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山風景區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雲門山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雲門山石窟及石刻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門山位於青州城區南部2公里處,海拔421米,雖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勢巍峨,漫山松柏,景觀棋布,宛如一個巨大的盆景端放城南,以它美麗、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地理環境而獨具風貌。山頂有一個南北貫通的天然穴洞——雲門洞,洞高約3米,寬約4米,深6米余。遠望如高懸於天空的明鏡,拱壁鑲嵌。每到夏秋季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將山頂的亭台樓閣托於滾滾雲海之上,猶如仙境一般,故被稱為“雲門仙境”,又稱“雲門拱壁”,乃為古青州勝景之一,雲門山也因此而得名。許多描寫雲門山的詩句,都描寫的出神入畫,不管是王心鑒的《游雲門山》:“閑訪雲門山,悠然踏龜鱗。移步皆蒼翠,招手即白雲。勿擾陳摶夢,恍聞范公吟。明月照青州,仙境蛻俗痕。”還是趙居貞的《雲門山投龍詩》,都把雲門山的美景,刻畫得激動人心。

歷史沿革


雲門仙境,歷來頗得佛、道兩教的青睞,山陽有大小5個石窟,石刻造像272尊,主要為西方三對像,也有力士、釋迦多寶二佛說法像等。有題記者可追溯至開皇九(589)年,雖經1400年的滄桑變易,風雨剝蝕,這些造像仍然保存基本完好。明清兩代,在雲門山題刻者更多,這些題刻和碑碣都是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和雲門山之歷史較為準確的資料,在眾多的題刻中最有名的是山陰處海內外罕見的巨大鐫刻"壽"字,該字結構嚴謹,端莊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米,寬3.7米,單是下部的"寸"字就高2.22米,為大個頭的漢子所不及,故當地有"壽比南山"、"人無寸高"之說。雲門山四周青山逶迤,峰巒秀麗,松柏疊翠,森林幽深,空氣清新,環境靜謐,與整潔優美、繁盛發達的市區連接映襯,構成群山連翠,障城如畫的靚麗風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人稱“鐵面御史”的趙抃曾於熙寧知青州,他在《詠雲門山》一詩中讚美雲門山曰:“十里崢嶸到忽平,兀然如覺夢魂醒。石通幽室心生白,徑擁寒雲步入青。一水下窺絕線,兩山前列似開屏。重城歸去仍堪喜,歲年稔人家戶不扃。”黃庶(黃庭堅之父)曾任青州通判,他也賦詩讚美雲門山曰:“區區霸跡欲知小,試絕大雲孤頂看。老僧指我日上處,鏡面瀉出黃金盤。”
在隋、唐、宋時期,就深受詩人騷客和佛、道兩家的青睞。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五處,石佛二百七十二尊,歷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題刻、造像、碑碣共計百餘處,遍布雲門山摩崖。其中,雲門山大“壽”字,位於山頂聳立的摩崖北壁。整個大字通高7.5米,寬3.7米,僅壽字下面的寸字就高2.3米,所以在當地有“人無寸高”的戲語,為我國摩崖“壽”字之最。雲門山石龕造像是山東地區現存為數不多的唐代以前佛教造像之一,因歷史久遠、窟大,造像精美被各方人士所讚賞。雲門山造像共有5個石龕,石刻造像272尊,有題記者可追溯至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自西向東排列,第一、二龕均開鑿北齊至隋代,位於雲門洞的西邊;第三、四、五龕開鑿於盛唐時期,位於雲門洞的上方。萬春洞,又稱希夷石室。它位於山陰東側,洞高1.6米,寬1.2米,深5米,洞內南側有石床,有陳摶老人的高浮雕石像一尊,枕石長眠,長睡不醒,安祥悠然,憨厚可掬。該洞是明代嘉靖年間衡王府內典膳掌司冀陽周全為紀念陳摶老人而鑿,所以當地俗稱陳摶洞。

