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無限
創新無限
《創新無限》是CCTV10一檔介紹科技新成果的大型日播演播室節目,以訪談和外景專題片相結合的形式,通過實驗、動畫、體驗等手段,展示科技進步為生活帶來的影響。節目每周一至周六18:12首播,每期30分鐘。
欄目的核心定位是“推廣實用技術,展示創新曆程,啟發創新思維”。整個欄目以“創新”和“實用科技”這兩個關鍵字為核心,聚焦於生產生活中的實用科技創新活動,展示一個個創新性的項目,表現這些創新行為對日常社會、對個人命運產生的影響。欄目的最高追求,是在一個個項目的展示過程中,將科學創新精神和方法,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受眾。
欄目在形態上是以演播室為主體的帶有一定娛樂色彩的科普專題欄目,在構成元素上不僅僅只有演播室談話,而是把實驗、道具、故事、動畫等充分加入進來。演播室中突出互動、體驗,多種元素並用;外拍專題小片強調的是創新、推廣故事的敘述,應用案例的展示等;多種手段完成對整個項目的展示和創新者故事的演繹。
接到製作新欄目樣片的任務時,第一個感覺是時間好緊哦,採訪、策劃、外拍的時間加在一起也總共只有不到3周的時間,錄棚和後期一周完成,算是以往製作的節目中速度最快的一個了,好在是和沈華、楮金萍一起做,人多力量大,要是一個人的話,肯定是做不到的。
攝像頭這集節目要做成一個什麼感覺的節目呢?發明人王金山的故事主體內容算是比較多,也就是說,其實人也可以講一集,技術也可以講一集,那麼該如何取捨呢?作為樣片,新節目的主題是放在人上?還是放在技術上?策劃的時候,我們其實並沒有最終確定,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選擇了,都放進去,做成類似雜誌式的感覺,一集節目在內容上分成若干板塊:技術問題、創業故事、發明人風采,每個版塊設置2個相關問題,最後形成一集完整的節目。
這樣做出來,可能娛樂感會強一點,和以往的節目都不太一樣,在後期編稿子的時候,我自己覺得還蠻新鮮的。
策劃完成後,基本就是錄棚了,說實話,這一塊挺累的,演播室的戲份被大大加強,而且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問題都是事先設計好的,所以必須完全按照策劃稿來,這就涉及到了錄棚步驟不能出錯、和主持人的溝通要細緻到怎樣的程度、和嘉賓的交流要一步步事先告訴他(當時我恨不能把每一句話都教給王金山);除此之外,道具比以前大大增多,每一個環節用哪些道具,全是細節,很折磨人。
因為前期策劃很細,所以後期編稿子就變得相對容易,因為說實話,如果錄棚是按照策劃稿走的話,後期變動可能性也不大。只是感覺在機房編輯方面,主切、側切的混合使用,比起以前來是大大考驗了編輯功力,這一塊還是需要不斷提高。
總的來說,樣片製作期間,整個人比較緊張,但同時又有一點興奮,這興奮來自一個全新的欄目,新的選題、新的元素。希望這種興奮感能夠長久保持。
池建新,70年代初生於山西農村,19歲畢業於山西廣播電視學校,從此踏入電視這個行業,先後從事過教師、記者等工作。1999年入北京廣播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后在中央電視台科教節目製作中心從事編導、策劃等工作。獨立完成了多部電視專題片的製作,其中《漂移的大陸》獲當年欄目年度金獎節目,《珠穆朗瑪1975》榮獲央電視台科學節目製作中心年度金獎節目。先後策劃完成的系列專題有《百年諾貝爾》(20集)、 《科技改變生活》(25集)、《探險者》(20集)、《遠去的背影》(12集)等;
2001年,參與策劃了CCTV-1O人物專訪節目《大家》;
2005年,作為主要策劃之一,策劃了CCTV-1O科普談話欄目《百科探秘》;
2009年,擔任《百科探秘》欄目主編、製片人;
2010年主持策劃了中國第一檔專註於技術創新的大型科普專題欄目《創新無限》,並擔任該欄目製片人。
姓名:張騰岳
張騰岳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75年11月8日
* 學歷:本科
* 籍貫:山西省汾陽縣
* 身高:182cm
* 體重:80kg
* 教育背景:1994年9月——1998年7月北京廣播學院主持藝術學院94級播音本科專業
* 作品與獎勵:
o 《展望21實際科學家——六位諾貝爾獲獎者與中國科學家共話未來》獲中央電視台1999年優秀節目一等獎
o 《中國的植物王國》獲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星新聞獎廣播電視作品二等獎
o 《防禦洪水》獲中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二等獎
o 主持配音的《黑熊回家》、《分享生命》、《神奇的爆破》、《虛擬植物》、《麋鹿回家》等節目幫伙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頒發的全國優秀電視科普節目二等獎
o 主持配音的《打開電視走近科學》、《兩萬里風暴》、《新疆煤炭自燃》獲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頒發的全國優秀電視科普節目三等獎
o 並多次參與《新世紀科技論壇》、《放飛臭氧探空氣球》、《世界奧林匹克電腦大賽》、《野馬回歸》等大型節目的製作與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