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鱸塘鱧

鱸形目沙塘鱧科動物

葛氏鱸塘鱧(學名:Perccottus glenii)是沙塘鱧科、鱸塘鱧屬的一種魚類。體形粗短,略呈紡錘形,前部呈圓筒形,後部側扁。頭大而平扁,吻尖而平扁,吻背中間有一大的骨質隆起,眼中等大,側上位,眼間區寬而稍凹。鼻孔兩對,前鼻孔微呈管狀。口大,下頜稍突出於上頜,后延至眼球下方。上下頜及犁骨上具有絨毛狀的銳齒帶。舌寬而長,前緣圓形、遊離。眼中等大,側上位,非常凸出,上緣為眼瞼所遮蓋,上眶骨凸起為骨嵴。鱗中等大,頭和鰓蓋均有鱗,無側線。背鰭兩個,不連接;胸鰭發達,后緣圓;腹鰭小,胸位,彼此分離;尾鰭后緣圓形。體背部和體側黑褐色或綠褐色,腹部較淡。體側有褐緣色不規則橫條紋;第一背鰭有2行、第二背鰭有6行淺黃綠色斑點;臀鰭有4行、尾鰭有6~7行淺綠褐色斑點;眼后緣及其下方向後有3條褐綠色條紋。

葛氏鱸塘鱧喜棲息於江河小支流的靜水處,或者是水生植物較多的沼澤里,水位一般在30~60厘米,水底腐殖質沉積較多。活動性不強,不遠遊;耐缺氧,在極度缺氧的條件下也能生存。屬肉食性魚類,所處水域浮游生物和底棲動物較多。由於遊動能力不強,常以潛伏方式襲擊攝食過往弱小動物。分佈於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北部、日本,以及中國遼河、黑龍江、松花江、興凱湖等水系。

形態特徵


葛氏鱸塘鱧
葛氏鱸塘鱧
自然水域捕獲的葛氏鱸塘鱧體長一般在12厘米以下,體重大多在50~100克之間,有關葛氏鱸塘鱧文獻中體長和體重最大值分別為25厘米和250克,垂釣者垂釣最大重量記載為安基強所報道的210克。
背鰭Ⅶ,Ⅰ-11~12;臀鰭Ⅰ-10;胸鰭18~19;腹鰭Ⅰ-5;尾鰭3+17+3。縱列鱗36~39;橫列鱗16~18;背鰭前鱗24~28。鰓耙2~3+8~9。
體長為體高3.4~4.1倍,為頭長2.4~2.9倍。頭長為吻長3.2~4.1倍,為眼徑4.3~7.3倍,為眼間隔4.7~6.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3~1.8倍。
體延長,粗壯,前部近紡錘形,後部側扁;背緣、腹緣弧形隆起;尾柄較高。頭中大,前部鈍尖,略平扁,後部高而側扁,頭寬稍小於頭高;頭部和鰓蓋部無任何感覺管孔。頰部圓凸,頰部感覺乳突線由單個感覺乳突排成縱行而組成,有3條水平狀(縱向)感覺乳突線,無垂直(橫向)感覺乳突線。吻長,鈍尖,平扁,吻長為眼徑的1.3~1.5倍。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在頭的前半部。眼後下方具叉狀感覺乳突線2條。眼間隔寬平,為眼徑的1.2~1.4倍。鼻孔每側2個,分離:前鼻孔圓形,具一短管,位於吻部中央,不接近於上唇;后鼻孔小,圓形,在眼的前方。口大,前上位,斜裂。下頜稍突出,長於上頜。上頜骨後端向後伸達眼中部下方或稍後。上、下頜齒細尖,多行,內列齒較粗壯;犁骨具2稍大的齒叢,齶骨無齒。唇厚。舌大,遊離,前端截形。鰓孔寬大,向前向下伸達眼后緣的下方。前鰓蓋骨及鰓蓋骨后緣光滑,無小棘。峽部寬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6根。具假鰓。鰓耙短鈍,具細齒。
體被中大圓鱗,頭部、項部和鰓蓋均被小圓鱗。吻部和頭的腹面無鱗。無側線。
背鰭2個,分離,相距較近;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基部後上方,第一鰭棘短弱,第三、第四鰭棘最長,後部鰭棘較短,平放時後端伸越第二背鰭起點;第二背鰭高於第一背鰭,基部較長,後部鰭條短,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臀鰭和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在第二背鰭第四至第五鰭條的下方。胸鰭寬圓,扇形,下側位,稍長於眼後頭長,向後不伸達臀鰭起點。腹鰭小,起點在胸鰭基部下方,內側鰭條長於外側鰭條,左、右腹鰭相互靠近,不癒合成吸盤,末端遠不達肛門。尾鰭長圓形。
液浸標本的頭、體為棕褐或青褐色,背側黑褐色,體側有不規則的褐色斑塊及間斷的橫紋,腹部灰褐色。頭部自眼的后緣至前鰓蓋骨後端具2褐色斜紋。背鰭、臀鰭及尾鰭深褐色,具多行暗色點紋。胸鰭基部常具1個雲紋狀灰色斑。胸鰭和腹鰭為灰色。

