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王墓

台灣三級古迹

魯王墓,台灣三級古迹,現位於金門縣太武山西麓小徑路旁,墓主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荒王朱檀的第九世孫魯王朱以海

位置


出土之前

原位於金門城東門外古崗湖西側,為清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金門名士林樹梅按沈光文挽魯王詩序尋得。據報,福建興泉永巡道周凱定為魯王墓,林樹梅並為此寫下‘修前明魯王墓即事’詩。抗戰期間,並建有蔣中正所題的‘民族英范’碑亭。一百年余來衍誤傳說,至1959年偶然發現真冢、出土壙志,方知舊墓的為假墓。

真墓出土

1959年金門構工部隊於舊金城東炸山採石,意外在西紅土一巨石前挖得一三合土砌成的墓壙,長250厘米,寬140厘米,墓碑高120厘米,露出地面20餘厘米,碑面平滑未刻一文,后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志”八字及全文石碑后交由中央研究院院長鬍適博士研考,亦使魯王真冢重現人間。魯王墓的發現確定《明史》稱鄭成功將魯王沉入海中殺死並非事實。

現在位置

1959年冬,蔣中正巡視金門時指示金門縣政府在太武山小徑建築新墓,於1963年2月4日舉行安葬典禮,此即小徑魯王新墓的由來。至今每年農曆5月15日魯王生日,金門縣都會在魯王墓舉辦祭典。

形式


新墓

墓園靠山面海,可眺望大陸山河,依天然形勢成三級梯狀,首先牌坊再來黃蓋亭,亭中安置千斤鼎,最後看見石塊砌築的圓形新冢。

其它文物


為魯王墓內出土的“買地券”磚契及“皇明監國魯王壙志”連同寄存在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