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巢族

賴巢族

賴巢族:指有業不就、在家傍老、出門靠友的一類人群,他們主動或者被動放棄了謀生意欲,長期寄居在親朋的屋檐下,“年輕不就業”是這些“賴巢族”及社會面臨的共同尷尬。

名詞解釋


在西方,“賴巢族”專指這樣一群年輕人:既不在校讀書、又沒有正式工作,也不接受有關的職業培訓,而是在經濟上依賴父母或者伴侶,遊離於正常生活之外。他們在歐美等國還被稱為中間人或夾縫人、歸巢小孩、口袋小孩。

主要類型


“賴巢族”大致可分為“追求夢想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家庭溺愛型”。八成以上的“賴巢族”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具體表現


成家晚

對於婚戀來說,現代人講究激情的碰撞,心靈的契合。這就使得人們對婚姻的期望越來越高,也對婚姻越來越慎重,導致成家的年齡越來越晚,也可能是人們為了古人的“不成大事,不談兒女私情”的想法或志向。
除了較晚組建自己的家庭之外,“賴巢族”還表現在離開父母家庭的時間延後,即已經工作但還寄住在父母家。

立業晚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對人們的要求高,人們的生存成本增大,於是需要不斷地充電,年輕人要創業也需要更多的積累,於是讀完本科、讀研究生,讀完研究生,讀博士,一畢業就奔30歲了。
另外,社會物質豐富,價值多元化,人們可選擇的機會多了,尋找自己的定位相比以前反而變得困難了。許多年輕人在30歲前都要換幾個工作,最後在與現實的相互適應中,才漸漸找到自己的位置。

現象分析


賴巢族
賴巢族
中國出現“賴巢族”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原因。以前,一個家庭培養一名大學生十分不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學生畢業后就需要承擔家庭的重任;現在,經濟條件比過去好了許多,一些相對富裕的父母並不指望孩子工作養老,許多年輕人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更從容地規劃自己的人生。
但是,也有些不和諧音。相當數量的年輕人直言不想立業,寧願靠著父母過活,逃避自己對社會對家庭應該承擔的責任。對那些經濟上並不寬裕、身上凝聚著父母太多夢想的孩子來說,不參與就業而延緩社會化的過程,不但不能“反哺”老人,而且會給家庭增加經濟壓力。也有些年輕人仍存在一步到位或是一心要捧“金飯碗”的就業誤區,殊不知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先就業再擇業、能創業就創業才是勇於承擔責任、積極應對競爭的良策。
中國人隨著享樂思想的影響,失去了創業的激情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意識。他們對道德上的斥責已感到麻木。賴巢族們本身並不真正快樂,只是麻木地,逃避性地,自我安慰地過著一日復一日的生活。事實上這跟從小的教育有很大影響,從小沒有被他們的個性傾向化教育,形成長大后沒有自我創造和實現的渴望。

專家建議


“賴巢族”現象已經成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專家建議,年輕人應該積極調整心態,著重提高溝通能力、基礎學習能力,獲得相應的資格,加強社會責任感。而社會各個階層都應該努力幫助這些“賴巢”的年輕人提高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提供就業機會。

雙語解讀


Nesting clan 賴巢族 lài cháo zú
unemployed people who live with and financially depend on their parents or friends.
(互動百科與《環球時報》英文版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