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小吃
客家小吃
客家飲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客家菜肴,另一為客家小吃。正月元宵節客家人吃湯丸和懸掛花燈籠。湯丸有咸與甜兩種,取"團圓"的好兆頭。客家人的習慣是過了元宵節、吃了湯丸以後,就要送回家過年的親人出遠門,表示祝願親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來團圓。
煎蛋角
一般的小吃都是添意趣的下酒菜,無關宏旨,吃起來有一番驚喜,有點兒浪漫色彩,不攜帶充饑功能,完全是正餐以外的進食行為。惟獨客家小吃是主食的延伸,它的用途首先是充饑,幾乎全是米製品。
在元宵節或早三幾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廳的樑上懸掛大花燈籠,並請親朋好友前來吃灑祝賀,期間戶主抱來出生的男嬰先向先祖神位參拜,接著參拜長輩,長輩給“利是”表示祝願,完畢后眾人開懷暢飲,吃過燈酒,男嬰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將名字注入族譜。
炸芋角
二月二取下花燈,燒過年貼的對聯、“利是”,清理、吃完過年時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準備開春干農活。
三月清明一期間野艾草比較鮮嫩,梅州人就采來做成糍來吃。清明過後,就開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語說:“吃了野艾糍,肩頭磨得損。”
四月八也叫水節,立夏節,因為是在表黃不接的時候,過節吃的食品較差,大多數吃的是傑米粉與麥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節端午節吃粽子,以表示紀念屈原,還吃釀苦瓜和用剛收成的黃豆做的釀豆腐。
七月十四上半年農作物的收成與下半年的耕種已基本結束,有喜慶豐收和放假休息的氣氛,這天家家戶戶磨豆腐、吃鴨子,還要吃多種做法的新鮮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餅、田螺都表示團圓,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過節。以往還有放孔明燈作娛樂的傳統。
九月九重陽節也叫鬼節,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這天進行。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十一月冬至在梅州地區及客家地區有句話叫做“冬(冬至)大過年(春節)”,意思是比春節還要隆重,因為秋收冬藏,農事已畢,一年耕稼,豐碩喜人。這天吃的小吃是蘿蔔糍,由於這時天氣寒冷乾燥,所以客家人都在這一時節臘豬肉、腌鹹菜等,準備過春節,這天臘的豬肉可保存較長時間。春節(過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不出遠門,忙著準備過年的食品、迎接遠歸的親人。過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籠糍,還有紅燒肉、梅州釀豆腐等客家菜。特別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遠都要趕回家吃“團圓飯”,與親人團聚。
主詞條:梅州客家小吃
1、過年粄(年糕或稱糖糕)
製作過程:
①、大米泡水后晾乾,碾成粉末,曬乾備用。
客家小吃
②、用乾淨盆器盛取適量大米粉末,微熱油鍋中加白糖熬成稠狀,倒入粉末,用筷子迅速攪動使熱量四處擴散,加入紅塘、開水和搗碎的花生、陳皮等,最終攪至糊狀。
