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文法學院
江蘇大學文法學院
江蘇大學文法學院是江蘇省重點大學——江蘇大學的直屬院系。
學院由原江蘇大學法學院和原江蘇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文系合併而成(2011年5月)。學院設有法學、漢語國際教育、漢語言文學(師範)、漢語言文學四個專業(方向)。
江蘇大學文法學院由原江蘇大學法學院和原江蘇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文系合併而成(2011年5月)。
學院堅持科研團隊建設,注重學術研究與完善激勵機制。學院科研業績穩步提升,成績顯著。已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項,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22項;出版著作、教材18部;CSSCI源期刊論文發表數連年攀升,全國法學院核心科研統計分析報告(2009-2011)顯示:江蘇大學文法學院法學CLSCI論文數和他發數位列全國第61位。該學院已凝鍊與梳理出理論法學、法律史學、刑法學、知識產權法學、社會保障法學等五個科研團隊與學術研究方向,其中,理論法學的科研立項及法律史學的研究成果已在國內學術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對外合作與培訓中心
設立宗旨:為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提高辦學效益,改善教職工待遇,保障與促進學院教學、科研等激勵機制有效運行,經黨政聯席會議研究,成立文法學院對外合作與培訓中心。
項目範圍:開展橫向合作項目;承辦相關專業會議;為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等開展專題培訓。
2013年2月26日美國西敏大學新科學習學院院長Aric Krause教授率代表團來江蘇大學文法學院訪問,就國際化合作辦學進行了會談。
雙方就國際化辦學等事宜進行了友好討論。文法學院院長劉同君教授向來賓介紹了學校及國家的相關辦學政策,詳細介紹了學院國際經濟法、國際漢語教育和涉外文秘等專業的發展情況,並指出了適合雙方國際化合作辦學的可行模式。外國語學院副院長王保田教授介紹了外國語學院的基本情況,重點就應用語言學專業國際化合作辦學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Aric Krause教授主要介紹了西敏大學以及西敏大學在中國已經開展的國際化合作辦學項目的基本情況。
美國西敏大學建校於1875年,座落於美國西部猶他州鹽湖城(猶他州首府)。西敏大學是美國西部地區最佳學院之一,連續11年榮獲美國西部排名第一,被“美國新聞和世界導報”評為美國西部一流學院。西敏大學設有商學院、教育學院、健康學院和文理學院,共70多個專業15個學術領域被評為西部第一,該校商學院在全美很有影響力,以優美的校園環境和雄厚的教學科研力量著稱,並因培養了眾多美國市長而被譽為“美國西敏市長學院”。
辦學規模院系設置
1、理論法學系
2、刑法學習
3、民商法學系
4、訴訟法學系
5、經濟法與國際法學系
6、漢語言文學系
7、對外漢語系
學科建設
法學:本專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系統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仲裁機構和涉外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在四年的本科學習中應該獲得以下的知識、素質和技能:
1.掌握法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術;
2.了解法學的理論前沿和法治建設的趨勢,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
3.具備運用法學知識去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4.熟悉涉外經濟方面的法律、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具有比較突出的涉外法律實務工作能力;
5.熟練掌握一門外語,使外語成為獲取新知識和對外交流的工具。
漢語國際教育:本專業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深厚的中國語言文化知識、紮實的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實踐技能以及嫻熟的多媒體教育技術,能夠勝任漢語國際教育的高級複合型人才。本專業學生在四年的本科學習中應該獲得以下的知識、素質和技能:
1.具有愛國、敬業、求實、創新的人文素養以及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
2.具有廣博的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掌握一定的中華傳統才藝,了解基本的跨文化知識,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思維、交際能力。了解國家的外事政策、法規,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動能力;
3.熟練掌握漢語文化基礎知識和理論,掌握對外漢語教學法和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具有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經驗和技能;
4.具有較強的英漢雙語交流能力,能夠熟練運用英語輔助漢語教學。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多媒體課件製作技能,並能夠熟練地運用到漢語文化教學、管理工作中。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80餘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博士44人。“質量立院、科研興院、人才強院、學科領院”是學院“十二五”事業發展規劃的基本理念。
