自己懷念故國而不可見。這一段,在古代忠臣良將義士的故事中,包含著作者立功無望、仕周無奈、忠於故國、思鄉難歸的複雜感情,悲苦欲絕的苦衷和暮年凄涼的景況宛然可見。
序文末段感嘆梁朝的腐敗而亡和人民的慘遭殺戮。開端以孫策、項羽靠少數兵力崛起,終能剖分山河,割據天下的史實,與梁朝百萬軍隊,竟然一朝卷甲潰敗,以致西魏長驅直入,殺戮平民如割草摧木,構成強烈的對比。不僅使文勢因此起伏而跌宕,而且述古用以諷今,暗含對梁朝腐敗怯懦的批評之意。作者對待梁而起的南朝陳是有些敵對情緒的,出於門閥思想的局限,他看不起寒族出身的陳霸先,稱這些地位微賤者暗中勾結,乘虛而入,終於篡梁自立,使梁絕統,江南一帶的帝王之氣,歷經三百年而歸於終結。“是知并吞六合”以下,以秦及西晉雖一統天下,卻終歸覆亡的史實,抒發春秋更替、興亡變遷的感慨。作者認為梁亡既是天意又是人事,雖不無委運於天的宿命思想,但又認識到正是梁朝士族腐朽,同室操戈,引狼入室,亡國慘禍因此不可避免。這正如他在賦文中所云:“若江陵之中否,乃金陵之禍始;雖借人之外力,實蕭牆之內起。”深刻的歷史教訓,令作者痛心疾首。序文結末幾句,又由“念王室”轉入“悲身世”。故國不復存在,自己覥顏視北,雖然眷戀古人、故土,但如同舟船無路,銀河不是乘筏駕船所能上達;風狂路阻,海中仙山也無到達希望。欲歸無奈,還鄉無望,處於日暮途窮,於是,“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也就是說國事之慨,窮者之憂,必須一吐為快。這種創作原則,標誌著庾信後期已經走向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
序文悲亡國,敘家世,抒哀思,感情深摯動人。全序以駢文寫成,多用典故來暗喻時世,表達自己悲苦欲絕的隱衷。庾信學問淵博,文中使事用典,博觀約取,熔鑄史料,如同己出。首先是用典大多貼切傳神,如用戰國時毛遂說服楚王與趙定盟和春秋時申包胥赴秦求解吳難的典實,表現自己赴西魏約盟通好,以求擺脫來自外部的威脅;用“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兩句,以陸機臨刑悲嘆故鄉風物的不可見,表明自己身處異國,永遠不能與江南古國相見的深切悲哀等,無不切情切景。其次是運用典故的方法多變:有正用的,如“韓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壯士不還,寒風蕭瑟”等;也有反用的,如“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等。
正文部分先敘其遠族世功及八世族南遷之盛,祖先之德及父族事迹,再說自己文武皆備、少年得志,由此又寫到梁朝全盛之日的歌舞昇平,但其中已隱含了武備不修的危機。然後,作者筆鋒一轉,寫朝廷的麻木不仁及內外之種種“凶兆”,說侯景暴戾成性,雖梁朝納降,而終歸無效。而此時天意、人事已皆不利於梁,致使侯景入城而無法抵禦,最後梁之外援、內守俱告失敗,猛將柳仲禮先戰後降,守城諸將士雖誓與城共存亡,但台城仍然失陷,梁武帝、簡文帝相繼被害。
接著,庾信又寫了自己赴江陵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寫沿途所見的殘破景象及所受的艱辛。他到江陵后又在梁元帝治下做官,但有志難酬,雖仕於梁元帝卻不蒙信任。陳霸先、王僧辯聯軍一舉全殲了侯景。在建康城的一片殘破中,庾信再次對梁武帝、簡文帝的遭遇表示哀悼,對王僧辯的功勞和不幸表示懷念。紹陵王蕭倫驕躁自矜,為梁元帝不容,終被西魏所害;而元帝又剛愎自用,偏安江陵,直至內外交困,陷於末路。至此,西魏來侵,長驅直入,梁兵力哀弊,遂至於亡;江陵失陷,慘苦之極。江陵官兵百姓被擄至西魏,沿途備受艱辛,家人倍遭磨難。自己出使西魏后,適值江陵陷落,遂至無國可歸。江陵陷落後,梁末代君臣相繼失位,終為陳霸先所代。而梁亡之後,上下無能,土地全失,自己流落北國,雖受到種種優待,而思歸之情愈切。
正文所記述的這段歷史,頭緒極其繁多,即使用編年體散文來記敘,也相當困難,採用講究辭藻、對偶、押韻和用典的賦來表現,更因形式的限制而增加了難度。然而這篇賦卻能將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在宏偉完整的藝術結構之中。它打破了大賦面面俱到、結構對稱的鋪敘方式,以庾信的家世和他在兩次大亂中的遭際作為貫穿全篇的主線,嚴格按照歷史事件的先後順序安排段落章節。記敘史實則將重點放在對各類人物的評判上。因而既從整體上展示出動亂的時代氣氛,又在具體的史評中顯示了作者鮮明的愛憎褒貶。
在敘述中,作者以“春秋筆法”式的褒貶,對期間的賊子、亂臣、義士、良將等一一評價。在寫史中,作者表現出巨大的歷史感,甚至已經走出了個人的好惡,能夠比較客觀地品評和反思這段歷史。但是在恢弘的歷史鋪寫中,在個人的命運沉浮中,庾信還是困惑地把思索的結果歸於天意:“天意人事,可以凄愴傷心者矣!”“將非江錶王氣,終於三百年乎?”在賦中,天意還通過一系列象徵性的物相表現出來:“魴魚赤尾,四郊多壘;殿狎江鷗,宮鳴野雉”(預示侯景之亂之始);“直虹貫壘,長星屬地”(平定侯景前的徵兆);“沴氣朝浮,妖精夜隕。赤鳥則三日夾日,蒼雲則七重圍軫”(預示梁運將終)。這表現了作者在巨大歷史變遷面前的惶惑,這種與作者的悲愴、憤慨、感嘆、痛惜等複雜感情結合在一起的歷史反思正是此賦的魅力所在。
《哀江南賦》自始至終貫串著一個鮮明的主題,這就是作者的“鄉關之思”,其感情是真摯的。它凝聚著作者對故國君臣與人民在金陵、江陵兩次戰亂中被禍的哀傷,概括了江陵陷落後十萬俘虜的血淚生活,因此,這種“鄉關之思”不僅屬於作者個人所特有,而且是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意義的。
《哀江南賦》在結構上並不以時間先後為序,而是選取了多側面、多層次的追敘筆法,用這種方法交織成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它不斷變換畫面,不斷搖換一組一組的鏡頭,所寫事件縱橫交錯,迴環往複。它將自身的遭際與國家的命運、將史詩與自傳體的寫法結合起來,十分突出地表現出自己的“鄉關之思”與亡國之痛。在聲律方面,宮商抑揚、聲調和諧。在文采方面綉錯綺交,形象生動,光色鮮艷。在用典上尤為突出,它大量使用典故,幾乎是一句一典。他把一個個互不聯繫的典故,連成完整的意象,表現自己的身世之悲,這種藝術匠心,不能不令人讚歎。他的用典靈活多變,多數貼切,達到“援古證今,用人苦己”(《文心雕龍·事類》篇)的境地。他的典故“匯彼多方,屢變屢出”,在用典的技巧上,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在語言上,《哀江南賦》大量使用四六對句,於對偶之中,又夾雜散體語言,克服了前期賦作以大量詩語入賦的傾向,形成駢散結合的流麗的文風,雖大量用典,但不覺得呆板堆垛,富有錯綜變化之美和音韻鏗鏘之美。
可以說,這是一篇極其優秀的賦,雖然不只是這篇賦成就了庾信,但它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庾信晚年賦作的最高成就。

