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細胞瘤

胰島細胞瘤

胰島細胞瘤屬於胰腺神經內分泌瘤,是源於胰腺多能神經內分泌幹細胞的一類腫瘤。胰島細胞瘤占胰腺腫瘤的2%~4%,其發病率為(5~10)/100萬。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在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病,30~60歲是發病的高峰。該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胰島細胞瘤可以分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兩種,以功能性為主,常見的病理類型包括胰島素瘤和胃泌素瘤,罕見的病理類型包括胰高血糖素瘤、血管活性腸肽瘤(VIP瘤)、生長抑素瘤、胰多肽瘤等。不同類型的腫瘤表現不同,可出現反覆低血糖、消化性潰瘍和腹瀉、壞死性遷徙性紅斑、消瘦等。無功能性胰島細胞瘤癥狀沒有特殊的特點,多表現為腹部和胃腸道的不適。無功能性胰島細胞瘤常表現為腹痛、體重減輕、厭食噁心、腹腔內出血、梗阻性黃疸和腹部捫及腫物等。無功能性胰島細胞瘤臨床變現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也是治癒的唯一方法。藥物治療主要是生長抑素類似物,可延長生存期,但可能會增加膽石症的風險。患了該病的人預後主要取決於腫瘤的分級與分期。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就診科室


● 內分泌科、胃腸外科、消化內科、急診科、腫瘤科

病因


● 胰島細胞瘤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癥狀


● 胰島細胞瘤可以分為功能性和無功能性兩種。以功能性胰島細胞瘤為主,不同類型臨床表現各異,可出現反覆低血糖、消化性潰瘍和腹瀉、壞死性遷徙性紅斑、消瘦等。非功能性的胰島細胞瘤癥狀不典型,可表現為腹部及胃腸道不適。

胰島素瘤

● 低血糖是胰島素瘤的首發癥狀。
● 低血糖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常出現頭痛、焦慮、飢餓、復視、健忘等,部分患者出現昏睡、昏迷或一過性驚厥、癲癇發作。
● 低血糖導致兒茶酚胺的釋放,可引起出汗、心慌、震顫、脈速和面色蒼白等。
● 以上癥狀常出現在清晨和運動后,可自行緩解或攝取葡萄糖后迅速緩解。

胃泌素瘤

● 主要表現為頑固性消化性潰瘍和腹瀉。約75%的病人表現為腹痛,其中2/3伴有腹瀉。
● 60%的患者伴出血、穿孔或幽門梗阻等併發症。

胰高血糖素瘤

● 壞死性遊走性紅斑是胰高血糖素瘤的特徵性臨床表現,好發於下肢、會陰、腹股溝、臀部等皮膚皺褶、多摩擦部位,以及頭面鼻唇周圍。
● 其他癥狀有糖尿病、消瘦、血栓栓塞、貧血等,偶爾可見精神神經癥狀。

血管活性腸肽瘤(VIP瘤)

● 水樣腹瀉是VIP瘤的特徵臨床表現,大便量可達3~5L/d。
● 部分患者同時有水樣腹瀉、低鉀和無胃酸,被稱為VIP瘤三聯征。

生長抑素瘤

● 臨床上常把糖尿病、膽囊結石和脂肪瀉稱之為生長抑素瘤的三聯症。
● 也可出現噯氣、腹脹、食慾缺乏、口乾、顯著消瘦,貧血等表現。

胰多肽瘤

● 大部分胰多肽瘤的患者缺乏明顯而特異的臨床癥狀。有些患者可出現腹瀉(水樣瀉或脂肪瀉)、胃酸分泌不足、體重減輕的癥狀。
● 此外,還有部分患者是因肝大、腹痛、肝臟轉移灶、阻塞性黃疸或上消化道出血進行檢查時,意外發現胰多肽瘤。

檢查


● 通過癥狀表現的特點,醫生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為明確診斷,根據癥狀選擇做一些必要檢查,主要包括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實驗室檢查