地理環境


雲門山風景區
雲門山風景區
雲門山,位於青州城區南部2公里處,海拔421米,雖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勢巍峨,漫山松柏,景觀棋布,宛如一個巨大的盆景端放城南,以它美麗、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地理環境而獨具風貌。雲門山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頂有一個南北貫通的天然穴洞——雲門洞,洞高約3米,寬約4米,深6米余。遠望如高懸於天空的明鏡,拱壁鑲嵌。每到夏秋季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將山頂的亭台樓閣托於滾滾雲海之上,猶如仙境一般,故被稱為“雲門仙境”,又稱“雲門拱壁”,乃為古青州勝景之一,雲門山也因此而得名。

主要景觀


雲門山風景區
雲門山風景區
雲門洞陽坡西側,有一天然罅隙,口如井狀,深不可測,夏秋季節,常有雲霧泛出,名日"雲窟",經它造雲,由雲門升天。"雲窟"、"雲門"相互呼應,舊傳隋朝的北海人李清曾入窟學道。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恆言》一書中的《地道人獨步雲門》一篇,就是根據這個傳說演義而成.
雲門仙境,歷來頗得佛、道兩教的青睞,山陽有大小5個石窟,石刻造像272尊,主要為西方三對像,也有力士、釋迦多寶二佛說法像等。有題記者可追溯至開皇九(589)年,雖經1400年的滄桑變易,風雨剝蝕,這些造像仍然保存基本完好。明清兩代,在雲門山題刻者更多,這些題刻和碑碣都是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和雲門山之歷史較為準確的資料,在眾多的題刻中最有名的是山陰處海內外罕見的巨大鐫刻"壽"字,該字結構嚴謹,端莊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米,寬3.7米,單是下部的"寸"字就高2.22米,為大個頭的漢子所不及,故當地有"壽比南山"、"人無寸高"之說。
這個"壽"字是明嘉靖年間衡王府內掌司冀陽周全所獻書。端詳此"壽",字體揮灑俊逸,筆劃圓泣流暢,雖千鑿百斧雕成,卻不露分毫痕迹,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是書法石刻藝術的瑰寶。自此,青州官民,朝野上下,去雲門山拜壽的人絡繹不絕,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了。近年來,眾從的中外遊客都把能到雲門山參拜大壽字作為自己最大的心愿。
雲門山後東側,有明朝嘉靖年間衡王府周全開造的"萬春洞"。該洞高1.6米,寬1.2米,洞室外寬闊,深達5米,在洞南側,雕塑有陳摶老人枕書長眠的石像一尊,北側有兩個空台。陳摶,字圖南,號扶搖子,亳州真源人,在陳摶石雕頭部的上方有明朝隱士雪蓑題寫的《山居吟》一首:"野宿石慶類洞天,斗笠脫放海東邊,夜深熟睡白雲起,莫管龍來榻下眠"。當地民間有"陳摶一睡八百載"的傳說。
雲門山主峰名"大雲頂",形若魚脊,東西走向,上多寺廟宮觀,山巔植"東嶽大帝"之宮,樹"泰山老母"之祀,東西建閬風亭,新修盤石級968級。建雲門山"八仙亭""望壽閣",紅牆青瓦,古色古香。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遊覽區。近年來,中外遊客日益增多,雲門山人涌如潮,列戶成峰,登頂俯瞰,一望無盡,山野之盛,遠勝往昔。
