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陽縣誌

1992年版雲陽縣誌

《雲陽縣誌》是雲陽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一部地方志書,內容上限起於雲陽建縣,下限截至1992年,1999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編修背景


《雲陽縣誌》編纂以前,已有4部已成書的《雲陽縣誌》,分別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修成並刊刻的《雲陽縣誌》、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編修的《雲陽縣誌》、咸豐元年(1851年)至咸豐四年(1854年)編修並刻印發行的《雲陽縣誌》和民國六年(1917年)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編成的《雲陽縣誌》,此外還有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纂的《雲陽縣鄉土志》和民國時編纂的《雲陽縣圖志》等地方志書。

主要內容


《雲陽縣誌》目錄:
概述
大事記述
第一篇 政區
第一節 境域
第二節 沿革
第二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區劃演變
第二節 鄉(鎮)簡況
第一節 構造
第一章 地質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二節 地層
第三節 礦藏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特徵
第二節 類型
第三節 山脈
第三章 氣候
第一節 特點
第二節 日照
第三節 氣溫
第四節 降水
第四章 災害
第一節 山地災害
第二節 災害性天氣
第三節 作物病蟲害
第四節 山林火災
第五章 河流與水資源
第一節 河流
第三節 水資源
第二節 地下水
第六章 土壤
第一節 成土母質
第二節 土壤類型
第三節 土壤分區
第七章 植物與動物
第一節 自然植被
第二節 野生植物
第三節 野生動物
第二節 民國時期人口
第一節 明清時期人口
第一章 人口數量
第三篇 人 口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口
第二章 人口變動
第一節 出生 死亡
第二節 遷移變動
第三節 流動人口
第四節 人口普查
第三章 人口分布與結構
第一節 人口分布
第二節 人口結構
第四章 人口控制
第一節 機構隊伍
第二節 計劃生育
第三節 工作成效
第四篇 經濟總貌
第一章 經濟發展
第一節 速度與水平
第二節 投資建設
第三節 效益
第一節 經濟成分
第二章 經濟結構
第二節 勞動力結構
第三節 產業結構
第四節 流通結構
第五節 投資結構
第三章 國民收入
第一節 國民生產
第二節 國民收入分配
第四章 體制改革
第一節 農村
第二節 城市
第五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收入
第二節 商品購買力
第三節 儲蓄 積累
第五篇 農業
第一章 生產關係
第一節 私有制
第二節 公有制
第一節 耕地
第二章 生產條件
第二節 農業勞動力
第三節 農業投入
第四節 農機具
第五節 農田基本建設
第三章 布局
第一節 種植區劃
第二節 農作物結構
第一節 糧食作物
第四章 作物種植
第二節 經濟作物
第五章 養殖業
第一節 家畜
第二節 家禽
第三節 魚
第四節 蜂
第五節 蠶
第六章 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綜合管理
第一章 森林資源
第一節 林地與林木蓄積
第六篇 林業
第二節 區劃
第三節 優勢樹種
第四節 珍稀名木古樹
第二章 權屬
第一節 國有
第二節 集體、個體所有
第二節 育苗
第三章 生產
第一節 採種
第三節 造林
第四節 採伐
第四章 綠化長江
第一節 組織
第二節 效益
第五章 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三節 森林防火
第二節 制度
第四節 病蟲害防治
第七篇 水利
第一章 工程
第一節 水庫
第二節 田塘
第三節 堰
第四節 灌溉設施
第五節 河堤
第一節 自流灌溉
第二章 灌溉方式
第二節 提水灌溉
第三章 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工程設計
第三節 工程管理
第四節 水費徵收及管理
第八篇 鄉鎮企業
第一章 行業
第一節 工業企業
第四節 運輸業
第二節 建築業
第三節 商業服務業
第五節 種植養殖業
第二章 結構
第一節 鄉(鎮)辦
第二節 村組辦
第三節 戶及聯戶辦
第三章 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三節 內容
第二節 形式
第四章 效益
第一節 經濟效益
第二節 社會效益
第九篇 鹽業
第一章 生產
第一節 井灶設備
第二節 工藝
第三節 產量
第四節 質量
第五節 經營實績
第二章 運銷
第一節 銷售區域
第二節 運輸路線
第三節 運輸工具
第四節 食鹽銷售
第五節 倉儲
第三章 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鹽價
第三節 鹽稅
第十篇 能源
第一章 煤炭
第一節 廠礦
第二節 生產
第三節 銷售
第二章 電力
第一節 電站建設
第二節 調供
第一節 罐庫
第三章 汽油 柴油 煤油
第二節 調配
第四章 沼氣
第一節 推廣
第二節 綜合利用
