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寺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徠香山寺(Temple of fragrant hills)龍門十寺之首。 位於洛陽城南香山(龍門東山)上,緊鄰龍門石窟。因“海東瑜伽之祖”圓測葬於此而被尊為韓國·唯識宗的祖庭。 

香山寺的建置時間在公元690—700年之間。 武則天稱帝時常駕親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白居易曾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並建造御碑亭,至今仍存於寺中。 

香山寺已歷經1400多年的滄桑,一直以來法音綿延,香火熾盛。2003年,香山寺第五次修復,借鑒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歷史沿革


香山寺建於後魏熙平元年說證據不足,大有可懷疑之處。
其一,熙平元年胡太后既使“立寺建剎甚眾”,也未必能說明當時在伊闕山建立了香山寺。
其二,北魏明帝熙平二年胡太后所幸之伊闕石窟寺,非香山寺,系今龍門西山之古陽洞,開鑿於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 
其三徠,湯文將龍門與香山概念相混,二者內涵不同,亦非一地。如明《方輿紀要》所載:“闕塞山在洛陽南三十里,一名闕山,一名鐘山。山東曰香山,西曰龍門”。龍門可作為東西兩山之統稱,但香山則專指東山,未見有統指者。東山稱香山之謂較后,查唐代以前的古籍文獻,未有如是之稱者。
其四,香山寺的創建和命名,當與印度高僧地婆訶羅(日照)的敕葬地、及“山產香葛”的說法有關。
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一云:“地婆訶羅,唐言日照……以永隆初歲,言屆京師……以垂拱三年(687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無疾而卒於神都魏國東寺……聖母聞之,深加悲悼……香花輦輿,瘞於龍門山之陽,伊水之左,門人修理靈龕,加飾垂閣,因起精廬其側,灑掃供養焉。后因梁王所奏,請置伽藍,敕內注名為‘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雲,石像七龕,浮圖八角,架親游幸,具題詩讚雲爾。”文中的“龍門山之陽、伊水之左”系指龍門東山南端,可謂香山之陽。既未如此稱者,大概龍門東山當時還未有以“香山”稱之。《名勝志》云:“洛陽香山產香葛”,蘇頲《唐河南龍門天竺寺碑》亦云“山有香兮泉道蒙”(該天竺寺位於東山),因山產香葛而使香氣繚繞,故稱“香山”。香山寺之命名,可能與此背景有關。龍門東山正式稱“香山”大約在香山寺命名之後。
其五,上由“門人修理靈龕,加飾垂閣,因起精廬其側”之句,說明這裡原是一座廢棄的舊寺院,后因梁王奏“請置伽藍”,才被敕名為“香山寺”的。廢寺原建於什麼時候時間不明,況且廢寺和香山寺之間亦沒有直接的繼承關係。武三思封梁王是在武周天授元年(690年),久視元年罷梁王之名,香山寺的建置時間當在公元690—700年之間。 
盛唐時期
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於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並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雲,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
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海東瑜伽之祖”——新羅人圓測,圓寂後起塔於香山寺,香山寺因此成為韓國唯識宗祖庭之一。 
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即是對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此外,白居易還搜集了5000多卷佛經藏入寺中。香山紅葉
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於該寺的堂上林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
清代重修
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句詩摘自他當時所作的詩《香山寺二首》,被鐫刻在石碑之上,位於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著這塊石碑,已有兩百多年了。清末民國初年,香山寺又漸荒蕪了。
民國時期
香山寺蔣宋別墅
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后,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建一幢兩層小樓。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暑,這幢小樓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被稱為“蔣宋別墅”。
當代維護
解放后,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
如今,為了實施“旅遊強市”戰略,拓展龍門石窟景區的觀光項目,豐富香山寺的文化內涵,提升香山寺的旅遊品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洛陽市委、市政府及龍門石窟管理局依據《龍門石窟規劃》 和《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 》,投資600萬元於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對香山寺的改造。
該改造工程從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歷時100天,創造了中國寺院速度之最。
這也是香山寺歷史上的第五次修復,新香山寺借鑒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如今經過第五次修復后的香山寺整個建築新舊一體,氣勢磅礴,與龍門西山石窟隔河相望,與龍門東山石窟,白園並立,香山寺接待中外遊客達五萬餘人,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參觀香山寺,給予高度評價,香山寺已成為龍門石窟景區又一處亮麗壯美,光彩奪目的景觀! 
香山寺
香山寺