● 通過測定該病的人血清胃泌素、胰島素、高血糖素等的水平,有助於胰島細胞瘤的診斷和分類。

影像學檢查

● B超
● ● 臨床使用較為普遍,能發現直徑大於1厘米的腫瘤。屬於無創檢查,方便、廉價、可重複操作,但容易受腸管積氣的影響。
● CT及磁共振檢查(MRI)
● ● 可以發現直徑1厘米以內的腫瘤,診斷腫瘤的陽性率高於B超。
● 術中超聲
● ● 尋找和定位腫瘤、排除或發現多發性腫瘤。明確腫瘤的定位,幫助醫生選擇手術方法,預后術后併發症的發生。
● 其他
● ● 內鏡超聲、血管造影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CT)等檢查可用於幫助不同情況下的確診。

診斷


● 根據患者癥狀表現特點、實驗室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的結果,醫生一般可以做出診斷。

臨床表現

● 功能性胰島細胞瘤的臨床表現根據不同的病理類型有所差異,可出現反覆低血糖、消化性潰瘍和腹瀉、壞死性遷徙性紅斑、消瘦等。無功能性胰島細胞瘤癥狀沒有特殊的特點,多表現為腹部和胃腸道的不適。

實驗室檢查

● 不同的胰島細胞瘤實驗室診斷標準不同,以常見的功能性胰島細胞瘤為例。

胰島素瘤


● 患者飢餓后誘發出低血糖癥狀,並滿足以下6條即可診斷:
● 血糖≤2.22mmol/L(≤40mg/dl);
● 胰島素水平≥6µU/ml(≥36pmol/L);C肽水平≥200pmol/L;
● 胰島素原水平≥5pmol/L;β-羥丁酸≤2.7mmol/L;
● 血/尿中無磺脲類藥物的代謝產物。

胃泌素瘤


● 胃液分析:無胃手術史者基礎胃酸分泌量(BAO)>15mmol/h,胃大部切除術后病人BAO>5mmol/h,或BAO/最大胃酸分泌量(MAO)>0.6時支持本病診斷。
● 胃泌素水平測定:當病人有高胃酸分泌或潰瘍病,其空腹血清胃泌素>200pg/ml(正常值100~200pg/ml)可確定診斷,大約有1/3的病人會高於1000pg/ml,高度提示本病的診斷。
● 促胰液素刺激試驗:當胃泌素水平較試驗前增高200pg/ml或以上時可確診本病。

影像學檢查

● 影像學檢查可以發現胰腺有腫瘤的存在,並對腫瘤進行定位診斷。

鑒別診斷


● 胰島細胞瘤需要與非胰腺內分泌腫瘤,如胰腺癌等疾病進行鑒別。
● 功能性胰島細胞瘤有較典型的CT表現以及具有特徵性的臨床症候群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一般可以做出診斷。
● 無功能性胰島細胞瘤屬多血管性病變,增強掃描后腫塊密度一般高於正常胰腺,且瘤體鈣化率較高(20%~25%),根據以上特點,醫生一般可以做出區分。

治療


● 胰島細胞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根據腫瘤的大小、部位、性質等確定具體的切除方法。藥物治療有助於緩解癥狀,抑制腫瘤生長。

手術切除

● 是治癒性治療方法。
● 對於良性的有完整包膜的病變,可行腫瘤摘除或完整切除,一般預后較好。
● 對於局部惡性,難以完整切除的病變,是否應行手術,目前還存在爭議。
● 對於已有轉移的惡性病變,手術方式需要根據臨床癥狀和腫瘤部位決定。一般認為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切除原發腫瘤,摘除轉移灶,術后化療,以延長生存期。

生長抑素類似物

● 奧曲肽和生長抑素的長效製劑等可緩解因激素大量分泌引起的癥狀,並可抑制腫瘤生長。
● 應用此類藥物可使腫瘤標誌物水平下降,延長生存期。
● 長期使用可能會增加膽石症的風險。

危害


● 胰島細胞瘤可引起反覆低血糖、消化性潰瘍和腹瀉、壞死性遷徙性紅斑、消瘦等癥狀,影響工作和生活。
● 胰島細胞瘤若不及時治療可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出現不可逆的病變,如腦萎縮、腦功能損毀等。
● 惡性的胰島細胞瘤嚴重時可出現轉移,甚至引起死亡。

預后


● 該病的預後主要取決於腫瘤的良惡性、分級和分期。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預防


● 該病病因尚不明確,暫時沒有有效的預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