第五章 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計劃管理
第三節 企業財務管理
第四節 效益
第一節 所有制結構
第十一篇 其它工業
第一章 結構
第二節 產業結構
第三節 人才、技術結構
第二章 工業行業
第一節 冶金
第二節 化學
第三節 金屬製品及機械
第四節 建築建材
第五節 食品
第六節 針紡
第七節 文化用品
第八節 縫紉
第九節 其它
第三章 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企業領導制度
第三節 企業管理內容
第四節 經濟效益
第一節 陸路
第一章 道路
第十二篇 交通
第二節 航道
第三節 橋涵
第四節 渡口
第五節 港口
第二章 運輸
第一節 隊伍
第二節 工具
第三節 運量
第一節 機構
第三章 管理
第二節 安全管理
第三節 路政管理
第四節 車輛監理
第五節 港航監督
第十三篇 郵電
第一章 郵政
第一節 驛站
第二節 郵路
第三節 投遞
第四節 郵政業務
第二章 電信
第一節 電話
第二節 電報
第三章 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企業管理
第十四篇 城鄉建設
第一章 縣城
第一節 建城
第二節 城垣修建
第三節 街道
第四節 房屋
第五節 市政工程
第六節 縣城遷建
第二章 鄉鎮
第一節 場鎮
第二節 農房
第三節 人畜飲水工程
第一節 隊伍
第三章 建築
第二節 設計
第三節 技術
第四節 機具
第四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污染
第二節 監測治理
第五章 國土開發
第一節 資源 特點
第二節 計劃 開發
第二節 城鄉建設規劃管理
第六章 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三節 房產管理
第四節 土地管理
第十五篇 商業
第一章 經濟成分
第一節 私營商業
第二節 國營商業
第三節 集體商業
第一節 市場分佈
第四節 個體商業
第二章 商品市場
第二節 市場結構
第三章 商品銷售
第一節 生產資料購銷
第二節 農副土特產品收購
第三節 日用百貨購銷
第四節 廢舊物資收購
第五節 外貿商品收購
第一節 糧油收購
第四章 糧食油料購銷
第二節 糧油供應
第三節 票證發放
第四節 糧食儲備
第五章 儲運設施
第一節 倉庫
第二節 運輸
第六章 飲食服務
第一節 飲食業
第二節 服務業
第七章 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流轉計劃管理
第三節 財務管理
第四節 商品保管
第十六篇 財稅
第一章 財政收支
第一節 收入
第二節 支出
第一節 田賦 農業稅
第二章 賦稅
第二節 工商各稅
第三章 財稅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財稅體制
第三節 預算管理
第四節 財務管理
第五節 工商稅收管理
第六節 財政監督
第一節 銀樓 當鋪
第一章 金融機構
第十七篇 金融
第二節 銀行
第三節 合作金融
第二章 貨幣
第一節 流通幣種
第二節 流通及管理
第三章 存款
第一節 對公存款
第二節 居民儲蓄
第一節 民間借貸
第二節 農業貸款
第四章 貸款與撥款
第三節 工商業貸款
第四節 基本建設撥款
第五章 保險
第一節 險種
第二節 理賠
第六章 國庫 債券 結算
第一節 國庫
第二節 債券
第三節 結算
第十八篇 經濟綜合管理
第一章 計劃
第一節 編製
第二節 執行
第三節 基本建設投資
第四節 檢查與修改
第五節 管理
第二章 統計
第一節 調查
第二節 社會統計
第三節 分析
第四節 監督
第三章 物價
第一節 價格控制
第二節 制價調價
第三節 農業成本調查
第四節 檢查監督
第四章 技術監督
第一節 計量
第二節 標準化
第三節 產品質量
第五章 工商行政
第一節 企業登記
第二節 商標
第三節 廣告
第四節 經濟合同
第五節 集市貿易
第六節 個體經濟
第七節 經濟監督檢查
第一節 內容
第六章 國家審計
第二節 檢查監督
第十九篇 政黨 群團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雲陽縣地方組織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黨員代表大會和黨的代表大會
第三節 工作重心和重要決策
第四節 黨務工作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章 中國國民黨雲陽縣地方組織
第二節 黨務活動
第三章 群眾團體
第一節 工人組織
第二節 農民組織
第三節 婦女組織
第四節 青少年組織
第五節 工商團體
第六節 科學技術團體
第七節 其它團體
第一節 國民議會
第一章 權力機構
第二十篇 政權
第二節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第三節 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節 縣人大常委會
第二章 行政機構
第一節 縣級行政機構
第二節 區、鄉(鎮)行政機構
第三節 政務紀要
第一節 機構
第一章 政協歷屆委員會
第二十一篇 人民政協
第二節 歷屆全體委員會議
第二章 政協工作
第一節 政治協商
第二節 民主監督
第三節 組織學習
第四節 諮詢服務
第五節 文史資料收集
第六節 聯誼活動
第一節 機構
第一章 公安
第二十二篇 政法
第二節 治安
第三節 案件偵破
第四節 戶政管理
第五節 消防管理
第六節 監所管理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刑事檢察
第四節 經濟檢察
第三節 法紀檢察
第五節 控告申訴檢察
