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津市的結果 展開
- 日本的工業城市
- 常德市縣級市
津市
常德市縣級市
津市市,隸屬於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傍澧水、濱洞庭,湘鄂邊際工業重鎮,歷史上曾是湘鄂省際經濟交流的要道,澧水流域最大的物資集散地,是國家確定的革命老區和比照西部開發的縣市。津市市總面積558平方公里。1949年建市,與澧縣幾分幾合,1988年確定為財政省直管市。
津市居澧水尾閭,素為湘北名埠,九澧門戶。到明正德九年(1514年),“津市”始見經傳,意謂“傍津設市”。未久,津市成為澧州七鎮之一。
明嘉靖年間,疏浚虎渡河,荊江南浸,泄於市區東側六冢口(今小渡口),西水與北水頂托日劇,泥沙沉澱亦甚,市區三洲逐漸擴延,虎渡河遂成為津市通往湖北沙市、宜昌諸地的捷徑孔道。至此,東西南北舟楫暢通,形成湘北水運的樞紐,入境商旅及移民隨之增多。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文學家袁中道著《澧遊記》,稱津市“已是千戶之聚”,時有布匹、南貨、山貨土產、飲食服務等商業店鋪250家。明代中葉,土地兼并日烈,不堪忍受賦稅與徭役之苦而被迫離鄉背井的農民,紛紛流落津市,隨之帶來的各種技術和技藝,使其生產水平日益提高。
從15世紀中葉到18世紀後期,漫漫300餘年,市區或曰村,或曰鎮,或曰里,未派官員管理,始終處於自治狀態,形成比較鬆散的社會環境,又因水運稱便,易於集散,因此,凡有諸如戰爭之類的社會大動蕩,遁此避難者蜂擁而至,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已至“市長數里,約萬餘戶”,因“人雜事繁”,“移嘉山巡檢司駐此”,津市建治伊始。到清朝中葉,市區日趨繁榮,“舳艫蟻集,商賈雲臻,連閣千里,炊煙萬戶”,已成為“商人營業輻輳之區”,及至清朝末年,鄂西南和湘西山貨、濱湖水產頻頻在此集散,導致城市發育傾斜於流通領域,津市遂成為湘鄂邊境和九澧流域的中心商埠。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境內常住人口1500戶,暫住人口1410戶,擁有各類店鋪723家。
民國初年,津市人口逾2萬人,“九省雜處”,構成與眾迥異的獨特天地。其間問世的商會,其頭面人物多系商界腰纏萬貫的大戶,且與政界、軍界顯要聯袂,不僅是維護商界利益的集團,也是左右津市局勢的顯赫勢力。此時的津市商界不但在湘鄂邊境地區和九澧一帶獨佔鰲頭,並在全省頗富聲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民國24年(1935年)《湖南實驗雜誌》載述,當時津市境內經營棉花的商家數十戶,集散的棉花有25萬擔,營業額3000萬元(法幣),佔全省銷量43萬擔的55.7%,省會長沙棉花和棉紗價格皆由“津幫”商人定奪。津市亦為湖南省最大的桐油市場之一,全省年產桐油55萬擔,津市每年要集散10萬擔~13萬擔。
抗日戰爭期間,武漢、沙市相繼淪陷,長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水域布雷禦敵,津市尚且偏安一隅,由是成為淪陷區移民歇身之地,人口即達10萬餘眾,街巷人沸,郊野暴滿,各路人馬遂掛條豎旗,開店設坊,商務遠比益陽市和湖北沙市鼎盛。據民國31年(1942年)統計,埠內有藥鋪36家、茶館300餘家、旅社和酒店76家、飯鋪53家、熟食業25家、劇場5所,小商販1000多戶,商家3300戶,為民國24年(1935年)的3.5倍。日本投降后,外地商家紛紛返回故里,而苛捐雜稅日增愈甚,民國35年(1946年)稅額比先年猛增14倍。同時,駐津國民黨部隊明攤暗搶,不堪忍受的商家攜妻挈子遷徙異地,於是商務清淡,市面蕭條,一度畸形繁榮的市場,如過眼煙雲,飄然逝去。至民國36年(1947年),僅有商戶500餘家,為戰時的1/7。
1949年7月23日,津市和平解放,8月3日,南下工作團抵津,成立中共津市市委會和津市市人民政府。
1949年11月26日,根據中央政務院關於人口不足5萬人不設市的規定,常德行署決定改津市市為縣轄市;1950年1月17日,湖南省臨時人民政府決定津市市直接由澧縣人民政府設區管理;時隔7個月,即同年7月12日,中南軍政委員會又改津市市為地轄市,由常德行署領導;1952年9月10日,常德專署根據政務院新頒《關於調整緊縮編製的決定》,將津市市撤銷,歸併澧縣管轄,由澧縣人民政府在津市設縣屬區政府,隨後,又改津市市人民政府為津市鎮人民政府;事隔一年後,湖南省人民政府於1953年9月2日,又傳中央電示,“津市鎮為澧水流域的重要商鎮,為便於該地區經濟發展,經核定改為省轄市,授權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領導。”有鑒如此,津澧又分治,澧縣津市鎮又改稱為津市市,成為湖南省九個省轄市之一,是津市歷史上首次實行“省轄代管”體制。
