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是由朱塞佩·托納托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里主演的劇情、音樂、愛情片。
該片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成為鋼琴大師的傳奇故事。
該片於1998年10月28日在義大利上映, 2019年11月15日在中國重映。該片曾獲得第57屆金球獎最佳原創配樂獎。
海上鋼琴師劇照
一九零零年的第一天。郵輪維珍尼亞號載著熙熙攘攘的歡呼人群在紐約港靠岸。在夢想的鼓動下黑壓壓的人流涌下船,迎接充滿可能性的美好未來。喧囂過後,船上除了船員所剩無幾。添煤工人Danny Boodman於是偷偷跑到餐廳搜羅客人遺落下的貴重物品,結果一無所獲。失望之餘,他在鋼琴架上發現一個漂亮的嬰兒。他抱起嬰兒,看見他的目光清澈,皮膚白凈。Danny Boodman對這意外收穫十分驚喜,於是收留了這個孩子,起名叫Danny Boodman T.D.Lemon Nineteen Hundred(丹尼 博德曼 T.D.雷蒙1900),紀念這孩子在新世紀的第一天被他收養。
善良的Danny Boodman十分疼愛小1900,教他讀書,不讓他受苦。但因為沒有任何出生證明之類的文件,Danny Boodman害怕1900會被別人搶走,不許他離開船艙一步。
在1900八歲時,Danny Boodman死了,在懵懂的1900於生離死別前迷茫時,突然聽見遠處傳來美妙動人的聲音,他回過頭,身邊一個亞洲女人告訴他,這是音樂。
幾日後,1900在夜裡偷偷溜進餐廳,來到白天專屬樂手演奏娛樂上等乘客的鋼琴前,彈起了自己即興發揮的曲子。歌聲吵醒了許多乘客,他們好奇的想去探個究竟,卻都陶醉在這小傢伙如天籟般的音樂中。直到音樂停下來,船長才過去對他說,“1900,這一切都違背常規。”年幼的1900任性的回答說:“該死的常規。”
幾年後,成人的1900成了維珍尼亞號樂隊的鋼琴師,雖然他從未下過船,但是已經名聲遠揚。在一次暴風雨中,他巧遇了正在暈船的Max,兩個人十分投緣。從此,Max成了他一生的知己。
Max十分欣賞他的音樂才華,但也同時對他固執的不肯下船登上陸地感到困惑。他希望1900能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華,得到世人的承認,名利雙收,過上好的生活。但對1900而言,世人嚮往的生活對他而言太過遙遠,無法理解,也因此根本不具備誘惑力。
即使彈琴勝過爵士樂的始祖Jelly Roll Morton,讓1900名聲大噪,唱片出版商希望為他錄製唱片,並保證他會名利雙收,他的內心依然平靜,安於生活和音樂帶給他的快樂。直到他遇到一個樸素而迷人的女孩。那一天他正在錄製唱片,女孩順著窗子向里看,和他四目相對,儘管女孩僅僅是在用窗戶的反射照鏡子,他卻立刻愛上了她。隨興而發彈奏了一曲為愛情的柔情似水的曲子。(那個女子就是手風琴匠的女兒,老人走出了自己的天地,來到了美國。開立了一家魚店。建立了屬於自己新的世界。而1900卻始終不能釋懷。直到最後一刻。)唱片錄製完成,出版商把唱片放給1900聽,他沒有把唱片給出版商,因為他不允許別人把音樂從他身邊帶走。他猶豫再三,想把唱片送給那位素不相識的女孩,卻在女孩下船的時候沒能如願以償,1900無法掩飾自己的哀傷,他失望地毀了唱片把碎片扔在垃圾桶里。(後由Max把唱片的碎片藏到了1900的鋼琴中,這是1900唯一留下的音樂記錄)
在女孩下船的幾周后,1900十分的痛苦,他想去找她。Max的勸說和對愛情生活的憧憬打動了他,在某年的春天他最終決定下船,登上陌生的陸地。那天所有的船員都和他揮手告別,他穿著Max送給他的大衣,緩慢的走下船梯,但當他即將踏上土地時,他茫然的看著偌大的紐約市,凝視了一陣,他突然拿起禮帽拋向遠方,然後回頭,返回了船上。他對Max說,我再也不下船了。
直到許多年後,大戰結束,早已離開維珍尼亞號的Max偶然發現破舊的維珍尼亞號就要被炸掉,他堅信1900在船上,可是1900並沒有露面,直到船馬上要被炸毀前,Max拿到當年的唱片獨自在船上播放的時候,1900才在角落裡現身。但是1900執意不肯下船,世界太廣闊了,讓他陌生得害怕,城市裡的街道無邊無際,就像有無數個鍵的沒有盡頭的鋼琴一樣讓他感到恐懼,他寧可退出生命的舞台,給自己一個盡頭。Max最終悲傷的離去,在遠處目送維珍尼亞號和1900一同被炸彈粉碎。
