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海
《永不磨滅的番號》里人物
河北滄州人,一身的武藝,但也一身的江湖習氣。槍法一般,武功高強!他是一個典型的北方草莽性格的人物。原本是一名普通村民,後來因為全村被日本人屠殺,和村裡倖存的老少爺們一起成立了九路軍打鬼子,后和八路軍李赤水部合為一股,並逐漸從一個我行我素的獨行俠變成了一個有著大局觀的軍事將領。
他是一個典型的北方草莽性格的人物。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件事——喝酒和打架。
他就是這麼一個人物,本來是一個本本分分的農民,只是因為敵人打過來了,逼得他沒法平靜地生活下去。而他拉起來的這麼一支戰鬥力低下,武器低劣的“九路軍”,可能就是當時華北平原遍地八路的縮影了。
這個人物的魅力,恰恰就是這份草莽氣質,一身的武藝,守土抗戰的那份義不容辭,很快讓這支農民組成的九路軍凝聚起來。燕趙壯士的那種豪情和勇敢,賦予了他,以及他所帶領的二營特有的氣質。
二營官兵擅長刺殺,孫成海也因為拼刺能力強,被稱為:老刺刀。
他或許也就像這個外號一樣,是一柄硬朗,頑強的鋼刀,草莽了一點,作戰指揮粗糙了一點。
但糙和強硬,以及一身的武藝,守土抗戰的責任感,以及燕趙壯士的那份江湖氣息,成就了該部刀頭舔血的二營長。
孫成海本是個獨來獨往的遊俠,後來帶著村裡的熱血青年拉起了一支九路軍,開始了有組織的抗日救亡活動。在和八路軍的抗日競賽中,孫成海卻多次受挫。在他以為李大本是要帶隊離開時,他和他的九路軍帶走了大部分的槍支彈藥和糧食,鉚著勁要教訓小鬼子,結果吃了大虧,整個九路軍只剩下五個人。面對事實,孫成海不得不承認自己是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愣頭青,他負荊請罪,取消了九路軍的自封番號,融入了八路軍的隊伍之中。這樣一類獨行俠的形象在“文革”前後的小說及電影作品中曾經有過,用來展示革命大家庭中集體主義對個人主義的吸納與融合,但這些獨行俠在近些年的抗戰劇中似乎並不多見的,也是《永不磨滅的番號》這部劇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個貢獻。這個孫成海亦非純粹的陪襯性人物,他與李大本事及陳峰等人難分主次,同樣有熱血、有原則、有追求、有想法,也是一個當家的主,不像《亮劍》中的丁偉、孔捷總是圍著李雲龍轉,不像《殺虎口》中的孫打鐵沒有自由,不像《雪豹》中的朱子明唯周衛國的決策是從。
孫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