1958年7月18日,常德地委又發出《關於澧縣與津市合併的通知》,規定市委和市人委機關均保持原狀,財經獨立。至10月7日,又改為“徹底合併”,財經、計劃歸縣統一,市屬各個機構,同時受市委、市人委和縣級同一機構雙重領導;1961年7月24日,又將津市市改隸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領導,津市第四次從澧縣析出成為縣級市;時隔不到二年,1963年5月29日,省人民委員會又轉發國務院文件,撤銷津市市,將津市行政區域劃歸澧縣,從7月1日起,津市市改為津市鎮,但幹部管理、有關會議和工作安排,仍作縣一級對待;1979年12月29日,國務院以國發290號文件批複,同意恢復津市市,並由常德地區領導,成為地轄市;1985年,津市郊區擴大;198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再次成為省轄市(縣級),實行計劃單列,由常德市代管。
1996年,津市市面積550.8平方千米,人口約24.7萬人。轄4個街道、3個鎮、6個鄉:襄陽街街道、三洲驛街道、汪家橋街道、金魚嶺街道、保河堤鎮、渡口鎮、新洲鎮、白衣鄉、陽由鄉、李家鋪鄉、靈泉鄉、窯坡渡鄉、棠華鄉。市政府駐襄陽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津市市常住總人口243242人,其中,三州驛街道25141人,汪家橋街道25981人,襄陽街街道15576人,金魚嶺街道12390人,新洲鎮19823人,渡口鎮19963人,保河堤鎮23267人,白衣鎮22101人,陽由鄉17008人,窯坡渡鄉5614人,靈泉鄉12277人,棠華鄉14830人,李家鋪鄉19106人,涔澹農場10165人。
2002年12月3日,經市政府報省政府批准,撤銷陽由鄉、窯坡渡鄉,將其分別划入三洲驛、汪家橋、襄陽街、金魚嶺4個街道。區劃調整后,津市市轄4個街道、4個鎮、3個鄉,39個居委會、105個村委會。
2004年底,津市市總人口265132人。轄4個街道、4個鎮、3個鄉:三洲驛街道、汪家橋街道、襄陽街街道、金魚嶺街道、新洲鎮、渡口鎮、保河堤鎮、白衣鎮、靈泉鄉、棠華鄉、李家鋪鄉。
2007年,撤銷靈泉鄉,設立靈泉鎮,鎮政府駐五泉鋪社區。調整后,全市轄4個街道、5個鎮、2個鄉:三洲驛街道、汪家橋街道、襄陽街街道、金魚嶺街道、新洲鎮、渡口鎮、保河堤鎮、白衣鎮、靈泉鎮、棠華鄉、李家鋪鄉。市政府駐襄陽街街道大同路。
2002年12月3日,經市人民政府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津市市陽由鄉、窯坡渡鄉,將其分別划入三洲驛、汪家橋、襄陽街、金魚嶺4個街道辦事處。區劃調整后,津市市轄4個街道、4個鎮、3個鄉;40個居委會、105個村委會。
截至2013年,津市市共轄11個鄉級行政區,包括4個街道、5個鎮、2個鄉。
三洲驛街道轄:后湖、橋北、柏枝林、三洲街、城隍廟、護市、蔡家河7個社區居委會。
汪家橋街道轄:汪家橋、新村、油榨坊、城東、澹津5個居委會。
襄陽街街道轄:襄陽街、湯家湖、大同、鹽礦4個居委會;陽由、澧陽、荷花3個社區居委會。
金魚嶺街道轄:絲綢院、湖橋、文家灣、燕子窩4個居委會;明道、團湖、煙山、關山、大旗5個社區居委會。
新洲鎮轄:東街、南街、北街、天子崗、嘉山5個居委會;杉堰、城內、豹鳴、南溪、白龍泉、長嶺、荷花、草鞋、黃林、南江、車渚、南湖12個村委會。
渡口鎮轄:界福、文昌閣2個居委會;新湖、民主、新民、新福、新合、三合、李陽、天鵝、雙合、楓樹、金盆、發瑞、茶場13個村委會。
保河堤鎮轄:河口居委會;長壽、川門、花橋、田家山村、雙合、澧賦、中南、七星、民主、中心、銅盆、青苗、榮台、大山15個村委會;西湖魚場。
白衣鎮轄:白衣庵、石板灘2個居委會;蒲山、金泉、天門、金林、紅衛、紅光、荷花、鍾靈、會雲、建國、齊心、雙興、柏林、永興、金星、長安、和平、金山、大旗19個村委會。
靈泉鎮轄:五泉鋪居委會;戚家、關橋、同興、五泉、鹿山、楊家、龍山、葵花、漢泗、復興、興隆、李家、馬家13個村委會。
棠華鄉轄:棠華鋪居委會;岳山、奇龍、臨東、黃金、雙門、官堰、聯合、禮安、新華、西湖、白雲山11個村委會。
李家鋪鄉轄:官堰居委會;樟樹、廟基、土橋、利興、箭樓、燈塔、雙坪、萬家、雙堰、同樂、清泉、梁家坪12個村委會。
區劃詳情
2015年,根據津市市鄉鎮區劃調整方案,調整後下轄4鎮5街道,有新洲鎮、毛里湖鎮、葯山鎮、白衣鎮、三洲驛街道、汪家橋街道、襄陽街街道、金魚嶺街道、嘉山街道。總面積556.16平方千米,總人口24.19萬人。
津市市位於澧水下游、湘北邊陲。地跨東經111°46'-112°40',北緯29°11'30"-29°39'40"。津市全境南北極長48.8公里,東西極寬24公里,總面積558平方公里。
津市屬武陵山余脈向洞庭湖盆地過渡地帶,地形以澧水為天然分界線,澧水西南岸為武陵山余脈,東北岸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邊地,整個地勢由南向東北傾斜。地表差異升降明顯。最高點為棠華紅顏寨,海拔377.1米,最低點為白衣鎮建國村,海拔23米。北部為澧陽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縱橫,海拔32-24米。南部沿南、西、北邊緣地帶為丘陵崗地,呈“E”字形結構。東部邊緣與洞庭平原相接,大小湖泊串珠密布。市境地貌屬流水、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崗地、平原地貌類型。