③、取一銅盤,洗凈擦乾,表面塗上一層花生油,將米糊倒入,上蒸鍋蒸熟后,表面撒上事先炸過的芝麻即可食用。
有些蒸制年糕的高手能把年糕蒸至晶瑩剔透,猶如琥珀,花生、杏仁一類乾果完全爛熟其中。食用時配以茗茶,味道更佳。
2、炸角子
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少不了要做角子,其做法先把芝麻、花生、白糖、椰蓉搌成干餡放在碗里備用,把一定比例的麵粉、雞蛋、白糖、豬油加入少許水不斷攪拌,再用麵杖壓成餃子皮樣(與北方包餃子相似),把干餡放入麵皮捏成餃子樣放入油鍋炸熟撈起,待冷卻后裝入壇里避免受潮密封起來,待節日時啟用。油果和麻花的是事先把攪拌好的米粉捏成長稚形、條形和圓形,其油炸做法和裝壇過程與角子相同。
3、燒麥
燒麥狀似石榴,以皮薄餡爽、芳香撲鼻、令人垂涎而得名為“三特石榴果”、“三里香”。後人因燒麥皮為麵粉製成,吃時又要“趕燒”,便叫“燒麥”。
主料:豬肉餡 輔料:雲吞皮、雞蛋、青豆、洋蔥
調料:香油、醬油、鹽、胡椒粉、澱粉、料酒、薑末
烹制方法:
①、將洋蔥切成小粒放在盆中用澱粉拌勻;
②、將豬肉餡、香油、醬油、鹽、雞精、胡椒粉、料酒、薑末、雞蛋打上勁后和洋蔥粒拌勻;
③、用雲吞皮做皮包成燒麥,頂上放一個青豌豆,上蒸鍋蒸8-10分鐘即可。
特點:濃香軟糯,老少皆宜。
燒麥皮的製作
土豆一劈兩半,放鍋里煮熟,迅速撈出瀝水去皮,放進面和生粉均勻混合的盆里,邊用器具碾壓土豆邊用筷子攪拌,等不燙手時,用手把沒碾碎的土豆捏碎,把面活成均勻的麵糰,放在盆內用乾淨的布蓋上,待用。
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少不了要做芋圓,其做法先把芋頭切成絲條和粘米粉,鹽和在一起並搌成干餡備用,把干餡放入捏薄放入油鍋炸熟撈起,待冷卻后裝入壇里避免受潮密封起來,待節日時啟用。
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少不了要做南瓜圓,其做法先把南瓜切成絲條和粘米粉,鹽和在一起並搌成干餡備用,把干餡放入捏薄放入油鍋炸熟撈起,待冷卻后裝入壇里避免受潮密封起來,待節日時啟用。
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少不了要做膳花,其做法先用麵粉,雞蛋,鹽,蔥花,擀成麵皮。然後把擀好的麵皮,切成寬度為10cm長度的麵皮。再用10cm寬度麵皮對摺,對摺后切成一段段寬度是5cm的摺疊狀面塊,接著就是做花,把5cm面塊在對摺的彎曲地方切出4-5個不會斷開的切口,這時候,把切出來的面塊打開,把整個面塊沾連起來,做出蘭花狀。把把一個個蘭花樣的面塊放入油鍋炸熟撈起,待冷卻后裝入壇里避免受潮密封起來,待節日時啟用。
粄就是客家菜中一款地道的主食和小吃,是粄類的統稱。客家粄有用大米做的,也有用糯米粉做的,還有用木薯粉做,經過不同的加工手法製作出來,品種有200款之多。地道的客家粄,首先選料要精,如優質米細細研磨成漿才能蒸出透明爽滑的米反皮,餡料用時鮮
然後製作也要精,做米反用的米漿一定要細磨,一點馬虎不得。
1、簸箕粄
做法:將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漿,舀入直徑約三十公分的圓形簸箕內(大多數人用的是長方形的鐵板),左右搖動使米漿均勻,再入鍋用猛火蒸。約五分鐘后將蒸熟的薄薄一層米漿揭下,把炒熟的肉絲、韭菜、豆芽、鮮筍、蝦米、香菇等餡放入,捲成筒狀,與油條相似。簸箕粄細嫩可口,多食不膩。
客家小吃
仙人粄,也叫仙水凍。是用盛產於贛南、閩西、粵東的梅州地區一種“仙人草”熬制而成。由於只需用少量的“仙人草”就可以做出比“仙人草”重量多十幾倍的板來。有如仙術般的神奇,因此,人們便將用這種“仙草”製成的食品稱作“仙人粄”。
製作原料:仙人草、水、土鹼(丙葯)、澱粉、白糖或蜂蜜。