第六節 監所檢察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審判
第三節 執行
第四節 申訴複查
第二節 法制宣傳
第一節 機構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三節 調解
第四節 公證
第五節 律師事務
第二十三篇 民政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安置機構
第一節 擁軍優屬
第二章 優撫安置
第二節 撫恤
第三節 烈士褒揚
第四節 退役軍人安置
第三章 救濟
第一節 災害救濟
第二節 生活困難救濟
第三節 扶貧
第四章 社會福利
第一節 福利事業
第三節 收容遣送
第二節 社會福利企業
第五章 民政管理
第一節 婚姻登記
第二節 殯葬改革
第三節 社團管理
第四節 地名管理
第五節 民政事業費管理
第二節 招工及待業安置
第一節 失業安置
第一章 就業
第二十四篇 勞動 人事
第三節 知識青年安置
第二章 職工隊伍
第一節 幹部隊伍
第二節 工人隊伍
第三章 工資福利
第一節 工資
第二節 福利
第四章 勞保
第一節 勞動保險
第二節 勞動保護
第三節 退職 退休 離休
第五章 管理
第一節 編製
第二節 任免 調配 考核
第三節 培訓
第四節 獎懲
第五節 精簡下放
第六節 專業技術幹部管理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清代及民國時期機構
第二十五篇 軍事
第二節 解放后軍事機構
第二章 地方武裝及駐軍
第一節 地方武裝
第二節 駐軍
第三章 民兵
第一節 組織
第二節 訓練
第三節 活動
第四章 兵役
第一節 制度
第二節 徵兵
第五章 軍事地形
第一節 自然地形
第二節 人造工程
第六章 戰事
第一節 歷次戰鬥
第二節 軍事行動
第二十六篇 科技
第一章 組織 隊伍 經費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科技團體
第三節 科研單位
第四節 科技隊伍
第五節 科技經費
第二章 科普活動
第一節 科普宣傳
第二節 科技情報
第三節 科技承包
第四節 科技推廣
第五節 青少年科技
第一節 科研項目
第三章 科技成果
第二節 獲獎項目
第三節 專利項目
第二十七篇 教育
第一章 普通教育
第一節 學校建置
第二節 教育制度
第三節 教育實施
第二章 職業教育
第一節 師範教育
第二節 就業培訓
第三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民眾教育
第二節 農民教育
第三節 職工教育
第四節 幹部教育
第五節 高等學歷教育
第四章 教師
第一節 師資隊伍
第二節 經濟待遇
第三節 社會地位
第四節 師資培訓
第五節 教學研究
第五章 經費 設備
第一節 經費
第二節 設備
第六章 管理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管理體制
第三節 教師管理
第四節 學生管理
第六節 檔案管理
第五節 財務管理
第二十八篇 文化
第一章 機構及設施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事業機構及設施
第二章 文學藝術
第一節 文學創作
第二節 戲劇 曲藝
第三節 音樂 舞蹈
第四節 書法 篆刻 美術 攝影
第一節 圖書
第三章 圖書 報刊 史志 檔案
第二節 報刊
第三節 史志
第四節 檔案
第四章 廣播 電視 電影
第一節 廣播
第二節 電視
第三節 電影
第五章 文物
第一節 文物調查
第二節 文物分佈
第三節 文物保護單位
第四節 主要館藏文物
第六章 文化市場
第一節 書報刊市場
第二節 娛樂市場
第三節 音像市場
第四節 演出市場
第五節 文化市場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十九篇 衛生 體育
第一章 衛生
第二節 隊伍
第三節 設備
第四節 醫療所有制
第五節 除害滅病
第六節 衛生防疫
第七節 婦幼保健
第八節 醫療
第九節 管理
第二章 體育
第一節 項目
第二節 培訓
第三節 場地設施
第四節 體育競賽
第三十篇 旅遊
第一章 資源
第一節 縣城觀光遊覽區
第三節 雙江旅遊風景區
第四節 轎頂山自然風景區
第二節 雲安遊覽區
第五節 長灘河自然風景區
第二章 張桓侯廟
第一節 發展歷史
第二節 建築特色
第三節 廟藏文物
第三章 其它景點
第一節 棲霞宮
第二節 下岩寺
第三節 滴翠寺
第四節 龍脊石
第五節 盤石城
第六節 轎頂山
第七節 龍缸 龍洞
第八節 大安洞
第九節 長灘河
第四章 管理
第一節 開發規劃
第二節 接待服務
第一章 風俗
第一節 生活習俗
第三十一篇 社會風土
第二節 生產習俗
第三節 禮儀習俗
第四節 歲時習俗
第五節 家族習俗
第六節 信仰習俗
第七節 惡風陋習
第二章 優良風尚
第一節 傳統美德
第二節 社會新風
第三章 宗教
第一節 教派
第二節 管理
第四章 幫會
第一節 組織
第二節 管理
第五章 方言
第一節 特點
第二節 語音
第三節 辭彙
第四節 語法
第五節 諺語
第六節 歇後語
第三十二篇 人物
第一章 傳記
第二章 事略
第三章 英名錄
第四章 名人表
一、文存
(一)舊志序 碑記 考證
附 錄
(二)記實 文告 報告
二、雜記
(一)傳說
(二)異聞
(三)趣事
三、詩文選
(一)文選
(二)詩選
四、新編《雲陽縣誌》始末
編后

出版背景


1999年,《雲陽縣誌》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在成都正式公開出版發行,ISBN號:7-220-03577-2,共1350頁,精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