那天他告訴那個他曾對之提起過1900的傳奇故事的樂器行老闆:1900死了,老闆也感到惋惜,於是把Max因為窘迫賣掉的小號還給了他並對他說,一個好的故事比一個舊小號值錢。帶著僅值舊小號的1900的故事,Max離開了,從此,很少再有人會記起那一生不會踏上陸地的天才鋼琴師和他傳奇的一生。
演員表
角色名 | 演員名 | 配音 | 備註 |
---|
1900 | 蒂姆·羅斯 | | |
馬克斯·托尼 | 普路特·泰勒·文斯 | | |
丹尼·博德曼 | 比爾·努恩 | | |
港務長 | 尼爾·奧布賴 | | |
帕多萬 | 梅蘭尼·蒂埃里 | | |
“流行樂”店長 | 彼得·沃恩 | | |
傑利·羅爾·莫頓 | 克拉倫斯·威廉姆斯三世 | | |
牧場主 | 加布里埃萊·拉維亞 | | |
弗里茨·赫爾曼 | 弗農·納斯 | | |
墨西哥鍋爐工 | 阿爾貝托·巴斯克斯 | | |
少年時的1900 | 庫利·布克 | | |
音樂家 | 西德尼·科爾 | | |
史密斯船長 | 哈利·迪特森 | | |
侍者 | 費米·孚代 | | |
青年時的1900 | 伊斯頓·蓋奇 | | |
軍士 | 埃蒙·蓋根 | | |
床墊製造商 | 則基·阿伊達 | | |
船員 | 斯蒂法諾·佩格尼 | | |
樂隊演奏 | 皮耶路易吉·科波拉 | | |
廚師 | 安傑洛·迪·洛蕾塔 | | |
幼年時的1900 | 朱利安·洛維特 | | |
職員表
總導演 | 吉賽貝·托納多雷 |
---|
製作人 | 馬可·科里門茲、勞拉·法托里、弗朗切斯科·托納多雷 |
副導演 | 丹佛·貝亞蒂耶、英迪·卡爾博尼、法布里齊奧·瑟氏·卡斯泰拉尼、達維德·欽奇 |
藝術指導 | 弗朗西斯科·弗里格利 |
編劇 | 吉賽貝·托納多雷、亞利桑德羅·巴里克 |
服裝設計 | 毛里齊奧·米蘭諾提 |
視覺特效 | 大衛·布希 |
攝影 | 拉喬斯·科泰 |
配樂 | 埃尼奧·莫里康內 |
剪輯 | 馬西莫·誇利亞雷拉 |
布景師 | 布魯諾·切薩里 |
角色介紹
1900
演員蒂姆·羅斯
被遺棄在Virginian號上的孤兒,由水手養大。某天深夜,船上的眾人被優美的琴聲所驚醒,它們循著琴聲而往,居然發現是無師自通的1900在鋼琴前忘我的演奏著,動人的旋律打動了眾人,從此,1900展開了在海上彈奏鋼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來愈多慕名而來的旅客。
丹尼·博德曼
演員比爾·努恩
負責郵輪上添加煤炭的工人。1900年的第一天,他意外的在鋼琴上發現一個被遺棄的新生兒,裝在TD牌檸檬的空紙箱內。由於堅信“TD”正代表了Thanks Danny的縮寫,丹尼便不顧其他工人的嘲笑,獨立撫育這個嬰兒,並為了紀念這特別的一天,將他取名為“1900”。
傑利·羅爾·莫頓
演員克拉倫斯·威廉姆斯三世
自稱“爵士樂發明者”,聽聞1900琴技高超便登船與之斗琴,后經過三輪角逐敗下陣來。在維吉尼亞號抵達南安普頓時下船回到美國。
帕多萬
演員梅蘭尼·蒂埃里
清秀動人的女孩,1900的初戀。1900在為唱片公司錄製個人專輯時,意外見到了準備搭船去美國的她,在感動之餘創作了《1900's Theme》。
馬克斯·托尼
演員普路特·泰勒·文斯
在因緣際會下馬克斯來到Virginian號加入樂隊伴奏,也因此認識了1900,兩人因此結為好友。馬克斯再三鼓勵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賦。他離開Virginian號之後便未曾聽說過1900的消息,然而他堅信,1900還在船上,他延阻了船隻拆解的時間,來到那艘廢船上欲尋找1900最後的蹤影。
《海上鋼琴師》專輯曲目 |
---|
序號 | 曲名 | 時長 |
01 | 1900's Theme | 1:42 |
02 | 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 8:08 |
03 | The Crisis | 2:50 |
04 | The Crave | 1:50 |