名家點評

唐·杜甫《詠懷古迹五首》: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三十四:庾信《哀江南賦》堆垛故實以宴時事,雖記聞為富,筆力亦壯,而荒羌不雅,了無足觀。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信北遷以後,閱歷既久,學問彌深,所作皆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抽黃對白之中,灝氣舒捲,變化自如,則非(徐)陵之所能及矣。張說詩曰:“蘭成追宋玉,舊宅偶詞人。筆涌江山氣,文驕雲雨神。”其推挹甚至。
近代·林紓《春覺齋論文》:子山《哀江南賦》,則不名為賦,當視之為亡國大夫之血淚。
近代·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庾子山等哀艷之文用典最多其情文相生之致可涵泳得之,雖篇幅長而絕無堆砌之跡故知堆砌與運用不同,用典以我為主,能使之入化,堆砌則為其所囿,而滯澀不靈。
現代·陳寅恪《讀哀江南賦》:古今讀《哀江南》賦者眾矣,莫不為其所感,而所感之情,則有淺深之異焉。其所感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較多。蘭成作賦,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雖不同物,若於異中求同,同中見異,融會異同,混合古今,別造一同異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覺,斯實文章之絕詣,而作者之能事也。
現代·錢鍾書《談藝錄》:子山詞賦,體物瀏亮、緣情綺靡之作,若《春賦》、《七夕賦》、《燈賦》、《對燭賦》、《鏡賦》、《鴛鴦賦》,皆居南朝所為。及夫屈體魏周,賦境大變,惟《象戲》、《馬射》兩篇,尚仍舊貫。他如《小園》、《竹杖》、《邛竹杖》、《枯樹》、《傷心》諸賦,無不託物抒情,寄慨遙深,為屈子旁通之流,非復荀卿直指之遺,而窮態盡妍於《哀江南賦》。

作品影響

《哀江南賦》由於內蘊“緬王室、述祖德、敘時事、寄哀情”等質性,恰好能夠滿足後代許多文人表達故國之哀、鄉關之思這一願景,再加上其本身審美價值極高,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是以成為了文人的範文,後世摹仿《哀江南賦》寫作筆法進行創作的人甚多。如夏完淳《大哀賦》、毛奇齡《續哀江南賦》、金應麟《哀江南賦》、王闓運《哀江南賦》、章炳麟《哀韓賦》《哀山東賦》等。也有以《哀江南賦》為母題而“同題繼作”的。如謝翱《續琴操·哀江南》、陳樵《哀江南效李義山》、謝榛《哀江南詩八首》、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等。其他繼承庾信“哀輓江南”精神吟成詩歌的,有如杜甫《北征》《八哀詩》、李華《弔古戰場文》等。

作者簡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南北朝文學集大成者。文名早著,年十五即
哀江南賦
哀江南賦
為梁昭明太子東官講讀。侯景之亂后奉命出使西魏,梁滅后被留長安。歷事西魏、北周兩朝。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世稱“庾開府”。其詩歌入北朝後風格一變,多鄉關之思,蕭瑟蒼涼,成就頗高。其駢體文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