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俞

胃俞

胃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脊柱區,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肋下動、靜脈后支;布有第12胸神經和第1腰神經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12胸神經和第1腰神經后支外側支。主治胃疾,多食善飢,身體消瘦。操作方法為斜刺0.5~0.8寸。

簡介


● Wèishū BL21
● 來源:《針灸甲乙經》
●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 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消食,利濕
● 屬性:胃背俞穴

穴名釋義


● 胃,臟腑名稱;俞,輸注。本穴近胃腑,為胃氣轉輸之處,主治胃之疾患,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脊柱區,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簡便取穴

● 肚臍水平線與脊柱相交處,向上數2個椎體,再旁開肩胛骨內緣(近脊柱側點)至后正中線一半的距離,即為此穴。
本穴的精準取穴採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肩胛骨內緣(近脊柱側點)至后正中線為3橫寸,胃俞到后正中線的距離為1.5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豎脊肌。
● 淺層有第12胸神經和第1腰神經后支的皮支及伴行的動、靜脈。
● 深層有第12胸神經和第1腰神經后支的肌支,及相應動、靜脈的分支。

主治


● 消化系統疾病,例如胃脘痛,反胃,嘔吐,腹脹,腸鳴,痢疾,泄瀉,胸脅痛;急、慢性胃炎,胃痙攣,胃潰瘍,肝炎,胰腺炎。
● 糖尿病。
● 小兒疳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0.5~0.8寸;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1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15分鐘;艾炷灸5~7壯。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卷九》:胃中寒脹,食多身體羸瘦,腹中滿而鳴,腹䐜,風厥,胸脅支滿,嘔吐,脊急痛,筋攣,食不下。
● 《太平聖惠方·卷一〇〇》:小兒羸瘦,食慾少不生肌膚。
● 《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卷八十五》:胃俞主治黃疸病,食畢頭目即暈眩,瘧疾善飢不能食,艾火多加自可痊。

常用配伍


● 配脊中,治急性胃脘痛。
● 配腎俞,治嘔吐,胃中寒脹,多食身羸瘦。
● 配中脘、脾俞、內關、足三里,治胃脘痛、不思食。
● 配脾俞、大腸俞,治腸鳴腹瀉。
● 配內關、梁丘,治胃痙攣、胰腺炎。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