05 | A Goodbye to Friends | 2:37 |
06 | Study for Three Hands | 1:03 |
07 | Playing Love | 4:30 |
08 | A Mozart Reincarnated | 2:02 |
09 | Child | 2:48 |
10 | 1900's Madness #1 | 2:18 |
11 | Danny's Blues | 2:13 |
12 | Second Crisis | 2:07 |
13 | Peacherine Rag Alexander Ragtime Band | 2:41 |
14 | Nocturne With No Moon | 2:45 |
15 | Before the End | 1:15 |
16 | Playing Love | 3:06 |
17 | I Can and Then | 2:21 |
18 | 1900's Madness #2 | 1:51 |
19 | Silent Goodbye | 1:41 |
20 | Ships and Snow | 2:31 |
21 | Lost Boys Calling | 5:19 |
片中那位挑戰1900,還大言不慚地說是他發明Jazz的那位仁兄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就是Jelly Roll Morton。《The Crave》本來就是他的作品。在電影里飾演Jelly Roll Morton的那位Clarence Williams III,他父親Clarence Williams也是早期Jazz的重要人物之一。據說是第一位在譜子上使用Jazz這個字眼的人。
海上鋼琴師劇照
電影中的SS Virginian號在歷史上確有其船,1904年出廠,1954年左右被廢棄。它還與泰坦尼克號有關,據說沉船時SS Virginian號就在附近能接收到無線信號的地方。
輪船的外觀設計靈感來自於SS Lusitania號及其姐妹號SS Mauritania。1900彈鋼琴的舞廳有著跟SS Mauritania號相似的圓形屋頂。
最後在錄音合成時採用的大部分實際音響出自鋼琴家締尤特布塔。
雖然Tim Roth本來不會彈鋼琴,但經過拍片前半年的魔鬼特訓后應該是學會了。片子里對1900彈琴時手部的拍攝鏡頭充分說明了那是Tim Roth自己的手(他的手指不長)。要知道做到“形似”對初學者來說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本片耗資2千萬美元,遠遠超出了當時在義大利拍片的平均水平。
飾演令1900鍾情的女孩的Mélanie Thierry是一名模特,多次出現在Vogue等雜誌上,出演本片時她只有16歲。
由於中途曾一度中止,劇組花了110天的時間用於拍攝。在羅馬搭建了19處外景,奧德薩11處。45名演員。75名工作人員。10000名群眾演員。2500套服裝。弗吉尼亞號使用的是一艘165米長的俄國退役艦艇。
在烏克蘭時,由於環境惡劣,語言不通,對劇本的分歧,加之兩人脾氣都不好,Tim與Tornatore一度只在萬不得已時才同對方講話,劇組移師羅馬以後,他們的關係融洽了許多:旁觀者描述他們像好朋友一樣親密。
Tim對烏克蘭的印象是寒冷,街上遍布扒手和妓女;不過最讓他吃驚的是,在一家小酒館里,他看到自己己演,剛剛在美國上映的Hoodlum正在電視上放,“從畫面上看,顯然是盜版。”
Tim說他拍片期間一直在聽爵士樂,“那讓我想到我父親,他從前一直是個爵士樂迷。”
包括紐約、南安普敦、那不勒斯等港口的外景,都是在羅馬搭建而成的。
影片的配樂出自大師顏尼歐·莫里克奈之手,他以深情飄逸的典雅曲風,又一次擄獲觀眾與樂迷的心。《海上鋼琴師》被譽為是1999年最不容錯過的電影原聲帶之一,並眾望所歸地榮獲了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獎。
本片在義大利公映時長達3小時。最初,它的海外放映版已被托納多雷剪掉22分鐘,但本片的海外發行商Fine Line公司,仍堅持電影應該再刪改得戲劇化一些,並不顧《伯爾尼公約》關於“電影的最終剪緝權屬導演”的規定,威脅說否則將不會發行此片,包括各大電影節上的放映;它們要求至少再刪掉40分鐘。