津市地處湖南4大水系之一的澧水下游,東瀕洞庭湖、南臨沅水,北近長江,西北道水、涔水、澹水迴繞,澧水幹流橫貫全境,河岸長達76公里。
境內有大小湖泊21個,河流11條,水庫29座,水塘8038口,總共水面1.2萬公頃。南部0.4萬公頃面積的西湖為湖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澧水幹線由西往東入洞庭湖,北出松滋、虎渡兩河溝通長江,形成為四通八達的水道網。
津市全境總面積55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佔32%,湖泊水面佔14.6%,崗地佔48.6%,丘陵佔3.8%,低山佔1%。
津市水系可分澧水、四口、西湖三個水系,其中澧水為湖南四大河流之一,過境總長47公里。羊湖口河面極寬處500米左右,劉公橋極窄處276米。歷年最高水位43.34米,最低水位29.25米。最大洪流量為304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2立方米/秒,年均流量460立方米/秒。除澧水外,市境內還有道水、澹水、涔水燈澧水支流、四口水系的松滋河、官垸河以及西湖水系的崗丘溪河等。湖泊星羅棋布,共有湖塘450餘處,水面80餘平方公里,總需水量9500萬立方米左右。西湖、毛里湖、八寶湖、胥家湖等為其中面積較大者。津市地下水儲量豐富,以涔澹農場至市北區地帶為最多,0-7米以內單井日出水量,達2200噸以上,7米以下單井日出水量達1000噸以上。其他地段單井日出水量亦多在500-800噸左右。
津市礦藏主要有石煤、石灰岩、陶土、磚瓦粘土等,其中石煤儲量約1600萬噸,陶土儲量約十幾萬噸。
2000年,津市市總人口243242人,各鄉鎮人口:三州驛街道25141,汪家橋街道25981,襄陽街街道15576,金魚嶺街道12390,新洲鎮19823,渡口鎮19963,保河堤鎮23267白衣鎮22101陽由鄉17008,窯坡渡鄉5614,靈泉鄉12277,棠華鄉14830,李家鋪鄉19106,涔澹農場虛擬鄉10165。(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11年,津市市年末總人口26.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6萬人。人口出生率7.51‰。
2016年,全市居民總戶數97947戶,總戶籍人口239744人,其中城鎮人口124664人,鄉村人口115080人。按性別分,男性人口121588人,女性人口118156人。按年齡分,0-17歲32378人,18-34歲48031人,35-59歲102369人,60歲及以上56966人。年內人口出生率7.38‰,年內人口死亡率5.09‰,人口自然增長率2.29‰。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津市常住人口為212739人。
2021年2月,市政府官方信息顯示津市總人口為28萬人。
津市
2007年,津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16.1億元,增加到35.6億元,年均遞增11.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0.83億元,增加到1.57億元,年均遞增13.6%,特別是2007年,增幅達到了25%以上;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為26.7:38.6:34.7。
2011年,津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777446萬元,比2010年增長13.5%。
201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2億元,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4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63.4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48.2億元,增長12.3%。
