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西營的結果 展開

西營

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舊稱

清末,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僅是個小漁站。早期的霞山沒有確切的地名,周圍稀稀落落分佈有謝屋、霞山、炮台仔、鄭屋、海頭港、洪屋等村落,曾統稱海頭汛,屬雷州府遂溪縣二十二都管轄。

歷史沿革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
海頭小港,供民船停靠。漁民趕潮在此兜售水產魚貨,鄰近鄉民小販則挑來柴米等日用品與漁民交易。潮漲成圩,潮落收市,海灘僅有一字排開的茅棚數間遮日避雨。漁民在海邊建有磚木結構的“海生宮”廟(原海富酒店旁),意指漁民都是海的兒女,祈求保佑平安,這也是霞山最早建築之一。
1899年法帝強迫清政府,把包括今霞山在內的518平方公里陸地和1912平方公里的海域,總稱廣州灣(湛江市舊稱)劃為法國租界。法帝入侵后,駐軍在麻斜和海頭港,根據兵營的位置稱為東營和西營。
為鞏固和發展其殖民統治,法人在西營進行市政建設,初成商埠,便將兵營的所在地易名為“西營”和“東營”。
當時,廣州灣設東營、西營兩個市及赤坎、坡頭、淡水三個區(后增設赤坎市,今為赤坎區),西營是廣州灣法國當局最高行政首府所在地,這是霞山原稱西營的來由。法國侵略者,為紀念其戰艦“白雅特號”最早登陸廣州灣,又把西營稱為“白雅特城”,但民間一直沿用西營地名。
抗日戰爭勝利后,廣州灣光復,1946年湛江建市,西營作為市轄一個區,地名保留。解放后至1956年,湛江市仍沿襲使用西營地名,市委、市人委行政機關設在西營。

西營改名霞山


解放后,當家作主的湛江人民,紛紛要求更改帶有殖民地烙印的地名東營、西營。
經廣東省人委批准,1957年1月1日,取消西營和東營名稱。取消后,西營以“湛江市”名稱包括,不另命名,東營改稱麻斜
西營以“市”來包括,造成混亂,給人民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變。湛江市人委根據市區中心有個大村莊霞山村,位置剛好又落在市委市政府辦公大樓旁,經請示省批准,1958年6月30日,把西營改稱為霞山。
從此,霞山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霞山區地名幾經更迭,幾度易名,見證了霞山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