海上鋼琴師劇照
本片原定在柏林電影節參展時長度為2小時45分鐘,托納多雷堅持自己的看法不刪戲,為此他錯過了這屆柏林影展。
Fine Line公司希望它能夠參加戛納電影節,戛納電影節的主席Gilles Jacob很早即看過此片,並表示很有興趣,但由於與導演的爭執,新線公司通知他沒有準備好本片供展映的最終版本,因此劇組也沒有收到戛納的邀請。
1. Medusa Produzione(義大利) | 2. Sciarlò(義大利) |
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 | 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 | 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 |
義大利 | 1998年10月28日 | 波蘭 | 1998年12月 | 美國 | 1998年12月25日 |
瑞士 | 1999年8月14日 | 加拿大 | 1999年9月3日 | 德國 | 1999年9月12日 |
日本 | 1999年11月2日 | 荷蘭 | 1999年12月2日 | 英國 | 1999年12月17日 |
以色列 | 1999年12月30日 | 希臘 | 1999年12月31日 | 比利時 | 2000年1月12日 |
法國 | 2000年1月12日 | 墨西哥 | 2000年1月21日 | 西班牙 | 2000年2月25日 |
葡萄牙 | 2000年3月17日 | 香港 | 2000年5月25日 | 澳大利亞 | 2000年6月1日 |
年份 | 獎項 | 類型 | 接受方 | 結果 |
1999年 | 歐洲電影獎 | 最佳攝影 | 拉喬斯·科泰 | 獲獎 |
1999年 | 義大利金球獎 | 最佳編劇 | 吉賽貝·托納多雷 | 獲獎 |
1999年 | 波蘭金蛙獎 | 最佳攝影 | 拉喬斯·科泰 | 提名 |
1999年 | 義大利大衛獎 | 最佳導演 最佳攝影 最佳製作設計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音樂 | 吉賽貝·托納多雷 拉喬斯·科泰 弗朗西斯科·弗里格利 毛里齊奧·米蘭諾提 埃尼奧·莫里康內 | 獲獎 |
最佳影片 最佳編劇 最佳剪輯 | 《海上鋼琴師》 吉賽貝·托納多雷 馬西莫·誇利亞雷拉 | 提名 |
1999年 | 桑尼奧電影節 | 最佳影片 最佳服裝設計 | 《海上鋼琴師》 毛里齊奧·米蘭諾提 | 獲獎 |
1999年 | 義大利銀絲帶獎 | 最佳導演 最佳編劇 最佳製作設計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製作人 | 吉賽貝·托納多雷 吉賽貝·托納多雷 弗朗西斯科·弗里格利 毛里齊奧·米蘭諾提 梅杜莎·普羅達尼 | 獲獎 |
2000年 | 美國金球獎 | 最佳配樂 | 埃尼奧·莫里康內 | 獲獎 |
2000年 | 德國藝術院電影公會 | 最佳外語片 | 《海上鋼琴師》 | 獲獎 |
2000年 | 衛星獎 | 最佳配樂 最佳藝術指導 最佳製作設計 | 埃尼奧·莫里康內 布魯諾·塞薩里 弗朗西斯科·弗里格利 | 提名 |
2014年 | 北京國際電影節 | 國外展映單元 | 吉賽貝·托納多雷 | 提名 |
海上鋼琴師劇照
新浪評:《海上鋼琴師》的情節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著一浪。在狂風暴雨中一邊任鋼琴自由滑動一邊彈奏,小孩子無師自通的演奏震驚滿船的人,這些只不過是大師的鋪墊罷了。自稱“爵士樂祖師”的傑利上船與1900比賽鋼琴,激動人心的程度簡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槍戰相媲美。
網易娛樂評:《海上鋼琴師》的精神內核無疑是純真與自由:天賦秉異的1900就是這樣的象徵,他放蕩不羈、不為世俗所動,只因演奏是他畢生所愛,他不必下船隻要一直沉浸在音樂中就得到了最純粹的快樂。該片就是獻給那些始終嚮往單純、遠離喧囂的人。純真是他們固有的屬性,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