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5.5:48.0:36.5,二、三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84.5%,比上年持平。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5%、48.9%和45.6%,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5個、4.8個和4.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中七大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8.4億元,增長8.5%。其產值和增速分別是:汽配40.4億元,增長13.0%;鹽化工21.7億元,下降9.3%;食品40.9億元,增長9.4%;造紙2.0億元,下降62.2%;紡織20.5億元,增長23.4%;生物醫藥24.6億元,增長18.2%;新型建材18.3億元,增長18.3%;其他產業25.1億元,增長8.2%。
全年共完成省重點民生實事工作任務19項,責任承辦單位15家,共投入經費7.20億元。其中國家投入1.28億元、省級投入1.05億元、縣市投入1.09億元、其他投入3.77億元。完成的主要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分別是:新增城鎮就業人口5805人。實現3425名貧困人口脫貧。建設美麗鄉村示範村1個。農村自來水建設普及率97%。幫助殘疾兒童實施搶救性康復14人。新增養老服務床位272張。農村危房改造800戶。城鎮市政管網水水質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要求。城市棚戶區改造8130套。農村信息化工程(直播衛星戶戶通建設)1070戶。完成義務教育合格學校建設2所。救治救助貧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35人。農村適齡婦女(35-64歲)“兩癌”免費檢查3266人。新增社會治安視頻監控攝像頭50個。農村公路提質改造27.74公里。農村公路安保設施改造2.7公里。農村配電網改造5個行政村。
2020年,津市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1.6億元,增長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4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76.3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76.9億元,增長2.8%。
2021年12月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津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93.6億元。
津市糧、棉、油等農副產品資源富足,形成了優質稻、棉花、油類、水產、蠶桑、蔬菜、藠果、蘑菇、肉兔、生豬等多個產業基地。“津市藠果”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保河堤鎮中南村被評為全國循環農業示範點,蠶桑種養殖標準化示範區通過國家驗收,八寶湖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被農業部授予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靈泉鎮楊家村、錦繡蘭苑休閑農莊和半島農莊被評為全省首屆百佳魅力村(農)庄。
2007年,發放涉農補貼4300萬元。發展壯大了蠶桑、藠果、水產、畜產、林果五大特色產業。發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3家,組建各種農民專業協會50個。鼓勵、支持農民外出務工就業,五年累計培訓農民6200人次,實現勞務輸出3.2萬人。
2020年9月,被確定為湖南省綜合油料大縣。
工業是津市經濟的主體和優勢。上個世紀70年代,津市就是湖南省有名的工業重鎮,斑馬蚊香、麥穗味精等工業產品曾經紅遍全國,上繳的稅收曾占整個常德地區的50%。其後一段時期,因水運優勢不再,體制機制僵化,津市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200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由2002年的22.6億元,增加到40.1億元,年均遞增12.2%;規模工業總產值由12.7億元,增加到28.9億元,年均遞增18%;規模工業增加值由2.3億元,增加到7.3億元,年均遞增22.1%;規模企業戶數由33家增加到47家,其中,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達到8家;入庫稅金由5890萬元,增加到9236萬元。
2012年,全市有規模工業企業78家,園區規劃面積達到18平方公里,是省級工業集中區,已形成汽配、鹽化工、紡織、造紙、食品五大工業支柱產業,生物醫藥、新型建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中意糖果、“雪”牌食鹽全國馳名,“梅花牌”糖化酶遠銷美國。