早在隋、唐、宋時期,這裡就深受詩人騷客和佛、道兩家的青睞。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五處,石佛二百七十二尊,歷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題刻、造像、碑碣共計百餘處,遍布雲門山摩崖。其中,雲門山大“壽”字,位於山頂聳立的摩崖北壁。整個大字通高7.5米,寬3.7米,僅壽字下面的寸字就高2.3米,所以在當地有“人無寸高”的戲語,為我國摩崖“壽”字之最。雲門山石龕造像是山東地區現存為數不多的唐代以前佛教造像之一,因歷史久遠、窟大,造像精美被各方人士所讚賞。雲門山造像共有5個石龕,石刻造像272尊,有題記者可追溯至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自西向東排列,第一、二龕均開鑿北齊至隋代,位於雲門洞的西邊;第三、四、五龕開鑿於盛唐時期,位於雲門洞的上方。萬春洞,又稱希夷石室。它位於山陰東側,洞高1.6米,寬1.2米,深5米,洞內南側有石床,有陳摶老人的高浮雕石像一尊,枕石長眠,長睡不醒,安祥悠然,憨厚可掬。該洞是明代嘉靖年間衡王府內典膳掌司冀陽周全為紀念陳摶老人而鑿,所以當地俗稱陳摶洞。
山腰處是“望壽閣”,原為元朝時期的“靈官廟”,后毀於戰火,1984年重修。因這裡與山頂的“壽”字遙遙相望,於是更名為“望壽閣”。閣內的正殿建於懸崖之上,高大宏偉,古樸壯觀,正門匾額上書“望壽閣”三個大字,為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殿內供奉福、祿、壽三星,東西兩邊的廂房裡供奉關公和財神,許多遊客喜歡在此進香拜神,希冀自己和家人一生平安,萬事如意。
雲門山巔“大雲頂”,為橫亘東西數百米的峭壁,兩端建有東西閬風亭,有“雲門仙境”石碑、迎旭門、天仙玉女祠、玉皇殿等景觀。據史志記載,山頂明代以前建有碧霞祠、關帝廟、靈官廟以及東西閬風亭,清代建有贈怡堂、閑雲亭和留弇亭。到解放前夕,山上的建築多毀於戰火,僅存殘址。近年,重新修復迎旭門、三元殿、天仙玉女祠和東、西閬風亭。山頂西側,有一垂直天然石隙,口如井狀,深不可測,夏秋季節,常有雲霧從窟中泛出,故稱“雲窟”。《醒世恆言》中“李道人獨步雲門”就是說的這個“雲窟”的故事。故事說在隋朝少年件,青州有一個財主叫李清,這年正逢六十大壽。他要的壽禮不是金銀財寶,而是每人一根麻繩。這天讓人把麻繩接起來,一端拴個筐,他手拿一鑼,坐入筐中,讓人把他漸放石窟中,並約好天到鑼就把他提上來。可人們在上邊等了一天一夜,也沒聽到鑼聲,把筐拉上來也不見了李清,眾人無奈只好回家。原來李清在窟底敲鑼,好久也不見往上拉他,只好順著窟底往裡走,走了很長時間,看到兩個白鬍子老頭在下棋,便看了起來。不知過了多久,下棋老頭臨走時水果,別打開北面牆上的窗戶。可李清在實在忍不住后,還是打開了那扇窗戶,發現窗外就是家鄉,他思鄉心切,就從窗戶爬了出來。等他回到家鄉,可已物是人非了,無人識此君他也不識人了。
雲門山四周青山逶迤,峰巒秀麗,松柏疊翠,森林幽深,空氣清新,環境靜謐,與整潔優美、繁盛發達的市區連接映襯,構成群山連翠,障城如畫的靚麗風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人稱“鐵面御史”的趙抃曾於熙寧知青州,他在《詠雲門山》一詩中讚美雲門山曰:“十里崢嶸到忽平,兀然如覺夢魂醒。石通幽室心生白,徑擁寒雲步入青。一水下窺絕線,兩山前列似開屏。重城歸去仍堪喜,歲年稔人家戶不扃。”黃庶(黃庭堅之父)曾任青州通判,他也賦詩讚美雲門山曰:“區區霸跡欲知小,試絕大雲孤頂看。老僧指我日上處,鏡面瀉出黃金盤。”
雲門山與近傍駝山,山下范公亭連成一體,成為青州的風景廟會區,在這裡遊覽,有一套謠諺可作導遊:“一拜壽,二拜佛,三拜清官,四品書。”
拜壽上雲門山有兩項內容:第一,雲門山上有明衡王朱厚矯慶壽時刻下的一個大“壽”字,高7.5米,寬3.7米,只“壽”字下部的一個“寸”字,就有2.3米高,人攀其上,足蹬“寸”鉤,頭頂不著那上邊的一橫,俗稱“人無寸高”。當年衡王要的是“壽比南山”的豪侈,現在人們拜這大“壽”字,取的是“長壽”、“高壽”的吉利。第二,雲門山上有陳摶洞,其中有“老壽星”陳摶的石雕卧像,成了吉祥的象徵,人們入洞拜他,又必動手摸他,有諺謠唱到:“摸摸陳摶頭,一輩子不用愁;摸摸陳摶腚,一輩子不生病。”天長日久,是壽星被摸的油光鋥亮。