製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干仙人草熬地瓜粉,另一種用青色鮮嫩仙人草熬米漿製成。
客家地區大都用第一種方法製作。兒時,我常看母親製作仙人凍。每至五、六月間,正是仙人草茂盛的季節,母親便到山坡溝谷採回仙草,然後將鮮嫩的仙草洗凈曬乾,捆成一束束長條狀貯藏起來。
製作時,即取出一束,略加切斷,以清水洗乾淨,添適量食用鹼,放在鍋中熬成湯汁,以潔凈的紗布過濾去渣,復將去掉草渣的仙人草汁倒入鍋中,按比例緩緩注入已經稀釋的地瓜粉,用勺子攪拌成漿糊狀,起鍋后,倒入備好的搪瓷盆中,俟冷卻后,即成仙人凍了。然後用刀於容器中將仙人凍劃成若干小塊,以醴泉浸泡之。
即使其更加清涼,又便於延長儲存時間。吃時,取一小塊仙人凍置於碗內,打碎,加白糖(或蜂蜜),再灑上幾滴薄荷水即可。入口清清的,滑滑的,軟軟的,涼涼的,涼爽透心。有股“仙”味在心頭。
客家小吃
材料:粘米粉300克、白蘿蔔1條、香菇4朵、蝦米25克、瘦肉50克、鹽(少許)、雞精(少許)、油 做法:
①、先把粘米粉用水調成槳加一點點鹽(不能多,因為炒材料的時候還要加一點鹽)
②、白蘿蔔切細絲(或是剁小沫也可以)、香菇跟瘦肉剁成沫、蝦皮洗乾淨炒干備用
③、鍋里放油燒熱,放瘦肉跟香菇炒熟,再放進蝦皮跟白蘿蔔翻炒一會加上鹽
④、把3裡面炒好的材料倒進米粉槳里攪勻。
⑤、把調好的材料倒進蒸盤裡(蒸十分鐘就可以了)
小貼士:蒸好的蘿蔔粄也可以放涼后再切成小塊用煎鍋稍為煎下,更香更好吃。
4、芋子粄
製作過程:
①、選好上等芋卵,洗凈,蒸熟,去皮,趁熱搗成泥狀。
②、芋卵泥中拌入木薯粉、水等,和勻,使芋卵泥具有一定韌度。
③、抓一小撮揉成圖中元寶狀,入滾水中燙熟取出,加入各種配料即可。
5、黃粄
黃粄的製作方法頗有講究。首先要選上好的乾柴草(如干茶樹枝、干稻草等),把這些乾柴草燒成灰,並在灰中加入一些楊梅葉子(調色用)和少許生石灰(防止所做的黃粄吃後過冷),然後,把草木灰用乾淨的布包好放在桶中用水淋,製成浸米用的草木灰水。
同時,將約佔1/3的糯米和約佔2/3的秈米淘凈后,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數小時,然後把它加工成米漿。再將米漿倒在鍋中用文火煮,注意在煮米漿中要不斷攪拌,使水分蒸發而不致燒糊,從而製成柔軟又富有韌性粄團,將粄團取出放在銅盆中,再把粄團蒸熟,然後將蒸好的粄團放在臼中舂上十幾二十分鐘。這樣,黃燦燦、香嫩嫩的黃粄便製成了。
6、薴葉粄(也叫粗葉粄、清明粄)
薴麻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一年四季常綠常青。薴葉粄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備受鄉親和遊子的喜愛。
薴葉粄一年四季均可製作,尤以春夏兩季為佳。製作方法是摘取新鮮雛嫩薴葉,和適量粳米、糯米和井水於石臼搗爛、粘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團,然後把粄團捏成小塊,放在蒸籠中蒸熟。也可以油炸,油炸后金黃酥脆,清香甘潤,別有風味。常吃薴葉粄,能耐饑渴、長力氣,除皮膚疾患,強身健骨,是老少咸宜的天然食品。
7、味窖粄
味窖粄是客家最大眾化的食物,用大米磨成漿后與少量土鹼水拌勻,用開水沖漿,盛入小碗蒸熟。蒸成碗面四周膨脹,中間凹成窩形,以甜醬油(紅味)佐食,故稱味窖粄。在梅州街頭常有油煎味窖粄,是客家特有的傳統風味食品。
8、鐵勺粄
鐵勺粄是客家傳統小食,以客都梅州興寧市羅浮鎮製作的鐵勺粄最為出名,當地客家人在入年界(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起)制年貨小吃時一定會有炸鐵勺粄,羅浮鐵勺粄是用一個淺平底的圓鐵勺裝上,一般是選擇冬米再摻少量的糯米磨粉后調成漿,裝在一個淺平底的圓鐵勺上,然後視個人愛好加上蔥、黃豆、花生、芝麻等配料入油鑊炸,至金黃色撈起,口感香酥脆爽,是酒友很好的下酒料。