主要景觀


九老堂

九老堂是龍門香山寺內的大堂。白居易“停宮致仕”后,更加放情于山水,賞玩泉石風月。因慕戀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並把這裡作為了自己最終的歸宿,在他七十四歲時,和遺老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等6人先是結成了“尚齒七老人會”,後來,又有百歲之人李元爽,95歲的禪師如滿加入,號稱“香山九老”,終日吟詠於香山寺的九老堂上林下,寫下了許多歌詠龍門山水及香山寺的詩篇。 

乾隆御碑亭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曆到中嶽封禪,至洛陽巡遊龍門香山寺,感懷賦詩《香山寺二首》開篇第一句即為稱頌香山寺“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首詩被人們當時鐫刻在石碑之上,並建御碑亭。
該御碑亭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這首詩稱頌了香山寺及美麗的伊闕風貌,並且在最後一句流露出對白居易的敬佩之情“慮輸白少傅,已著祖生鞭”展現了一代君主謙遜的品格。
乾隆碑上這首詩除了讓我們欣賞到行、草的書法藝術,更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一代帝王的謙虛品質,也是對我們後人的鞭策。

蔣宋別墅

1936年,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地方政府選擇香山寺南側建了一幢兩層小樓,被稱為蔣宋別墅。
當時蔣介石於1936年10月29日從西安乘火車到達洛陽(東站)來到洛陽是以“避壽”為名,實則布暑“西北剿共”計劃,他於10月31日在別墅慶祝了自己的五十壽辰,參加人員有張學良,閻錫山等,之後他視察了洛陽軍校、洛陽電廠,檢閱了重炮部隊,並和夫人宋美齡三次往複洛陽,去安撫非嫡系部隊太原的閻錫山,濟南的韓復榘,綏遠的傅作義,於12月初離洛到西安,在洛陽共呆了36天,基本都住在香山寺蔣宋別墅。
1936年的“豪華別墅”,在三十年後一度成為楊成武將軍的“牢獄”。1968年的3月底解放軍代總參謀長楊成武將軍因受林彪集團迫害,被秘密關押在香山寺。將軍和家人在這幢小樓內度過了失去自由的幾個春秋,不準出房門,更不準下樓,每天飯菜定量,不夠也不準添,夏天蚊叮蟲咬,冬天手腳凍爛,房門均不得關閉。1970年,將軍78歲的母親因病去世,臨終想吃一個雞蛋也沒能如願。直到1971年1月離開,楊成武將軍被羈押於此兩年多,沒有下過一次樓,監牢之苦在盡嘗之中。 
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在此居住36天後,這座別墅便處於沉寂狀態,75年裡從未面向世人開放。“蔣宋別墅”是香山寺里的一處特殊時期的遺存,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為重新恢復這座別墅的歷史風貌,使其“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大家面前,於2011年10月6日正式啟動了蔣宋別墅修繕工程。12月2日開館迎賓。 

大雄寶殿

在佛教寺院香山寺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

香山寺鐘鼓樓

鐘鼓樓是中國傳統建築之一,屬於鐘樓和鼓樓的合稱,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報時的建築。鐘鼓樓有兩種,一種建於宮廷內,一種建於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築。宮廷中的鐘鼓樓始於隋代,止於明代。它除報時外,還作為朝會時節制禮儀之用。

文化活動


佛教關係

禪宗
香山寺與佛教禪宗亦有很大淵源。二祖慧可禪師即在此跟隨寶靜禪師學佛,後來又回到香山寺精修。
唯識宗
香山寺是韓國唯識宗祖庭之一。玄奘的高足新羅人圓測被尊為“海東瑜伽之祖”,圓寂後起塔於香山寺。 

