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則賢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

曹則賢,男,1966年3月出生,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1997年獲德國凱澤斯勞滕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曾在國際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100餘篇。著有《物理學咬文嚼字》(四卷)《至美無相》《Thin Film Growth》《一念非凡》《量子力學-少年版》《驚艷一擊》等書。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82年—1987年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學士
1992年—xx德國凱澤斯勞滕大學物理學碩士
xx—1997年博士

工作經歷

曹則賢照片
曹則賢照片
1997-1998,在德國IFOS研究所進行博士后工作。
1998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
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曹則賢活動
曹則賢活動
薄膜的生長與機理;新材料探索;表面的電子能譜掃描探針譜分析;固體表面的原子過程與修飾;納米結構發光與器件;脈衝電子束薄膜沉積技術,微結構與量子力學。
目前從事複合納米硅體系的發光;寬禁帶化合物半導體設計;SiC外延薄膜生長;貴金屬氮化物熱穩定性設計與合成;應力驅動微結構的自組織;微重力現象等。
主要成果
首次給出離子轟擊誘導深度輪廓的演化方程,發展了一套俄歇譜濺射深度輪廓技術。
系統研究了(等)離子束輔助生長參數對輕元素化合物薄膜生長過程和性質的影響,在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如SiCN,AlCN,BCN的設計方面獲得一批成果。
率先實現了納米硅複合薄膜體系的可見光全譜發光,目前已把納米硅顆粒的尺寸和密度都推至物理極限,最小波長為428nm,外量子效率超過3%,衰減時間小於納秒。
自行設計研製了多功能UHV鍍膜系統,電子迴旋共振波等離子體薄膜生長系統和脈衝電子束薄膜沉積系統。利用曲面上應力驅動自組織首次在微觀世界里實現Fibonacci Spiral Patterns,並實現了手性的控制。在貴金屬氮化物薄膜中首次發現微米級五次對稱的浮雕式形貌,並獲得了在200K溫區內為零的電阻溫度係數。
學術論著
在PRL,APL,PNAS,Science等國際重要雜誌上撰寫研究論文60餘篇。另撰寫中文物理學教育/隨感50多篇,英文專著章節2個。現在在《物理》雜誌開設“物理學咬文嚼字”專欄。開設過系列講座“經典力學-從思想起源到現代進展”和“一個初學者關於量子力學的思考”。

社會活動


曹則賢節目
曹則賢節目
《物理》雜誌專欄撰稿人,科技部“973”納米材料項目首席科學家,英國物理學會亞太網科學顧問,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等校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