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
古代中國民間供奉的醫藥之神
我國民間對藥王的信仰甚為普遍。藥王被道教奉為主要神明,藥王有多位,其中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扁鵲,漢代的華佗,唐代的孫思邈、韋慈藏、韋善俊、韋古道等。
我國古代名醫,《史記》稱其姓秦,名越人,春秋渤海郡人。精通醫道,曾遇異人長桑君授以秘方奇術,能用肉眼視人五臟癥結,遂以醫名。扁鵲到處行醫,在齊國號盧生,在趙國名扁鵲。他行醫的特點是能隨俗應變。據《新搜神記·神考》曰:“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列子·湯問》中記載了其為魯公扈、趙齊嬰等人治病時“剖胸探心,易而置之”的情景。另外《史記·扁鵲傳》中還記載了扁鵲神診妙醫的故事,如治癒了昏迷7天的晉國大夫趙簡子,救活了被人當死的國太子,指出將置齊桓公於死地的不治之症。扁鵲遂聞名天下,被譽為神醫。傳說黃帝的太醫亦名扁鵲,故以其名稱之,秦太醫嫉妒其高明的醫術,暗中派人將其刺殺了。因扁鵲醫術神奇,醫德高尚,后被人們封為藥王,立廟祀之。
祭祀扁鵲的藥王廟,以其墓所在地河間任邱縣藥王廟和其故里鄞州藥王廟最為著名。據明人《稗史彙編》說,扁鵲墓在河北任邱縣,該地有藥王祠,祀扁鵲,祠前有地數畝。前來祈求藥王看病的人,先在神前祈告,然後以玟(占卜用具)占卜。若占卜的結果為神靈答應治病的要求,那麼就會指出取葯的地點。據說,按此法掘土取葯,服之輒愈。
《宋史·許希傳》載,北宋景元年(1034),仁宗皇帝病卧不起。醫生許希以針炙療法使之病癒。仁宗皇帝遂封其為翰林醫官,賜緋衣、銀魚及幣器,許希拜謝完畢,又向西拜。仁宗惑問其故,許希日:“扁鵲,臣師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師之賜,安敢忘師呼?”乃請以所得之財修扁鵲廟。仁宗遂敕封建扁鵲廟於京城西隅,詔封為靈應侯。明朝封扁鵲為神應王,學醫者競相求拜。
相傳藥王扁鵲的生日為每年的四月廿八日,據清初高士奇《扈從西巡日錄》云:每年四月廿八民間有藥王會。時黃淮以北,秦晉以東,商旅雲集,來此貿易,江湖藝人,集此獻藝。但見幕帳遍野,聲樂震天,如此者二十來日方止,可見規模之盛。其俗一直沿至今日。
藥王中最有名的是唐代名醫孫思邈。《舊唐書》稱其為京兆(今陝西省耀縣)人。7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弱冠即善談老莊及百家之說,性好道家之學,兼通佛典。北周宣帝時(579),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後期隱居終南山,行醫修道,隋唐統治者屢次派人到山中請他至京城為官,均辭謝不前,志在山林,一心向道,終其一生。北宋崇寧二年(1103),朝廷贈封為“妙應真人”。
孫思邈擅長陰陽術,在道教養生和醫學方面多有建樹,其自注《老》、《庄》,撰《千金方》三十卷行於世,主張治病時必須天人合一,認為“天有四時五行,寒暑選代”,人亦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寢”為之應,天轉運,“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為霜雪,張而為虹霓”,謂此為“天地之常數也”,人“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聲音”,稱此為“人之常數也”。二者相結合,“陽用其神,陰用其精,天人之所用也”。孫思邈指出“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隔而為癰疽,棄而為喘,乏竭而為樵枯”,必須“診發乎面,變動乎形”,以此論天地,亦如此。所以他提出“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孛慧飛流”為天地之危診;“山崩土陷”為天地之癰疽,“奔風暴雨”為天地之氣喘,“川瀆竭涸”為天地之焦枯。孫思邈提倡“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聖德,輔之以人事”,最終使“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日消之災”。後人以此理論治病,救活了許多人,因此尊稱孫思邈為“藥王”,又稱之為“真人”。
孫思邈一生隱修的地方甚多。據說曾在五台山隱居過,為了紀念他,後人遂將五台山稱為藥王山。唐初“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曾經評道:“邈道合古今,學殫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耳。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則洛下閎,安期生之儔也。”及明末清初時有《藥王救苦忠孝寶卷》講孫思邈救白蛇,后得道成為藥王的故事,該故事曾廣泛流傳於民間。舊時葯坊多奉其為神,且於四月廿八日舉行藥王會,以示敬奉。
三韋為唐代的韋慈藏、韋善俊、韋古道,他們因為醫道高超被人們尊為藥王,同時被道教所倡而流傳於民間。韋慈藏為唐一代名醫,《舊唐書》曰其為京兆(陝西西安)人,後來稱為韋真人。《月令廣義·五月令》稱五月十五日為藥王韋真人生日。韋善俊為唐武則天時人,《列仙全傳》卷五稱其13歲奉長齋,后遇一道士授以金丹秘要。常攜一條黑犬,呼之為烏龍。一日黑犬化為烏龍,韋善俊乘之仙去。韋古道,又稱韋老師,西域天竺人。開元(713-743)中入京師,系葫蘆數十枚於腰間。廣施藥餌,治病多見奇效。唐玄宗召入宮中,賜號藥王,朝野稱其為藥王菩薩。
我國各地遍布藥王廟,其中最大且供奉較全者為河北安國藥王廟。廟中供奉東漢開國功臣邳彤,邳彤神像兩側奉祀華佗、張介賓、扁鵲、張仲景、孫思邈、三韋等十大名醫,歲時祭祀,香火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