雲門山上拜佛,實際上拜的是“三仙玉女祠”,拜佛的目的多在求子。求子的形式除了別處也有的“拴娃娃”之外,還有一種“抱獅抱”,廟會上舞獅,舞至極熱鬧時,大獅子生出一個由小孩扮演的小獅子,求子的人趕緊抱了回家,讓媳婦摟抱片刻,再給小獅子吃一口奶,若碰巧果真生了孩子,這孩子的小名便叫“獅抱頭”。另有歌謠是“要想抱孫子,頭上插柏枝”,引得老太太們逛山,人人插得滿頭翠綠。
至於拜清官、品書法,一在范公亭,拜的是曾任青州太守的范仲淹,一在玲瓏山,看的是北魏鄭道昭留下的題銘石刻。
交通:火車:青州客運站乘計程車40分鐘路程;汽車:青州汽車站乘計程車20分鐘路程;自駕車:(1)濟南方向:從濟青高速9號A口下南行,經新東環--南環路(向西行)--雲門山景區約1小時。(2)青島方向:從濟南高速9號口下,南行經市區雲門山景區大約1小時路程。歷史變遷:雲門山大雲寺位於城東北隅,是最早的佛教寺院。據《魏書.釋老志》載:“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佈於世界,今洛陽、姑臧(今武威),臨淄皆有阿育寺,蓋稱其遺跡焉。”這裡講到故臧的阿育寺,就是指涼州早期的大雲寺。西夏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即西夏碑)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寶塔,奉安舍利,報佛恩重,今武威郡塔(大雲塔)即其數也。張軌稱制(西涼)……天錫宮中,數多靈瑞,天錫異其事,時有人謂天錫曰,昔阿育王奉佛舍利起塔,遍世界中,今之宮乃塔之故基之一也,天錫遂舍其宮為寺,就其地建塔。”清康熙《重修白塔寺碑記》也載:“昔阿育王造塔八萬四千……甘州之萬壽塔與涼州之姑洗塔屬其二焉。”以上記載說明涼州大雲寺塔為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寶塔之一。到前涼時,其宮殿修在了阿育王佛塔的遺址上,因此宮中屢屢現靈,前涼國王才舍宮復寺建塔。又據唐景雲二年《涼州大雲寺古剎功德碑》云:“大雲寺者,晉涼州牧張天錫昇平之年所置也。本名宏藏寺,后改為大雲寺,因則天大聖皇妃臨朝之日,創諸州各置大雲,遂改號為天賜庵。”碑文還記載:前涼宏藏寺“花樓院有七層木浮圖,即張氏建寺之日造,高一百八十尺,層列周圍二十八間”,亭台樓閣一應俱全,規模宏大。清康熙《重修清應寺塔記》也載:“北斗宮之有姑洗塔,蓋始於晉張重華舍宮內地建立寺塔。今此塔與大雲寺並峙,鎮塞水口而摩穹礙日,光耀非常,蓋涼州一勝況也。”西夏時期,公元1038年10月元昊稱帝建國,11月即仿宋南郊故事,親自從首都興慶府來到西涼府大雲寺祀神拜佛,說明大雲寺在西夏時期的重要地位。在干順天佑民安四年(1093年),由皇帝、皇太后發願,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對大雲寺寺廟及塔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第二年完工後,即立碑贊慶,將大雲寺更名為護國寺,立碑銘為“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直到元代大雲寺院及塔基本保持了西夏時期修復的狀況,成為河西佛教文化的一大勝景。

旅遊信息


交通信息
火車:自青州市站、青州市北站下車。
汽車:自青州汽車站、青州汽車北站下車。
自駕車:
1.濟南方向:從濟青高速9號A口下南行,經新東環--南環路(向西行)--雲門山景區約1小時。
2.青島方向:從濟南高速9號口下,南行經市區雲門山景區大約1小時路程。
免費信息(已過期)
2020年2月20日,為致敬醫務工作者,青州市所有A級景區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全國醫務工作者免費開放。全國所有醫務工作者,可憑本人身份證及有效醫師證、護士證或與醫務工作相關資格證件等,到景區售票處辦理免門票入園手續。醫務工作者團體參觀遊覽,可與旅遊景區提前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