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麥芽的結果 展開

麥芽

麥芽

麥芽是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芽乾燥的炮製加工品。麥芽藥性平和,味甘。歸脾、胃、肝經。麥芽的化學成分包括澱粉酶、大麥芽鹼、磷脂、蛋白分解酶、麥黃酮、維生素B、葡萄糖、麥芽糖、維生素C等。其中,澱粉酶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

簡介


● 正名:麥芽
● 英文名:Maiya
● 拉丁名:Hordei Fructus Germinatus
● 別稱:大麥櫱、大麥芽、麥櫱、大麥毛

功效與作用


● 麥芽具有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回乳消脹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麥芽具有降血糖、調節激素分泌、改善腎臟及生殖器官功能等作用。
● 麥芽可以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脾虛食少、脘腹脹痛、乳房脹痛、乳汁鬱積、肝胃氣痛、肝鬱脅痛等,也可用於輔助婦女斷乳。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麥芽過敏者,禁止使用。
● 體內無積滯者,請謹慎使用麥芽。
● 如果您正在使用四環素、土霉素、氯黴素、紅黴素、藥用炭等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需謹慎使用麥芽;如果需要使用,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禁止服用麥芽。
● 兒童及年老體虛者使用麥芽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麥芽


● 麥芽可以煎汁內服,也可入丸、散劑服用,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9~15克;用於回乳時,要用炒麥芽,每日常規用量為30~120克。
● 麥芽可以泡酒使用。
● ● 養精種玉酒:炒麥芽和白芍、核桃仁、熟地黃等中藥配伍泡酒,有調補肝腎、養血滋陰的功效,可用於婦人身體瘦弱、血虛不孕等。
● ● 補血調元酒:和雞血藤、骨碎補、制首烏等中藥配伍泡酒,具有健脾補腎、調補氣血的作用,可用於心悸、頭暈、神疲、飲食減少、健忘、氣短喘促、肢體麻木、面色不華、骨質增生症。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避免和四環素、土霉素、氯黴素、紅黴素、藥用炭等藥物同時使用。
● 生冷、油膩、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影響麥芽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麥芽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目前,未見文獻報道麥芽有毒性作用,也未見報道按規定劑量服用麥芽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 如果需要長期服用麥芽,請諮詢專業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我該如何選購麥芽


● 麥芽全國各地都有分佈。
● 麥芽具有如下特徵:
● ● 生麥芽:為淡黃色的梭形,背面被外稃包圍,有5條脈絡,腹面被內稃包圍。除去內外稃后,可見腹面有1條縱溝;基部胚根處有長披針狀條形的幼芽以及纖細而彎曲鬚根,鬚根數量比較多。質地堅硬,斷麵粉性,為白色。氣味清淡,品嘗時有微微的甜味。
● ● 炒麥芽:外形和生麥芽相似,表面為棕黃色,偶爾可以看到焦斑,聞起來有香味,品嘗時有微微的苦味。
● ● 焦麥芽:外形和生麥芽相似,表面為焦褐色,有焦斑,聞起來有焦香味,品嘗時有微微的苦味。
● ● 麩炒麥芽:外形和生麥芽相似,表面為棕黃色,偶爾有焦斑,聞起來有香味,品嘗時有微微的苦味。
● 存放於通風、乾燥的地方,注意防蟲蛀。

含麥芽的中成藥有哪些


● 健胃消食片:有健胃消食的功效,能治療不思飲食、脘腹脹滿、噯腐酸臭,也可以治療消化不良。
● 大山楂丸:具有開胃消食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食積內停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脹悶等。
● 健脾糖漿:可以健脾開胃,能治療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脘腹脹滿。
● 胃復寧膠囊:有消食化積、止痛、制酸的作用,能治療食欲不振、胸腹脹滿,也可以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 小兒化滯散: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不和、嘔吐腹痛、傷食傷乳、腹脹便秘。

生麥芽和炒麥芽、焦麥芽功效一樣嗎


● 生麥芽、炒麥芽和焦麥芽都是麥芽的加工品,三者功效相似,但側重點不同。
● ● 生麥芽善於健脾和胃、疏肝行氣,多用於脾虛食少、乳汁鬱積、乳癖等。
● ● 炒麥芽善於行氣消食、回乳消脹,多用於食積不消、婦女斷乳。
● ● 焦麥芽善於消食化滯、止瀉,多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泄瀉。

用藥誤區


● 誤區:麥芽可以與四環素類抗生素同時服用
● ● 麥芽含有消化酶、酵母菌等成分,而四環素類抗生素能抑制微生物及酶的作用,並破壞酶活性,影響麥芽功效。所以,麥芽和四環素類抗生素不宜同時服用。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6]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