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勞動力

剩餘勞動力

經濟學概念。所謂“剩餘勞動力”,實際上是就業受年齡、性別、家庭狀況和其他因素制約的勞動年齡人口,他們的就業選擇範圍相對有限。

簡介


經濟學家劉易斯定義為:邊際產出為零的勞動力。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安置
黨的新農村建設政策促進了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形成了專業化發展的新格局。農村社區化以及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主要是在原有村落的基礎上進行城市化的發展模式改造。節約用地,擴大農業用地的復墾面積,大力發展農村基礎產業。小規模土地以及荒山荒嶺地域退耕還林還草,房地產新興產業快速增長,使農村城市化的建設構成了部分農業用地的非農產業化,導致部分農民失去了祖輩賴以生存的土地,造成農村勞動力大量剩餘。這就是社會經濟發展變革造成的經濟結構變化。
按著“強一,優二,興三”的產業發展戰略,農村的經濟要充分依靠黨的富民政策健康穩定地發展。將農村剩餘勞動力主要放在第二和第三產業上,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建設強大的地區產業經濟支柱。

分析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革與農村剩餘勞動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革,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人力資源的社會統籌分工制度形成了嚴重的衝擊。人力資源的分配將隨著市場經濟改革不斷地發展完善,農業用地不斷縮減,以及我國農村的產業化結構調整導致農村勞動力短時期過剩,加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農村產業化政策和加快發展的現代化農業進程,將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解放。同時,農村的專業化生產、產業項目承包、農村城市化及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投入和中國人口的不斷增長,都將造成農村剩餘勞動力快速增長。
1.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村產業與專向承包方案一改計劃經濟時期的分配模式,其工作時間、運作方式將得到量與質的的突破。計劃經濟的人海戰術轉變為市場經濟運作,這一新革命將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剩餘。黨的農村承包政策使農村在種植專業化,養殖專業化、規模化,產業生產機械化、現代化,產業結構調整以及不斷增長的綠色產業指數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人力資源的數量結構變化為量的變化,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出新的調整。
2.在農村城市化區域範圍不斷增長和農用土地的大量縮減的情況下,農村的勞動力剩餘,從而形成了城市化的發展與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上升這一正比關係,這也是導致人力資源過剩的原因。
3.隨著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加快以及與世界接軌,國家的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將逐年攀升,這將導致農村耕地不斷減少,從而導致農村剩餘勞動力迅速增長。
4.人口不斷增長,直接加快了農村勞動力大量增加。新生的勞動力資源包括:往年的中學、高中、中專、大學以及部分小學和未接受初級國民教育基礎的人力等。農村人口的迅猛增加也是農村勞動力增長較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1)邊遠地區的人口增長關鍵點,主要是由於人口居住的分散以及政府對山區人口增長的控制難度較大,所以這也是政府控制人口增長的最薄弱點之一。
(2)貧困地區的人口增長數量較快,廣大農民文化偏低,絕大部分未接受高等教育,在生兒育女問題上有較大的愚昧性,普通家庭生育子女大多在3至6個不等。在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力資源與經濟分配數量的增長點差額較大,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了農民的生活水準。部分地區的生產力水平低下,而農村家中勞動力的數量決定著家庭的生產水平,地區越貧困人口數量增長越快。
(3)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的發展,形成了城市之間、鄉村與城市之間、邊遠地區與城市之間、鄉村與鄉村之間的人口流動大軍。人口的大量流動帶來的各種不利因素和治理失控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非均衡性因素,最大的問題是流動人口的生育。各醫院的醫務人員接生標準沒有法律規定,私自接生現象較多,收紅包的問題也較嚴重。加之流動人員的80%左右為貧困地區的群體,流動人口的數量增長是政府解決我國人口增長的最大難點。控制流動人口的非法增長,國家須要儘快出台相關的政策。
(4)少數民族的人口增長較快,主要原因是國家對少數民族採取優惠政策。這將導致我國總體人口大量增加。如此看來,農業人口的增長速度加快,也是造成農村勞動力數量快速提高的主要原因。
二、產業化與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分流
由於我國農業專業化的發展步伐較快,從而形成了新時期、新任務下的產糧區專業化的新格局。我國農村的退耕還林、畜牧產業、綠色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人力資源的補給。就目前來看,我國人力資源較為充足,主要表現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將成為各行各業的發展主力軍。同時,也要依靠農村自身發展來吸納自身的剩餘勞動力。
1.農村在自身產業結構的調整后,養殖業異軍突起,農村經營機制轉變和家庭特種養殖業的發展,使畜牧業和特種養殖成為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減少人口流動的主要方法,使農村留守人員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2.建設強大的地區產業經濟支柱,吸收外來資本以壯大農村第三產業,成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門路。以下應作為農村的產業發展主導方向:
