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村鎮
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轄鎮
塘村鎮位於嘉禾縣南面,與郴州市臨武縣、永州市藍山縣交界,地理位置優越,是嘉禾縣的“南大門”。塘村鎮現轄12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總面積31.7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27849人(2017年),2018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6.16億元。
徠塘村鎮位於嘉禾縣的最南端是該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鎮內有鍛造企業200餘家其中超千萬產值鍛鑄造企業50餘家。該鎮素有“湘南第一圩”和“鍛造之鄉”的美譽。
195徠0年至1956年為第5區,1956年至1958年為五星公社,1958年為塘村公社,1961年分為花溪公社和塘村鎮,1988年花溪鄉併入塘村鎮。
塘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是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溫多變,夏秋多旱,嚴寒期短,暑熱期長。平均氣溫18.3℃,1月平均氣溫6.5℃,7月平均氣溫28.8℃,無霜期年平均296天,年平均降水量1408.8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3月至8月,5月最多。冰凍一次連續最長日數為15天,出現在2008年1月21日至2月4日。
塘村鎮
塘村境內有較豐富的煤炭資源,另外還有黑色金屬錳礦和鐵礦,有色金屬汞,非金屬礦耐火黏土資源。
塘村鎮轄:鎮西、鎮北、鎮南、鎮東、鎮中5個居委會;清水、三村、四村、塘村、尹郭、山下、烏托、東溪、西溪、英花、增加、鄧林、塘水、曲龍、團結、籌背、侯家17個村委會。
塘村鎮全鎮27849人(2017年)。下轄12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127個村民小組,41個自然村,外來流動人口8000餘人,塘村鎮區面積5.5平方公里,街道三縱七橫長達7.8公里。塘村鎮主要以民營企業為主,,“十二五”期間,全鎮經濟水平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
塘村鎮下轄村 | ||||||||||||||||
清水村 | 三村村 | 四村村 | 塘村村 | 尹郭村 | 山下村 | 烏托村 | 東邊村 | 西邊村 | 英花村 | 增加村 | 鄧林村 | 塘水村 | 曲龍村 | 團結村 | 籌背村 | 侯家村 |
塘村鎮人口數據:(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22110 |
男 | 11530 |
女 | 10580 |
家庭戶戶數 | 5657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1799 |
家庭戶男 | 11339 |
家庭戶女 | 10460 |
0-14歲(總) | 6088 |
0-14歲男 | 3295 |
0-14歲女 | 2793 |
15-64歲(總) | 14544 |
15-64歲男 | 7583 |
15-64歲女 | 6961 |
65歲及以上(總) | 1478 |
65歲及以上男 | 652 |
65歲及以上女 | 826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0860 |
塘村鎮
塘村鎮是嘉禾鍛造工業的發祥地,在3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建起了各類企業450多家。2010年來,該鎮歷屆黨委、政府緊緊圍繞“以城鎮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支撐城鎮化”的總體發展思路,把傳統工業優勢提升為現代產業優勢,把中心城鎮優勢提升為環境“窪地”優勢,把知名品牌優勢提升為開放帶動優勢,在全鎮逐步形成了一產業農莊帶動,二產業支柱聯動,三產業多輪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塘村鎮的民營企業經歷了貼牌入市,到借(購)牌上市,再到創牌占市的發展歷程。鍛造企業實現了從原始的人工鍛打,到半機械化作業,再到電子化生產的“三級跳”目標。產業通江達海,品牌享譽華夏。塘村鎮鍛造產業基本上形成了傳統企業集約集群的框架,加強產業的專業化整合和新興產業的引進培育發展,逐步完善產業鏈,形成了“一個大企業接單,多個企業配套生產”的產銷格局。引導企業向鍛造與鑄造相結合的製造業發展,鼓勵本地傳統的刀具、工具、農機類五金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投入力度,壯大湘江工具、順利鍛壓、精工鍛鑄等一批企業及五金品牌。塘村鎮擁有1個國際註冊商標,1個中國馳名商標,5個湖南省著名商標,擁有發明專利4項、實用技術專利48項、外觀專利60項。