8、糍粑
農曆十月初,秋收之後,農閑時的客家人便開始做糍粑,俗話說:“十月朝,糍粑錄錄燒”,這正是新鮮、熱騰騰的剛做好的糍粑的寫照。一個個白白軟軟的糍粑裡頭包裹著炒熟的花生、芝麻和新鮮的白糖,吃起來口感綿軟香甜,在品嘗糍粑的同時,或許你也能感受到客家人純樸的情懷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艾葉糍粑是梅州客家傳統美食,口感香甜、柔軟、爽滑,同時艾葉具有保健作用。
1.材料:新鮮艾葉、糯米粉,餡(花生、白糖),餡加點白芝麻更香。
2.將新鮮艾葉去梗,只要葉子,洗凈,放到已燒開了水的鍋中煮15分鐘左右(煮軟一些可以剁得更碎),撈起,用清水沖洗幾次。泡兩天,把艾葉的苦水去掉。
3.抓干水,放到砧板上剁碎,越碎越好。
4.準備好糯米粉,把剁碎的艾葉和到糯米粉裡面,和到能成團不散就好了。
5。用包棕子那種竹葉,剪成小塊,將包好的艾糍粑放在上面。放到鍋里隔水蒸10-15分鐘,可以吃了。
9、算盤子
這是一道客家傳統小吃,既能做菜,又能當主食。
別小看這道菜,要做到既彈又爽滑,熱吃、冷吃各有各的味道並非易事。算盤子是以木薯與芋頭澱粉為主要原材料製作而成,製作的技術難點在於攪拌材料時溫度的把握。在烹制時以香油、蔥、蒜蓉炒香,注意在起鍋時調味。
客家小吃
烊豆腐製作也簡單,首先選好餡料,主要是半肥半瘦的豬肉、配以香菇、蔥頭剁成餡。把豆腐切成四方小塊,中間用筷子挖個小洞,將餡置入。鍋里撒上豬油,生起灶火,將豆腐放進鍋里,火不宜大,直待呈金黃色,而後放上鹽、醬油、味精等調料,即可就食。後來也用苦瓜橫切成一圈一圈,中間的挖去置入餡。
逢年過節,山村瀰漫著烊豆腐的清香,家家戶戶的餐桌都有那道傳統的菜。從前,沒錢買大塊肉的人家,去市場買上半斤幾兩肉製作烊豆腐,湊了那分熱鬧,也算是過節。如今,烊豆腐堂而皇之地擺上了餐桌,成了客家人待客的一道好菜。
①、正宗的燒麥皮要用專門的擀麵杖,家裡一般用普通的擀麵杖,可以把外邊壓出褶皺,象荷葉裙邊的樣子就可以了;
②、包燒麥的時候,不用收口,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燒麥邊,輕輕收一下就可以,其實比包包子還容易;
③、蒸之前一定要在燒麥表面噴水,因為擀燒麥皮的時候,要加許多麵粉,才能壓出荷葉裙邊,如果不噴水,蒸好的燒麥皮會很乾
打炒米(炒米)這是每戶必備年料。
製作過程:將粘米或糯米煮熟晒成飯干,然後用沙拌著飯干在鐵鍋中加熱炒爆,有的用茶油炸爆,叫油炸米。接著將川糖煎成糖漿,將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進糖漿中攪拌撈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內壓實鋪平用刀切成長方形小塊。炒米吃起來香甜、清脆,是大人、小孩都喜愛吃的年料。
打炒米十分講究技術,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糖漿時要講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塊,而變成散米不中吃。一般來說,一斗炒米要配2.5司馬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別要注意“火候”,有經驗的人在灶頭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結漿,用竹筷滴一點糖漿清水中,如已成“松仁點”即可,馬上熄滅鍋底火苗,把炒米放進鍋中不斷攪拌,用手試一試炒米,如果十分粘手就可起鍋將炒米倒進木框架內鋪平壓實,直到凝結后再用刀切成小塊。
月光餅(也叫月華餅,就是通常所說的月餅)