(1)加強服裝行業的發展力度。
(2)加大飲食行業產品供給,給予其更加優惠的產業政策。
(3)建設強大的鄉村建設施工組織機構,形成龐大的鄉村建設集團公司,以提供更多的勞動就業崗位。
3.充分利用農村的地理優勢,大力提倡發展農村庭院經濟,由小到大,以點帶面,使家庭經濟走向專業化、區域化,幫助農民實現自主經營,自我發展。地區政府提供優惠的惠民政策,逐步發展到公司加農戶的專業化生產結構。在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的同時,讓農民更快發家致富。從整體來看,家庭庭院經濟有多種形式:
(1)家庭特種養殖專業戶。
(2)家庭手工業。
(3)家庭小型加工製造業。
(4)家庭花卉種植業。
(5)修理行業及服務業。
4.根據國家的政策,實施農村退耕還林以及綠色產業結構調整,建設龐大的新的產業基地。
(1)發展現代的觀光農業園區,形成獨特的林業觀光產業,培植非地區性的綠色產業和花卉產業。同時,擴大兒童遊樂園區,使之成為人們休閑觀光的好場所,其主要目的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2)由於大都市的發展,城區的擴大,人們越來越嚮往綠色的田野、蔚藍色的優雅休閑空間,這離不開產業之間的大力合作。開發綠色新產品,成立農村綠色產業基地,建立產業機構,擴大就業範圍,使其自給自足,長期穩定發展。
(3)創建農村地區新的森林生態環境,促進經濟林快速發展,多品種、大面積開發果品類,使之成為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發展的新興產業結構,同時適應黨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新政策。只有大面積大範圍發展,才能體現經濟長足的發展需要,也可大量吸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剩餘勞動力。
三、推進城市化進程,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安置
在我國的農村經濟建設中,農村城市化是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途徑。在依靠城市化發展中,其剩餘勞動力的就業著眼點主要放在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上。
1.在推進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基礎建設項目的投資是促進各行各業發展的有力措施。如:建材、建築、裝修、服務、有色金屬等行業的發展,可以吸納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上述提到的各種行業按其投資的彈性來說經濟效益是很大的,在一定的時期投入一定的資金,它的就業崗位容納量會攀升很快。同時,在推進城市化發展的過城中,也可促進鄉村第三產業發展壯大,使農村剩餘勞動力得到有效的就業安置。
2.農村城市化發展的推進,可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由於第三產業行政部門的低門檻效應和支持,使增加的商業、飲食業、修理業、金融業、保險業、科技服務業、法律事務、文教衛生行業等,都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力資源。
3.這裡也包括個體經濟、私有經濟參與,共同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安置數量。私有經濟的資金投入會帶來大量的就業崗位。對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貢獻大的私營企業,地方政府應給以優惠的產業政策。
4.城市化建設,首先提到的是建築行業,它所雇傭的勞動力數量是可觀的。由於二次搬運工作的勞動力使用數量很大,也不需要較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同時,它可安置數量龐大的、無任何技能的農村勞動力上崗。
5.道路工程的再建項目,也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的主要行業。在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中,文化水平不高、年齡偏大的人員不在少數,道路工程建設的一般工種很適應這一人群的工作狀態。
6.倡導農村剩餘勞動力自主創業,自謀出路。可使其在第三產業發展,比如:飲食業、服務業、修理業等,使地方政府儘快走出就業壓力困境。
7.城市社區的物業管理,急需大量的環衛工人和保安人員,從事物業維護管理工種的人員需求量也在不斷攀升。總之,各行各業的就業崗位,都是安置社會勞動力就業的有效途徑。
8.社區的文化產業不斷完善,各種體育訓練場所、綜合性健身房、高爾夫球場等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文化產業、旅遊業、體育比賽等公益活動可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增加勞動力就業崗位的數量。

結論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主要以黨的政策為指導,加快農村城市化的發展以及全方位的產業結構調整,以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分流,使人力資源得到均衡的分配。農村社區化、城市化的前提是:保障原始村落建設用地,禁止佔用農業用地,加大基礎產業的發展力度。
1.全面推進鄉鎮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進程,鼓勵各種形式的經濟實體參與投資第三產業。
2.依靠城市建設,發展勞力密集型的行業,也是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途徑。
3.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綠色產業以及養殖業,依靠黨的富民政策,自立自強地發展地方經濟,形成公司加農戶的專業化生產結構,也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的發展方向。
4.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自主創業,使地區私有經濟、集體經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