產業強鎮,融合發展
塘村鎮被譽為嘉禾的“小上海”。在塘村,既可看到“家家點火,戶戶冒煙,前庭門店、後院工廠”的火熱場景,又可感受到塘村人“是打鐵的,也是鐵打的”人文精神。早在解放初期,塘村人就為工農紅軍鍛造槍炮、大刀、梭標等,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塘村人就坐飛機去上海販賣布匹回家搞批發;到九十年代,就到俄羅斯去購買報廢飛機回來做刀具;還在澳洲、美洲及東南亞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都有“鍛造湘軍”幹事創業的身影與足跡。
塘村鎮的鍛造爐火正旺,機械製造工業如火如荼,各類機械產品漂洋過海,巧賺外匯興業富民。近年來,該鎮堅持“二、三、一”產業發展方針,大力優化發展第二產業,積極培育發展第三產業,穩步提升發展第一產業,全鎮的經濟結構不斷優化。2016年全鎮一、二、三產的比重達到6:80:14,第二產業形成鍛、鑄造產業為主的產業構架,產業鏈拉長,企業科技含量提高,規模擴大。產品由以前的“老、粗、黑”轉變為“新、巧、精”,開發的五金工具達到2000多個品種59個系列,產量達到6800萬件(套)以上,涵蓋活動板手系列、鉗子類工具、園藝工具、組套工具、電訊工具、農用工具等。塘村鎮的鍛造工藝有600多年的歷史,鍛造企業有450多家,產品遠銷到澳洲、美洲、非洲及東南亞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塘村鎮學校、醫院、銀行、市場等社會事業功能一應俱全,全鎮3.51萬人口,截至2013年,全鎮共有民營企業1156家,吸納了來自廣東、四川、湖北、江西等20多個省市及本縣、市務工從業人員9000餘人,基本實現“家門口”就業。塘村鎮還依託網際網路電商等平台讓科技服務等新興行業快速崛起。改造老市場主體大樓,擴大市場容量,繁榮邊貿農貿市場。依託“芙蓉文化”和“鍛造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十二五”以來,塘村鎮經濟總體保持平穩發展勢頭,近年來,地區生產總值從2011年的11.4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21.78億元,增幅達91%;工業總產值從2011年的19.49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46.93億元,增幅達141%;稅收收入從2011年的443.7萬元,增長到2016年的2450萬元,增幅達452%;財政收入從2011年的1158萬元,增長到2016年的1400萬元,增幅達21%;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1年的6580元,增加到2016年的11119元,增幅達到70%。
塘村鎮是嘉禾縣工業重鎮、商貿大鎮、城鄉一體化示範鎮,市級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省級小城鎮建設特色鎮。2004年3月,該鎮被國家建設部、科技部授予“全國小城鎮建設科技示範鎮”稱號。2015年被全國鍛壓協會評為“中國鍛造之鄉·綠色鍛造發展基地”,是全國4個鍛造之鄉之一。
2018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6.16億元,同比增長10.3%;財稅收入1865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5億元,增幅2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億元,同比增長8.7%;內聯引資1.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475元。
上世紀改革開放后塘村被人們譽為“湘南第一墟”,木材、耕牛、五金、農機、布匹、糖果、雞鴨魚肉,應有盡有。臨近兩市三縣約6萬人會在每月的2、5、8趕圩日來這裡趕集購物,布匹、服裝市場、傢具電器市場、木材竹器市場、耕牛市場、鐵器市場等日交易額達成百上千萬元。
因地處湘粵桂三省交界之處,民少田而多藝,故自400多年前嘉禾立縣不久,塘村鎮即已自發成為一人頭擁擠之大墟集鎮,以鐵器、竹木器、牛市及布匹服裝市場聞名鄉里。鄉民無需背井離鄉,憑藉精湛的打鐵和編織技藝就能獲得相對優越的生活;解放后,隨著政策越來越“左”,打鐵也漸漸被禁止私人從業;改革開放后,政策趨於寬鬆,不少外出的鐵匠陸續從廣西、貴州、雲南等省返回塘村,昔日熙熙攘攘的鄉鎮大墟也再度復甦。
上世紀80年代,作家古華著名小說及電影《芙蓉鎮》的原型地就是塘村鎮。
開放的市場帶來的財富又迅速改變著塘村鎮面貌。1986年元月,當導演謝晉、演員劉曉慶帶著古華的《芙蓉鎮》劇本來到塘村採風時,發現小說里美麗如畫的芙蓉鎮已經完全變樣無法再取景:劇組無奈改道湘西王村拍攝。
電影出名后,湘西王村順勢改名芙蓉鎮,而真正的芙蓉鎮—塘村鎮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將之形容為“溜走的芙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