棲息環境


葛氏鱸塘鱧喜棲息於江河小支流的靜水處,或者是水生植物較多的沼澤里,水位一般在30~60厘米,水底腐殖質沉積較多。適溫範圍較廣,15~30℃內均可生存。

生活習性


葛氏鱸塘鱧
葛氏鱸塘鱧
葛氏鱸塘鱧活動性不強,不遠遊;耐缺氧,在極度缺氧的條件下也能生存。越冬能力強。能潛伏於水底泥土中,幾乎停止活動。水面封冰時,葛氏鱸塘鱧常棲身於半球形冰洞里,直徑從20~200厘米不等,冰洞頂部距冰面約30~60厘米,洞口位於水中,其下方常有茂密的水生植物,洞中充滿了小冰塊和空氣,溫度接近於零度,葛氏鱸塘鱧能夠在這種環境中越冬。當砸開冰面,直接將鱸塘鱧從冰洞中拖出時重新放入深水中便能蘇醒過來,並開始遊動。故被譽名為“還陽魚”。
葛氏鱸塘鱧屬肉食性魚類,所處水域浮游生物和底棲動物較多。由於遊動能力不強,常以潛伏方式襲擊攝食過往弱小動物。趙玉堂報道葛氏鱸塘鱧常捕食生物包括紅線蟲、水蚯蚓、螞蝗、螻蛄幼蟲、貝類和各種水生昆蟲的幼蟲等等,個體較大的也可吞食幼魚;葛氏鱸塘鱧可攝食搖蚊的幼蟲、魚和魚卵;葛氏鱸塘鱧常年均可攝食,所以即使在冬季也能垂釣到該魚。

分佈範圍


分佈於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北部、日本,以及中國遼河、黑龍江、松花江、興凱湖等水系。

生長繁殖


繁殖方式

葛氏鱸塘鱧
葛氏鱸塘鱧
葛氏鱸塘鱧雌雄異體,卵生,體外受精。雌魚一般在2齡性成熟,懷卵量與年齡正相關,葛氏鱸塘鱧懷卵量由1齡的884個增加至7齡的37056個;產卵期為5月初至7月,其中6月最盛;生殖期雄魚體上出現孔雀綠色婚裝,背鰭出現白色斑點。產卵適宜水溫為16~20℃,卵產出后粘附於水生植物上,排列整齊。雄魚有保護卵孵化的習性,孵出后2天的稚魚即主動索食。
葛氏鱸塘鱧胚胎髮育可劃分為受精卵、胚盤形成、卵裂期、囊胚期、原腸期、神經胚期、尾芽期、出膜前期和出膜期九個階段25個時期;劉義新等人研究表明,採用葛氏鱸塘鱧專用魚巢孵化,水溫15~17℃,經過大約140小時破膜,水溫在21~22℃,約56小時破膜。溫度達到25℃以上,受精卵全部死亡,且用浮遊動物開口成活率較高。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2015年5月20日)——無危(LC)。

主要價值


葛氏鱸塘鱧作為中國東北地區土著魚類,由於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刺少且營養價值較高,常被以醬燜或油炸的方式加工后食用,由於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已成為各大酒店和飯莊招攬客人的特色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