2007年,津市市通過征繳和爭取,第一次實現了社保不用財政貼補。新建敬老院5個,集中供養313名“五保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5100元,增加到2007年的10324元,年均遞增15%。
2007年,津市市組織實施市級以上科技項目67項,其中爭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34項,實現各級科技經費投入2000萬元。
2011年,津市市全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大力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獲得湖南省知識產權示範創建縣市稱號。本級表彰的科技獎項14個,發放科技獎勵資金22萬元。全年科技三項經費投入1392萬元,占財政支出比重達到1.39%。申請專利145個,比上年增加36個,其中發明專利11件,實用新型23件,外觀設計11件;其中授權專利104個,比上年增加28件。全年簽訂各類技術合同110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2600萬元。全年共承擔國家級項目4個,省科技攻關計劃6個。
2007年,津市市新建了人民醫院住院大樓和中醫院門診大樓,維修改造了婦幼保健院,改建了高標準的傳染病隔離區,恢復重組了6個鄉鎮衛生院。重特大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得到有效控制。藥品採購和藥品監督網路建設進一步加強。放心食品工程取得成效。
2011年,津市市擁有醫療衛生機構212家,其中綜合醫院1家,中醫醫院1家,衛生院7家,婦幼保健院1家,專科疾病防治站1家,精神康復醫院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家,其他個體診所60家,村衛生室127家。衛生人員1483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104人,衛生機構實有床位882張。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131260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7.4%。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20年6月2日,入選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津市古為荊楚之地,是孟姜女家鄉、車胤故里,“嘉山孟姜女傳說”和“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是國家、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30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息繁衍,長期定居,古猿人遺址、舊石器時代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等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地方戲劇荊河劇《定軍山》、《寒江關》,花鼓戲《孟姜女》、《三娘教子》在澧水流域廣為流傳,《澧水號子》作為著名樂曲被選編進全國中小學音樂教材。
孟姜女的故事,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奇之一(其他三個是《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孟姜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的傳說可上溯到《左傳》。另有,同名的民歌、電視劇和越劇《孟姜女》。2010年津市嘉山孟姜女傳說成功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津市市擁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群眾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家,博物館1個,年內新建成農家書屋15家,放映農村公益電影1930場。
津市
2007年,津市市完成了市一中“名校帶民校”的剝離,取消了市二完小建校費收取政策。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惠及學生3.3萬人次,免補金額257萬元。調整教育布局,城鄉學校由78所調整為47所,新建農村寄宿制學校6所,完成學校危房改造4萬多平方米,率先在常德市消除D級危房。市一中進入省級示範性中學行列。
