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是指發生在導管上皮的良性腫瘤。多見於40~50歲產後婦女,是臨床上常見的乳腺良性腫瘤。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是指發生在導管上皮的良性腫瘤,分為中央型和外周型。外周型乳頭狀瘤是指終末導管-小葉系統發生的多發性導管內乳頭狀瘤,位於乳腺的周圍象限,一般認為是癌前期病變,癌變率為5%~12%。患者出現乳頭溢液、乳腺腫塊等癥狀。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對單發的乳管內乳頭狀瘤應切除病變的乳管系統,少數患者可轉移或複發。病因尚不十分明確,有一定惡變機率,推薦乳腺自我檢查(自查)結合定期體檢。

就診科室


● 乳腺外科

病因


● 病因尚不明確,多數認為與雌激素水平增高或相對增高有關。由於雌激素的過度刺激,引起乳管擴張,上皮細胞增生,形成乳管內乳頭腫瘤。

癥狀


● 患者出現乳頭溢液及乳腺腫塊癥狀。

乳頭溢液

● 乳頭出現血性、漿液血性或漿液性溢液,可為持續性或間斷性。
● 個別患者可出現疼痛或有炎症表現。
● 中央型導管內乳頭狀瘤較易出現乳頭溢液,而外周型乳頭狀瘤很少出現溢液。

乳腺腫塊

● 由於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瘤體小,多數情況下臨床查體摸不到腫塊。
● 有些中央型乳頭狀瘤可在乳暈附近摸到結節狀或條索狀腫塊,質地較軟,輕壓腫塊時可引出溢液。
● 外周型乳頭狀瘤發生在乳腺周圍象限,若能觸及腫塊可在乳腺周邊部位。

檢查


● 可通過乳管鏡、乳腺導管造影、乳腺超聲檢查、脫落細胞學或針吸細胞學等檢查。

乳管鏡檢查

● 可直接觀察溢液乳管的上皮及管腔內的情況,並可酌情進行活檢,極大地提高了此病的診斷準確性,為需要手術的患者提供腫瘤的準確定位。

乳腺導管造影檢查

● 造影劑注入溢液導管后攝片,可顯示導管突然中斷,斷端呈弧形杯口狀影像,近側導管顯示明顯擴張等。此檢查不能直接觀察導管上皮及導管腔內的病變。

乳腺超聲檢查

● 對較大的導管內乳頭狀瘤彩超可見到擴張的導管和腫瘤影像。

脫落細胞學或針吸細胞學檢查

● 可了解病變的細胞學特徵,如能找到瘤細胞則可明確診斷。對查體可摸到腫塊的患者,可進行針吸細胞學檢查,確診以石蠟切片為準(組織學診斷)。

診斷


● 醫生可根據好發人群、乳頭溢液及乳腺腫塊,結合乳管鏡及乳頭溢液細胞學塗片等診斷。
● 中老年婦女乳頭經常有血性溢液,或在內衣、乳罩上發現血性溢液污跡;在乳暈處可觸及1cm以下腫塊,質軟,按壓腫塊可引出溢液。具有以上臨床表現者可考慮患此症的可能性。
● 可選擇採用乳管鏡、乳管造影、彩超、乳頭溢液細胞學塗片、針吸或手術活檢等檢查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 因導管內乳頭狀瘤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乳頭溢液,故應與產生乳頭溢液的乳腺疾病進行鑒別,如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癌、乳腺導管擴張症、乳腺囊性增生症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可通過乳管鏡及超聲影像學等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以手術為主,對單發的乳管內乳頭狀瘤應切除病變的乳管系統。

危害


● 影響日常生活
● ● 出現乳房腫塊、乳房疼痛等癥狀,會給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 誤診後果嚴重
● ● 乳頭狀瘤有良性、惡性,導管內乳頭狀瘤無論發生於大、中、小導管內,都有一定的惡變幾率。惡性度較低,生長緩慢,易因處理不當而致複發或轉移,造成不良後果。
● 可發生癌變
● ● 良性乳腺腫瘤如若延誤治療可能發生癌變,而惡性腫瘤若治療不當就會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

預后


● 及早就診、慎重採取治療措施甚為重要。
● 少數患者手術后仍可在其他導管內新生導管內乳頭狀瘤,應視為多發性而非原腫瘤複發。

預防


● 病因尚不十分明確,故目前還沒有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推薦乳腺自我檢查(自查)結合定期體檢。
● 平時多注意對胸部的保養。
● 乳腺自檢可及時發現乳頭溢液、結節等乳腺異常並及時就診。
● 飲食建議清淡、高蛋白、富含維生素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