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夷墓

劉希夷墓

劉希夷墓位於汝州風穴寺山門東側,又稱夷園,背依龍山,面朝黃虎山。墓始築於唐,原為土冢,唐時墓前植有柏樹。千年後,樹高近三丈,一株四人方可合抱,樹莖分三枝,故稱“三柱香”。另一株需五人合抱,樹蔭面積百多平方,狀如巨傘,故稱“一蓬傘”。解放前遭毀。清朝初年,劉希夷墓年久失修,只剩下一個土丘,清雍正七年(1729年),汝州文人用青石將劉墓護砌,周圍廣植松柏,並立碑刻“唐詩人劉希夷墓”。使劉希夷墓成為汝州一景。

目錄

簡介


劉希夷墓位於汝州風穴寺山門東側,又稱夷園,背依龍山,面朝黃虎山。墓始築於唐,原為土冢,唐時墓前植有柏樹。千年後,樹高近三丈,一株四人方可合抱,樹莖分三枝,故稱“三柱香”。另一株需五人合抱,樹蔭面積百多平方,狀如巨傘,故稱“一蓬傘”。解放前遭毀。
劉希夷墓
劉希夷墓
清朝初年,劉希夷墓年久失修,只剩下一個土丘,清雍正七年(1729年),汝州文人用青石將劉墓護砌,周圍廣植松柏,並立碑刻“唐詩人劉希夷墓”。使劉希夷墓成為汝州一景。
光緒二十四年(1898),州署在墓周用青磚砌成長寬各5米,高2米的透花圍牆,臨路辟圓券門,門口立雍正十年所刻碑石。
文革時墓被平,1984年,在張紹文等24位知名人士倡議下,原臨汝縣人大常委會於同年6月14日第22次會議通過,縣財政撥專款5萬元,於1985年建紀念堂廂房各5間,大門一個,門額請張紹文先生書丹“夷園”之名,並刻墓碑一塊立於墓前。但因管理不善,5間紀念堂不久被山火焚毀。
1994年,風穴寺文管所砌園林式圍牆近400米,1998年重建紀念堂5間,又將一對清代石獅移立門前。 1999年秋,用青石重砌圓形墓冢,高一米,直徑為2.9米,象徵劉希夷享年29周歲。
劉希夷墓周圍,建有一個古樸典雅的青磚小院落,看上去像是古建,同行的汝州市宣傳部新聞科長張萬強倒很實在,告訴我這“古建”不過20年歷史。上世紀80年代時,劉希夷墓只剩下一塊清代光緒年間開封人馮承志父子撰文的石碑,旁邊還有半塊殘碑。當時“文化大革命”剛過,國家百廢重興,汝州一些文化人就打算修復墓園。在他們的極力遊說下,1985年,當地政府出資修建了現在的墓園。
劉希夷簡介
劉希夷(651——678)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人。三歲喪父,隨母在外祖父家長大。他姿容俊美,聰慧天成,與舅舅宋之問一起讀書,高宗上元二年(675)希夷25歲時,與宋之問、沈佺期同登進士。劉希夷不曾為官,善彈琵琶能歌詠,喜飲酒,落魄不拘長格,好游山寺與僧侶交友,勤奮攻讀。認祖歸宗回到汝州之後,游三峽,詠巫山,履江南,開闊了他的胸襟與視野,釀就了他的詩風和人格。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麗婉轉,頗多傷感情調,遂不為時重,原有詩集已佚,只為士大夫所劇賞。玄宗開元(713——741)年間,孫昱撰《正聲集》,收其詩較多,聲價漸高,《全唐詩》今存其詩3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