2011年,津市市共有中小學學校36所,其中小學19所,普通中學13所,中等職業學校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各類在校學生21995人,其中小學在校學生9657人,初中在校學生5707人,高中在校學生3094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202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3369人。各類學校教職工總人數2131人,其中小學739人,初中619人,九年一貫制288人,高中273人,特殊教育學校54人,中等職業學校158人。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806人,其中小學582人,初中526人,九年一貫制266人,高中249人,特殊教育學校41人,中等職業學校142人。全市共有幼兒園22所,在園幼兒5852人。幼兒園佔地面積74584平方米,義務教育學校佔地面積666433平方米,高中學校佔地面積209329平方米,特殊教育學校佔地面積18666平方米,職教學校佔地面積42024平方米。
津市德雅中學創建於2010年。是由津市市人民政府、長沙雅禮中學聯合創辦的一所寄宿制的初級中學。是中國社科院授予的“中國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提升研究”實驗學校。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津市分校位於湖南省津市市區,前身為津市市電大工作站,1988年2月,國務院批准津市市為湖南省計劃單列市,同年7月2日,經津市市人民政府和湖南省教育委員會批准成立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津市分校。
津市職業中專學校創建於1984年9月。其前身是津市市第四中學。1992年,學校被省人民政府認定為省級重點職業學校,1996年被國家教委認定為國家級重點職業高級中學。1999年,經重新調整複評,學校再次被國家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職業高級中學。
2020年4月14日,津市市入選2020-2021年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
津市市區公路四通八達。207國道貫市而過,北通鄂南,南接湘中,西抵湘西,與石長鐵路、枝柳鐵路和京廣鐵路相連;湘北公路連接常德機場,可飛抵京、滬、閩、粵等地的重要城市。傍市而過的澧水東入洞庭,西接長江,常年可通航300至500噸級船隻,是湖南6大良港之一。
牛肉粉
津市牛肉粉歷史悠久,原料是大米,經過加工製成潔白、渾圓、細長且有彈性的粉絲,用開水燙熱,加上佐料即可食用。吃起來潤滑可口、韌性十足、風味獨具。米粉潔白,圓潤細長,形如龍鬚,象徵吉祥。
津市餃子
津市餃子皮薄餡多味美可口,其中以王餃兒和左媽媽為代表的水餃系列,以路記和望江樓代表的鍋餃系列及大橋下油炸肉餃藕餃最為出名。王餃兒是津城百年老字號,早在民國時期就享譽九澧,當年澧州太守賀龍就常以王餃兒為宵夜,如今已在津市澧縣開有多家分店。
木子腐乳
“木子腐乳王”是津市十八子食品有限公司的知名品牌。“木子腐乳王”以“粘口清香、純正圓暢、麻辣相怡、回味悠長”鮮明的產品特點一問世,1999年11月就獲湖南首界名優特農副產品博覽會優質產品獎,2000年10月又榮獲湖南省農博會金獎和常德市委、政府名優新產品獎。2000年12月4日歐盟商業聯合會及世界AWB組織經過評選,專門授予“腐乳王”的美稱,並榮獲“金盾獎”。
津市藠果
津市藠果於2006年11月榮獲湖南省第一個藠頭產品最高獎——中國·湖南第八屆(國際)農博會金獎。栽培藠果面積最大的津市市白衣鎮被冠名為“中國藠果之鄉”,並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
津市
津市集山川湖泊平原於一身,風景蔚為壯觀。坐落在大同山北麓的千年古剎佛教聖地大同寺,四周山巒起伏,古樹成片,濃蔭遮日,為避暑勝地。市區南郊的省級嘉山風景區,是理想的遊覽、療養勝地。境內毛里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溪水湖,由99條溝汊溪河匯聚而成,湖內水域景觀、生物景觀奇特,2011年成功申報為國家濕地公園。境內葯山寺始建於唐貞元至大和年間,惟儼禪師圓寂於此,以其為宗師的曹洞宗由僧人道元在南宋時期傳承至日本,此地層巒疊嶂、古木參天,風景秀麗。市郊的樂山寺,原名為慈雲寺,始建於唐朝,唐高僧惟儼法師圓寂於此。澹津公園、三湖公園分別著落在城東和城市中心,其植物造景頗負盛名。
嘉山
嘉山為武陵余脈,東控洞庭湖,西扼澧水,南枕綺麗田園,方圓2平方公里,山高147.07米,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嘉山南麓一里許是孟姜女的生地。靈泉鎮鄉村旅遊景區
津市