除了春節之外,最大的節日就數中秋節了,說到中秋節就不得不提“月光餅”,當市場上各式各樣的月餅鋪天蓋地在我們面前展示的時候,客家人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中秋節糕點——“月光餅”,月光餅是採用白糖、米粉、芝麻、花生和瓜條烘製而成,在直徑有8公分的白色月光餅上再印上紅色的吉祥圖案,因該餅為圓形,故又取團圓之意,象徵著圓滿、平安的節日祝福。
在榜上有名的系指東江梅州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梅州鹽焗雞、梅州釀豆腐和紅燒肉。與潮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這又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
客家小吃
【原味可口】誠然,社會在不斷變革,在如今的社會主義新時期,客家菜也在不斷創新。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客家人的鍋頭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譽。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主要源於三個方面:一是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即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客家人的生態環境好尤其是水好有著很大的關係;二是烹調方法採用煮、煲、蒸和燉等居多,不破壞食物的營養與纖維;三是極少添加甚至不加過重過濃的佐料,一般用生蔥熟蒜調味。
【可口可心】所謂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實惠的價碼和調和的作用。其調和作用類似現代術語“飲食療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壯腰補腎、養顏益氣等功效。客家菜除有傳統的梅州鹽焗雞、梅州釀豆腐和紅燒肉這些“老三篇”外,比較具特色的有:
選用家養或在山上用蟲草穀物群養的雞,整隻放在鍋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切成六大塊趁熱吃,十分鮮甜滑嫩。另據資料介紹,這種用土法飼養的雞比用精飼料養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餘倍,可見基營養價值極高。
主要有選用豬最“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一年到頭在春節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
則是吃牛肚崗、牛柏葉、牛心頂和牛栓肉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這裡吃的牛柏葉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據說主要是為了健胃。
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梅州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
梅州腌面腌粉:梅州人早餐的主要食品。將細麵條或粉絲放入開水中燙熟,輔以豬油、蒜茸、細蔥等,做成伴面;再將豬肉、豬腸、豬肝,輔以枸杞葉或白菜葉,做成湯。
梅州腌面腌粉:梅州客家人早餐的主要食品。將細麵條或粉絲放入開水中燙熟,輔以豬油、蒜茸、細蔥等,做成伴面;再將豬肉、豬腸、豬肝,輔以苟芪葉或白菜葉,做成湯。