教學建設
學院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努力倡導“教師是職業、教學是事業、教改是創業”的教學工作理念,教學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學院不斷健全教學管理制度,著力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圓滿完成新一輪本科生培養方案修訂。《中國古代文學》曾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民法學》課程曾被評為省級二類優秀課程;法學專業被遴選為校品牌特色專業,並被列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2010);《民法學》和《現代漢語》兩門課程順利通過校842課程結題驗收,其中《現代漢語》課程被評為優秀,同時,《法理學》獲得新一輪842課程立項(2012)。學院重視實踐教學,實驗室建設逐步推進,“法學專業實踐教學中心”已投入使用,“漢語國際教學綜合實驗室”正在建設之中,學院具備良好的教學實驗環境。
學院領導
黨委書記:曹澤民
院長:劉同君
副院長:張先昌
副院長:吳曉峰
副院長、黨委副書記:夏民
文化傳統校訓
校訓:博學 求是 明德
博學—廣博精深;求是—實事求是;明德—明懂道德,這是做人之本,更是為師之本。
博學——這是對知識追求的強烈願望,也是對每個人自身發展和完善的客觀要求。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大教育家孔子就對學習給予了高度重視。他認為,君子應“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因此,每個師生員工都要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廣泛涉獵,使自己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和淵博的學識。
求是——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重要階段。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知識,求得創新。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指出,“‘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物的內部聯繫,作為我們行動的嚮導。”要使學習取得實效,就必須緊密聯繫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緊密聯繫高校改革和發展的實際,緊密聯繫個人工作的實際,進行思考,弄清楚影響事物發展的多方面之間的相互聯繫及其客觀規律。這樣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增強正確觀察、分析、處理問題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明德——這是學習的升華。四書五經中的《大學》開宗明義便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寥寥數語,充分反映了學習的本質和深刻的內涵。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正心、修身,為了齊家、治國,為了美好未來。要通過學習,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道德修養,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建立融洽和諧的關係,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斷完善自己。
博學是機遇之源,求是是為事之道,明德是做人之本。相信在校訓的指引下,江蘇大學一定會充滿著蓬勃生機,向著更新的方向發展。
校徽
江蘇大學校徽
2 、標識的主體部分為中間變體的“ U ”。圖形構成元素是江蘇大學英文名稱“ JIANGSU UNIVERSITY ”的首字母 J 和 U 的完美結合。三條飄帶靈動飄逸,打破了左右對稱的結構,使圖案敦實而不乏生動。
3 、主體圖案左側的三條飄帶形似泛起的浪花,寓意豐富。它既點明江蘇大學源於三江師範學堂的悠久歷史;又說明原江蘇理工大學、鎮江醫學院、鎮江師範專科學校三校合併的現實由來。三條飄帶還似一條擰成的繩索,盤旋上升,意寓三校合併互融,學校事業蒸蒸日上。
4 、主體圖案右側的“ J ”位於三個飄帶之上,似一艘在長江上遠航的帆船,二者相合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具有“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氣勢,意寓江蘇大學這艘航船正劈波斬浪,沿著科學發展的正確航道,揚帆駛向美好的未來。
5 、校標的顏色以綠色為主色調,三個飄帶呈漸變色,依次為草綠、淡綠、淡黃,各不相同,整體又統一於綠色。寓意江蘇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學科專業眾多,而又重點突出,特色鮮明;校園文化百花齊放,校園精神兼容並包,而又和諧共生,和而不同。綠色象徵朝氣與活力,也體現了江蘇大學生機勃勃的發展勢頭,寓意江蘇大學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校園環境
江蘇大學綜合實力一直位居全國高校百強之列。江蘇大學文法學院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鎮江市江蘇大學,四面湖光水色,風景秀麗,有"東郊花園"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