靈泉鎮位於津市西南,是常德市鄉村旅遊休閑產業明星鎮,有“綠色靈泉”的美譽,為湖南省著名的鄉村旅遊風景區。靈泉氣候濕潤宜人,玉蘭、銀杏、羅漢松等名貴樹種種類繁多,風景林、經濟林、生態林達30000畝,全鎮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鎮內建立了生態農業科技園,形成了生態農業觀光旅遊核心區。靈泉壇、同興橋、龍鳳亭、潘仙亭、丫公亭、仙女亭、百果園、農家樂大本營等人文、自然景觀星羅密布。
西毛里湖
毛里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溪水湖,是湖南省僅次於洞庭湖的第二大天然優質淡水湖,面積達6250公頃,其中林地和旱地達1641.7公頃,湖面縱深約20公里,遠望煙波浩渺,近觀山清水秀,美不勝收。毛里湖及其周邊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水神河伯坐船永留河底,龜將軍屍成龜山,還有南宋鐘相、楊幺起義屯兵的遺址,明末清初雲南王吳三桂造反叛亂的練兵作戰台。石龜山出土的3000餘斤古錢幣等,均見證了該地古代先人的文明與生活,歷史人物車胤和孟姜女都在這裡留下過歷史遺址。津市市博物館
津市
津市
津市博物館位於津市市孟姜女大道,有館藏各類歷史文物5000多件,2008年通過國家三級館評定。收藏有距今50萬年前的津市虎爪山舊石器遺址石片、石球、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20餘件。西漢變形鳳紋雙耳瓿、古印度金幣、唐代葵形盤龍紋銅鏡、晉青銅三足盤、東周寬內青銅戈、元代仙人渡海銀盞托、元八棱雙耳龍鳳紋金套杯、清青花五彩仕女圖將軍罐、明麒麟紐象牙梵文花押印及罕見梵文印面等珍貴文物。
葯山寺
葯山寺位於湖南省津市市棠華鄉葯山村,湖南省重點宗教活動場所。原名慈雲寺,始建於唐,唐貞元至大和年間蔚為壯觀,俗傳騎馬觀山門。寺院東望是嘯峰,惟儼禪師靈塔矗立嘯峰西坡,與層巒疊嶂、古木參天的白雲山共脈;西眺二龍戲珠貓兒山;南展錢家大平原;北靠月亮山。古大同森林公園
津市
津市古大同森林公園坐落於津市城南區,北靠澧水,扼九澧入洞庭達長江,現為省級森林公園。坐落在大同山北麓的千年古剎佛教聖地大同寺,為唐咸通年間修建,有山門、前殿、大殿、後殿、大雄寶殿、鐘鼓樓,寺前立舍利塔。關山西峰的中武當道觀相傳為真武祖師飛身之地,建於唐朝,正殿楣上“廉潔”二字系朱熹手跡。殿前柱上有一楹聯“利鎖名韁,籠絡多少好漢;晨鐘暮鼓,映醒無數痴人”。內供真武祖師銅像重達150公斤,香案前置一隕石250公斤,黃質黑章。此地視野開闊,可觀澧水,澧陽平原萬頃秀色,為道教聖地,可與南北武當相比。過去道徒雲集,為九澧著名道場,如今香客如雲。三湖公園
津市
位於人民路北側后湖,《直隸澧州志》載:“原名白楊,與街俱遠。碧煙斷處,紅橋通焉。沿堤垂柳千株,茶樓酒肆,間露於綠陰中。而晚艇芰荷,夕陽簫鼓,覽勝者恆於斯。”1980年闢建,園中沿湖毛岩駁岸,繞湖植垂柳、碧桃、義大利楊、水杉。西區湖中央建人工島1座。園內置觀魚廓、水榭、仿古六角涼亭、濃蔭游道、六孔拱橋、九曲橋。沿湖樹影婆娑,波光掩映,遠觀湖心島若一碧青螺。1985年建成開放。1990年,36位津澧旅台(灣)人士捐資建成觀荷亭。
皇姑山森林公園
皇姑山森林公園位於澧水河南岸,因明代華陽王朱悅耀的妃子葬于山南,故得此名皇姑山。皇姑山崖原有寺廟,古木參天。園內歷史古迹,古墓葬等人文景觀奇多,彭德懷、任弼時、肖克、王震、廖漢生等革命家均在此留下光輝足跡。
八寶湖
八寶湖原來是西洞庭湖的湖角,離市區八十多里,位於渡口鎮南面。明崇貞四年,由於地殼變動、陷落,湖水把一片山岡淹沒,澧水和沅水的大潮所帶泥沙圍在四周,形成一個偌大的湖泊。湖面八景:龍船洲、接龍橋、文昌閣、虎心山、花山廟、鰱魚山、金盆山、進士堰。
澹津公園
澹津公園位於津市東城區車胤大道,1986年被省建委、省綠委聯合授予“最佳公園”稱號。園內有名貴風景樹10多個品種,簇擁成林,錯落有致,如傘如蓋,濃陰蔽日。花圃中100多種奇花珍卉,春夏秋冬四季,常年繁花似錦。
津市
津市先後榮獲了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全國平安暢通縣市、全國道路交通管理優秀城市、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市、全國養老服務社會化示範縣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等諸多國家級榮譽,以及湖南省作風建設先進縣市、常德市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先進單位等諸多省、常德市級榮譽。
2020年6月30日,津市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2021年1月,2020年湖南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出爐,津市市上榜。
2021年1月,2020年中國效率“百高縣”名單出爐,津市市排名第57。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