仙人粄:梅州市區客家小吃仙人飯是客家人喜歡的夏季清涼飲料,採用仙人草和少量土鹼(丙葯)熬水,過濾去渣后,加少許澱粉再煮,冷卻后凝結而成棕褐色半透明膠狀,食時調以白糖、蜂蜜,潤喉解渴。它不僅是解暑佳品,而且有藥效價值,對高血壓、感冒等有一定療效。
糯米粄:糯米作為原料的小食,有甜粄、味窖粄、發粄、新丁粄等等,其代表為甜粄,系客家梅州地區最為常見的點心。另鄉下人多在過年過節時加工好米粉,在太陽光下曬乾燥,或烘乾燥,入在陶壇里,可存放二至三個月,隨時可取用少量做糯米粄。
一、基本工藝及做法:隔夜浸好米,第二天用碓踏成粉,或用粉碎機加工成米粉,加黃糖或者其它調料一同搓,然後用竹箕墊蕉葉攤平上鍋蒸半小時。食時切塊,即食或者油鍋煎食。
二、炸煎粄製作:用一小碗糯米粉及適宜白糖和好,搓成三五個團,拍扁,放在開水裡煮成八成熟,鄉下叫做粄前子,備用,取其中一粄前子,與五六碗米粉一起搓至可定型,然後捏成手指粗的小個,放在竹箕放置一小時至乾結,用花生油或其他植物油炸熟,以金黃色為佳,陰涼處可存放三至四個月食用。
三、此為客家人經常出入田間勞作時在野外的美食。製作簡單,保鮮較長時間不變質。
蘿蔔丸:主料:白蘿蔔輔料:五花肉、胡蘿蔔、香菇、小蔥、生粉調料:胡椒粉、鹽、雞精、糖
做法:
1、白蘿蔔去皮切成絲,胡蘿蔔也切成絲,五花肉切成丁,香菇切成丁,小蔥切成蔥花備用;
2、坐鍋點火放入油,將五花肉丁、香菇丁、蔥花下鍋,待有香味后乘出,裝在一容器內,接著放入白蘿蔔絲、胡蘿蔔絲、胡椒粉、鹽、雞精、糖調好味,拌勻做成丸子,上碟蒸熟即成。
開鍋肉丸材料:視人數而定(3人份)。500克五花肉、150克的木薯粉、干魷魚100克、香菇50克、蝦米50克、鹽、雞精、胡椒粉。少許蔥花。
做法:
1、把五花肉、(干魷魚、香菇、蝦米用溫開水泡半個鐘),切成末,然後用鍋炒熟備用(五花肉不用炒,用生的)。
2、把木薯粉和以上材料加少許水混和,加胡椒粉(各人喜好的量),鹽,雞精攪成團。(也可放少許醬油)
3、拿一個蒸盤在蒸盤裡塗上少許的油。把弄好的團捏成一個個丸(不要太大)放在上面。把鍋里放冷水燒開,把肉丸放到鍋里蒸12-15分鐘。然後可以出鍋了。出鍋之前可以在上面撒一些胡椒粉和蔥花或香草。味道會更好。
炸芋餃:
(1)將芋頭洗凈,削皮後取150公克蒸熟,加入熟澄面攪拌均勻,再加入調味料拌勻,最後加入豬油,攪拌均勻後放入冰箱冷凍,即為芋頭麵糰。
(2)把內餡材料(1)用滾水氽燙過。起油鍋,將氽燙過的材料加入調味料一起炒香,最後用內餡材料勾芡,待冷卻後,加入蛋拌勻,放入冷凍庫中,凝結成餡料備用。
(3)將作法(1)完成的芋頭麵糰平分成12份,用桿面棍桿開成圓片狀,餡料也分成12份,將每一張芋頭麵皮中間都包入1份餡料,捏合成餃子形,四周用手整理壓平即可,做好12個備用。
(4)熱油鍋至120℃,將芋角放入,一次不要放太多個,慢慢炸至金黃色浮起,即可撈出瀝乾油份,芋頭麵糰將產生蜂巢狀組織,非常漂亮。將芋頭麵糰放入冰箱冷凍的功能,是為了在製作時不沾手。熟澄面150公克的作法是將澄粉75公克及沸水75㏄攪拌均勻。
雞酒:材料:瘦肉、馬蹄、芫西(蔥)、雞蛋做法:
1、瘦肉、馬蹄、芫西(蔥)、剁碎,用鹽、醬油調味,雞蛋加適量的鹽攪拌均勻。
蛋角煎:好后並未熟透,可以用兩種做法:
A、可以用微波爐直接叮熟,這樣會原汁原味。
B、就是做成蛋角煲。我是選用A的方法,很方便,平時可以多做點放在冰箱隨時都可以吃。用來下麵條也是不錯的選擇。
味窖粄:味窖粄是客家最大眾化的食物,用大米磨成漿后與少量土鹼水拌勻,用開水沖漿,盛入小碗蒸熟。蒸成碗面四周膨脹,中間凹成窩形,以甜醬油(紅味)佐食,故稱味窖粄。梅州街頭常有油煎味窖粄,是客家特有的傳統風味食品。
船子粄:油錐子曾經系最為普及介食品,每家每戶過年必備,綁黃酒介好料,但近幾年相對式微。煎煎堆有規矩,小孩子唔能夠在邊邊吵,一吵煎介煎堆就會努嘴。食時重新蒸熟,香甜可口。厓卻喜歡食冷煎堆,頂牙有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