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體

古文字

甲骨文體是刻在龜甲及獸骨上的古文字。最初它的名稱並不統一,有的叫它龜版文、龜骨文、契文、甲骨刻辭、龜甲獸骨文字,有的叫它貞卜文字,甲骨卜辭、殷墟卜辭、殷墟書契、殷文字等等。後來才比較統一地稱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殷朝王室卜辭,同時也有非卜辭以及方國諸侯卜辭。甲骨文是用銅刀或玉刀在龜甲獸骨上刻出來的文字,帶有明顯的契刻特點。由於龜甲獸骨的面積都不大,也不平整,因此所刻文字的線條多為細勁、瘦硬、堅挺、方折。

基本介紹


甲骨文主要是殷朝王室卜辭,同時也有非卜辭以及方國諸侯卜辭。甲骨文是用銅刀或玉刀在龜甲獸骨上刻出來的文字,帶有明顯的契刻特點。由於龜甲獸骨的面積都不大,也不平整,因此所刻文字的線條多為細勁、瘦硬、堅挺、方折。(個別先書後刻(復刀)者除外)瘦勁、方折、挺拔構成了甲骨文最基本的藝術特色。
平心而論甲骨文並不難寫,(難得是辯識)它雖然也有與我們今天書寫相同的下筆、行筆、收筆三個基本筆法,但無藏鋒、逆峰、回峰等與自然筆順行向相背的用筆法。甲骨文的筆畫也比較簡單,可概括為橫、豎、點、斜、曲。這五個基本筆畫要素可組成甲骨文的任何文字。甲骨文雖不難寫,但它畢竟是離我們最遠的古文字,要寫出它蒼朗古樸,自然爛漫也是不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