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源性皮膚病
動物源性皮膚病
動物源性皮膚病是由蟲類叮咬人體或分泌物與人體接觸而誘發的皮膚炎症。動物源性皮膚病種類繁多,病因各不相同,主要包括接觸動物的皮膚、毛髮、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動物的叮咬刺傷、感染寄生蟲等。動物源性皮膚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與發病原因有關,主要表現為皮膚的損害、過敏,嚴重者可能有全身中毒、休克等。動物源性皮膚病的治療與疾病的發病因素有關,手段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外用藥物、內服藥物、皮下注射或靜脈輸液等。動物源性皮膚病的預后也各不相同,癥狀較輕的患者可以自行痊癒。有的動物源性皮膚病患者可能發生全身中毒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 皮膚性病科、急診科
● 動物源性皮膚病,顧名思義,其發病原因與動物相關,與動物任何形式的接觸都有可能導致本病。致病途徑主要有:
● 寄生:疥瘡、跳蚤、虱等。
● 叮咬:昆蟲叮咬、血吸蟲、水蛭、蛇等。
● 接觸:毛髮、羽毛、毒刺、分泌物、排泄物等對人體可產生毒害作用。
● 飲食:食入有毒的動物肉製品。
● 動物源性皮膚病的主要特點為皮膚髮病原因與動物相關,不同的病因,臨床表現各不相同,主要體現在皮膚的瘙癢、皮疹、斑點等。
● 本病好發於皮膚薄嫩皺褶部位(如指縫)。
● 皮損為針頭樣大小的丘疹、丘皰疹、小水皰、結節和結痂。
● 夜間劇烈瘙癢。
● 在皮損處有隧道,可找到疥蟲或蟲卵。
● 常見的致病蟲類有蚊蟲、跳蚤、隱翅蟲等。
● 好發於皮膚暴露部位。
● 劇烈瘙癢,伴灼熱疼痛。
● 皮損特點是風團樣丘疹,上有針頭大的瘀點、丘疹或水皰。
● 虱瘡發生於頭部時,在頭髮處發現頭虱及虱卵。虱叮咬處紅斑、丘疹,瘙癢劇烈,搔抓后引起頭皮抓痕及血痂。虱瘡發生於軀幹或四肢時,可出現紅斑、丘疹,劇烈瘙癢,常因搔抓而發生抓痕、血痂、皮膚苔蘚化、色素沉著。
● 虱瘡發生於會陰部時,陰毛上可見陰虱和虱卵,或皮外的陰虱,劇烈瘙癢,伴抓痕血痂,患者內褲上常有點狀血跡。
● 動物源性皮膚病的病因不同,確診時需要的檢查也各不相同,可能會用到血液檢查、病原微生物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等。
● 血液檢查
● ● 主要用於有繼發感染或者細胞毒性的動物源性皮膚病,幫助醫生了解患者身體狀況,判斷有無內臟系統功能衰竭。
● 病原微生物學檢查
● ● 主要用於寄生蟲類皮膚損害,幫助醫生鑒別病原體,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案。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了解皮膚損害程度,查找病原微生物等。
● 影像學檢查
● ● 主要用於不適合做組織病理學檢查等損傷性檢查的部位,可以通過影像學觀察到寄生蟲等。
● 醫生診斷動物源性皮膚病主要依據動物的接觸史及皮膚損害的臨床表現等。
● 患者有明確的動物接觸史、咬傷史等。
● 病原微生物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提示寄生蟲感染。
● 皮膚損害,皮膚紅腫、瘙癢、丘疹、水皰、斑點等。
● 動物源性皮膚病種類繁多,臨床表現各不相同,需要與其他非動物性皮膚病相鑒別,如皮膚瘙癢症、痒疹、過敏性皮炎、蕁麻疹、疥瘡、脂溢性皮炎、外傷等。
● 如果出現類似的皮膚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醫生主要通過典型病史及病原微生物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 動物源性皮膚病的病因不同,治療手段也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外用藥物、內服藥物、皮下注射或靜脈輸液等。
● 外用藥物主要用於緩解癥狀、殺滅寄生蟲等,例如硫磺軟膏,新鮮馬齒莧、或蒲公英搗爛外敷等。
● 內服清熱解毒殺蟲的藥物,如季德勝蛇藥片;有全身癥狀可口服抗組胺製劑、糖皮質激素、鈣劑和維生素等治療。
● 皮下注射或靜脈輸液,用於外用內服治療療效不佳或者有全身癥狀者,如中毒、休克等。
● 劇烈的瘙癢、皮膚損害等癥狀影響生活、工作。
● 皮疹、水皰、皮膚過敏等影響外貌、美觀。
● 一些毒性動物的損傷,可能導致肝、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
● 脊索動物門中的章魚和毒蛇刺傷或咬傷皮膚,嚴重者可引起全身中毒,甚至休剋死亡。
● 動物源性皮膚病的治療效果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如是否有全身癥狀及併發症、是否有毒性、患者基礎身體狀況等。總體來說,早期、規範治療,對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
● 在生產勞動、野外或海上作業、旅遊、游泳時,應加強個人防護。
● 搞好環境衛生,消滅有害動物的滋生地。
● 保持室內清潔乾燥,必要時噴灑殺蟲劑。
● 做好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以降低動物源性皮膚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