軼事典故

賦詩奪錦袍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則天在洛陽稱帝,非常鍾情於伊闕山水,也很喜歡位於其中的清幽雅緻的香山寺,她經常在香山寺中石樓坐朝(據〈大唐傳載〉記述)並在石樓留下了千年為人們所傳頌的典故“香山賦詩奪錦袍”。
在一次春遊香山寺時,武則天別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龍門詩會”,歷史上有名的“香山賦詩奪錦袍”即由此而來
宋代人計有功在《唐詩紀事》卷十一中,對此有妙趣橫生的記述:“武后游龍門,命群臣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左史東方虯詩成,拜賜,坐未安,之問詩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奪錦袍賜之”。
唐代詩風很盛,武則天對勝出者“賜以錦袍”,獎品不見得貴重,但卻是難得的榮譽,群臣當然各不相讓,奮力爭奪。首先成詩的是左史東方虯:“春雪滿空來,觸處如花開,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武則天覺得東方虯文思敏捷,又才華出眾,立即把錦袍賜給了他,而此時,多數大臣也相繼成詩,經當眾誦讀,一致認為宋之問的七言詩更在東方虯之上,武則天遂決定把錦袍賜給宋之問,“香山賦詩奪錦袍”也成了詩壇上的一段佳話。
而這段典故所發生的地點---石樓就位於香山寺內。
香山九老會
“停宮致仕”后,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賞玩泉石風月。
因慕戀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並把這裡作為了自己最終的歸宿,在他七十四歲時,和遺老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等6人先是結成了“尚齒七老人會”,後來,又有百歲之人李元爽,95歲的禪師如滿加入,號稱“香山九老”,終日吟詠於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寫下了許多歌詠龍門山水及香山寺的詩篇。
香山九老
“空門寂靜老夫閑,伴鳥隨雲往複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香山寺二絕》這裡所描繪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寫照。
為保存詩稿,白居易又把自己從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開成五年(公元840年)所作的詩,共800首,合成12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香山寺藏經堂內。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囑將其葬於香山寺附近如滿法師塔之側。
白居易重修
盛唐以後,經過“安史之亂”,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漸趨衰敗,至白居易任河南尹之時,香山寺已是蕭條至極。
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來洛任河南尹,他閑暇時常在伊闕山水間流連,想修復香山寺,卻因財力有限,未能如願。
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將為元稹撰寫墓誌銘所得的酬金悉數拿出,費時3個多月,重修了香山寺,使衰敗的舊寺的亭台樓閣換了新顏,並撰寫了《修香山寺記》一文。
後來白居易又於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再次出資修復藏經堂,並收集綴補5000多卷佛經,藏入其中,可以說白居易為唐香山寺的再興竭盡全力,名山名寺與名人相得益彰,白居易重修后,香山寺再次聲名大振,一時間遊人絡繹不絕。
書生事件
唐東都洛陽道德里有一個書生,一天傍晚走到中橋,遇到貴人隨從,車馬隊伍非常繁盛。看到書生后,呼叫他並令他跟在後面。有貴主,二十多歲,丰姿絕世,與書生交流不停。因而南去長夏門,於是到了龍門,進了一所豪宅,華堂蘭室。召書生賜美食,因而與他共寢。半夜后書生醒來,見到所躺的地方,都是石窟。前面有一死婦人,身體升起,月光照之,穢不可聞。書生就多次垂危攀石,僅能出焉。早上到了香山寺,對香山寺的僧人們說了這件事,僧人們送他回家,幾日後就離世了。 香山寺夜景
乾隆帝用膳
據說,乾隆在香山寺用膳時,寺院住持得知皇上愛吃酸甜味的櫻桃肉,就讓廚師用紅薯粉條做了道“素櫻桃肉”。乾隆見此菜狀似櫻桃,外焦內香,十分可口,連聲讚許,併當場賜名“洛陽焦炸丸”,後來這道菜成了洛陽名菜,在民間廣為流傳。 

相關詩詞

● 春題龍門香山寺
唐代: 武元衡
眾香天上梵仙宮,鐘磬寥寥半碧空。
清景乍開松嶺月,亂流長響石樓風。
山河杳映春雲外,城闕參差茂樹中。
欲盡出尋那可得,三千世界本無窮。
● 宿香山寺石樓
唐代:李頎
夜宿翠微半,高樓聞暗泉。漁舟帶遠火,山磬發孤煙。
衣拂雲松外,門清河漢邊。峰巒低枕席,世界接人天。
靄靄花出霧,輝輝星映川。東林曙鶯滿,惆悵欲言旋。
●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員外
唐代:白居易
西京鬧於市,東洛閑如社。
曾憶舊遊無,香山明月夜。
● 從幸香山寺應制
唐代: 沈佺期
南山奕奕通丹禁,北闕峨峨連翠雲。
嶺上樓台千地起,城中鐘鼓四天聞。
願以醍醐參聖酒,還將祇苑當秋汾。
● 舒員外游香山寺數日不歸兼辱尺書大誇勝事…長句以贈之
唐代:白居易
香山石樓倚天開,翠屏壁立波環回。
酡顏一笑夭桃綻,清吟數聲寒玉哀。
軒騎逶遲棹容與,留連三日不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