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召的結果 展開
- 漢語漢字
- 中國古代名相召公奭的代稱
召
漢語漢字
漢字釋義:召是一個漢語漢字,漢字拼音為【zhao】和【shào】。出自:召,呼也。從口,刀聲。以言曰召,以手曰招。——《說文》讀音為zhao時指呼喚,用言語叫人來;讀音為shào時指古邑名;姓氏或者寺廟。zhào 【動】 (形聲。從口,刀聲。本義:呼喚) 召喚。用言語叫人來;
漢字用法:【組詞】:節召、簡召、聘召;【成語】:召父杜母、朝奏夕召、朝奏暮召。
“召”通常被認為是形聲字,本義為召集、號召。從甲骨文(圖1)字形看,上部是“刀”,是一種切割工具,在這裡作聲旁表音;下部是“口”字,在這裡作形旁,因為召集、號召都要用口發出呼喚。從古至今,“召”字的變化都不太大,只有筆勢上的變化。
甲骨文中有一字作圖A,金文作圖B(隸定作“𥃝”),文獻中召公奭之“召”即作此形。學界一般都把“𥃝”與“召”看作一字異體,其實這兩個字意義上沒有關聯,字形上也沒有衍生關係,本來就是不同的兩個字。西周金文中二字偶爾混用,當是音同通假。甲骨文中,“𥃝”多作地名;“召”多作方國名(“召方”)。召公之召讀為shào,本是召公奭的采邑,文獻中或作“邵”,地名字加邑旁,后以地為氏。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刀”略寬、大,“口”略窄、小。“刀”,居上半格;㇆(橫折鉤)從左上格起筆,鉤底過橫中線;撇從豎中線起筆,撇尖伸向左下格。“口”居下半格,上寬下窄,左側不超過㇆(橫折鉤)起筆,右側與“刀”的折點上下對齊。
召 zhào ㄓㄠˋ
● ● 召喚:~集。~見。
2 .召致,引來:~禍。~人怨。
召 shào ㄕㄠˋ
● ● 古通「邵」,古邑名,在今中國陝西省岐山縣西南。(三)姓氏。
召 zhào
〈動〉
● ● (形聲。從口,刀聲。本義:呼喚)
● ● 召喚。用言語叫人來 [call;summon]
召,呼也。從口,刀聲。以言曰召,以手曰招。——《說文》
召,呼也。——《廣雅•釋詁二》
召有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召趙御吏。
亦召供奉。——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 ● 又如:召呼(呼喚;通知;交代);召致(使之至;喚來)
● ● 招致 [incur]
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荀子•勸學》
召武受辭。——《漢書•李廣蘇建傳》
收召後學。——唐·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召鬧取怒。
● ● 又如:召引(招引;引導);召幸(被招致或寵愛的人);召取(導致;引來)
● ● 邀請 [invite]
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鄰人。——《淮南子•脩務》。注:「召,猶請也。」
令召客者酒酣。——《呂氏春秋•分職》
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呂氏春秋》
● ● 徵召來授予官職或另有調用 [recruit]
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 右北平太守。——《史記•李將軍列傳》
召三老。——《史記•陳涉世家》
累召不應。——《後漢書•張衡傳》
卒不召。——《明史》
召為南京右僉都御史。
● ● 感化和召喚 [move and inspire]
物色相召,人誰獲安!——《文心雕龍》
● ● 召集 [call together]
召令徒屬。——《史記•陳涉世家》
悉召群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召諸貴人。——《漢書•李廣蘇建傳》
召會武官。
● ● 另見 shào
【卷二上】【口部】直少切(zhào)
?也。從口刀聲。
說文解字注
?也。《言部》曰:“?,召也。”
從口,刀聲。直少切,二部。
廣韻
直照切,去笑定 ‖ 刀聲宵2部(zhào)
召,呼也。直照切。一。
寔照切,去笑常 ‖ 刀聲宵2部(shào)
邵,邑名。又姓,出魏郡,周文王子邵公奭之後。寔照切。七。
召,上同。
【丑集上】【口部】召·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2
(zhào)《唐韻》直少切。《集韻》《韻會》《正韻》直笑切。並潮去聲。《說文》:?也。王逸曰:以手曰招,以言曰召。《書·甘誓》:大戰於甘,乃召六卿。《詩·齊風》:自公召之。《禮·曲禮》:父召,無諾唯而起。
(shào)又《廣韻》《正韻》實照切。《集韻》《韻會》時照切。並同邵。《廣韻》:邑名。《詩·序》:甘棠,美召伯也。箋:召伯,姬姓,名奭,食邑於召。
又姓。《廣韻》:召公之後。《前漢·循吏傳》:召信臣,九江壽春人。《氏族博考》:春秋召與邵一氏,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邵。
方言集匯
● ● 客家話:[海陸豐腔] seu5 cheu5 [寶安腔] zau1 [沙頭角腔] zau1 [東莞腔] zau1 [梅縣腔] zhau5 [台灣四縣腔] seu5 ceu5 [客英字典] chau5 shau5 [客語拼音字彙] cau4 ceu4 jio4 sau4 seu4 [陸豐腔] shau5
● ● 粵語:siu6 ziu6
● ● 潮州話:diou6/diao6 <姓>siou6/siao6
上古音系
字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
召 | 刀 | 宵 | 召 | dews | |
召 | 刀 | 宵 | 邵 | djews | 同邵 |
廣韻
字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廣韻目次 | 高本漢 | 王力 | 李榮 | 邵榮芬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蒲立本 | 推導現代漢語 | 古韻羅馬字 | 有女羅馬字 | 註解 |
---|---|---|---|---|---|---|---|---|---|---|---|---|---|---|---|---|---|---|---|---|---|---|
召 | 召 | 直照 | 澄 | 宵B | 笑B | 去聲 | 三等 | 開口 | 宵B | 效 | 去三十五笑 | ȡʱi̯ɛu | ȡĭɛu | ȡjɛu | ȡiæu | ɖɣiᴇu | ɖɯiɛu | ɖiaw | zhao4 | drieuh | dyew | 呼也直照切一 |
召 | 邵 | 寔照 | 常 | 宵A | 笑A | 去聲 | 三等 | 開口 | 宵A | 效 | 去三十五笑 | ʑi̯ɛu | ʑĭɛu | ʑiɛu | dʑjæu | dʑiᴇu | dʑiɛu | dʑiaw | shao4 | zjeuh | zjew | 上同 |
蒙古字韻
字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 修正 |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 修正 | 音譯 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
召 | ꡄꡠꡓ | cew | dʐɛw | 去聲 | |||||
召 | ꡚꡠꡓ | zhew | ʐɛw | 去聲 |
中原音韻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四呼 | 寧繼福 | 註解 |
---|---|---|---|---|---|---|---|---|
召 | 趙 | 照 | 蕭豪齊二 | 蕭豪 | 去聲 | 齊齒呼 | tʂiau |
洪武正韻牋
字 | 小韻 | 反切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
召 | 召 | 直笑 | 十二嘯 | 蕭 | 去聲 |
分韻撮要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註解 |
---|---|---|---|---|---|---|
召 | 召 | 照 | 朝 | 第十一朝沼照 | 陽去 | 呼也 |
請召、號召、節召、召貢、攝召、簡召、追召、嘯召、邀召、點召
玉樓赴召、要寵召禍、召父杜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