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亞·蘇雷曼

伊利亞·蘇雷曼

伊利亞·蘇雷曼出生於巴勒斯坦,后往美國在各大學、研究機構和博物館中做講座。他導演了不少短片,也是各大影展的常客。1994年,他回到耶路撒冷在歐洲一家機構的贊助和支持下在當地大學創建了電影與媒體系。他曾經和以色列導演阿莫斯·吉塔共同製作了紀錄片《Peace in Vesoul》,而今年他們雙雙進入了戛納競賽單元。

主要作品


伊利亞·蘇雷曼
伊利亞·蘇雷曼
2012年 哈瓦那的七天
2009年 The Time That Remains
2007年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
2006年 Bamako
2006年 Humbert Balsan,producteur rebelle
2002年 妙想天開
1999年 光纖巴勒斯坦
1998年 Chronicle of a Disappearance
1997年 War and Peace in Vesoul
1993年 Harb El Khalij... wa baad
1990年 Introduction to the End of an Argument

獲獎記錄


戛納國際電影節
▪ 2019 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必是天堂 (提名)
▪ 2012 第6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一種關注大獎 七天哈瓦那 (提名)
▪ 2009 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時光依舊 (提名)
▪ 2002 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神聖的介入 (獲獎)
▪ 2002 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主競賽費比西獎 神聖的介入(獲獎)
▪ 2002 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神聖的介入(提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1996 第5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路易吉。德.勞倫蒂斯獎 消失文明的編年史 (獲獎)
歐洲電影獎
▪ 2002 第15屆歐洲電影獎環球銀幕獎 神聖的介入(獲獎)

關於作品


《神聖的介入》是一個巴勒斯坦導演對於被以色列佔領的國土的一次描述。影片的元素充滿激情,並且多元、抒情,甚至略顯滑稽。伊利亞·蘇雷曼的電影是一種平靜和激情的奇異混合物,他用極其敏感地把死一般的平靜(尤其是導演描述拿撒勒氛圍的時候)和表達的激情揉合在一起。影片開始幾場精彩的戲反映的是巴勒斯坦人鄰里之間的緊張關係。他們的生命日復一日地重複,最終至於徹底的大虛無,而這一切被以歡鬧的形式表達出來。它是痛苦現實的反射,是被佔領的後果。這一切完全可以想象。在宵禁之前說完他們所有要說的話,不錯過每一天已經變形了的“華彩”。醫院中吸煙的戲最為可笑,貼切地象徵著他們的焦慮與煩惱,當然這也是和以色列的佔領相關聯著。事實上,這種日常性對話的缺失,使影片畫面變得趣味橫生,極富表現力量。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正在於此。
影片的主線是發生在E.S(這是導演自己姓名的縮寫,並且他自己正住在耶路撒冷)和他始終沒有姓名的女友(演員是住在拉馬拉的女記者)之間的一場愛情。導演沒有告訴我們愛情的來龍去脈,但是,我們卻可以時刻感覺得到他們內心的痛苦。尤其是發生耶路撒冷和拉馬拉之間檢查站的那一場戲,他們叉著手坐在車裡,默默地看著眼前遭受侮辱的巴勒斯坦人。而他們兩個人不能住在一起,最大的原因也就在於此。這場戲具有一幅偉大的油畫所具有的一切力量。他們改變彼此的態度,重新審視現實。這在某種意義上,也使我們增強了對巴勒斯坦現實的理解。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巨大悲劇。
這部素描式的電影並沒有把焦點放在政治問題上,它關注的是社會對於現狀的令人吃驚的適應,尤其是對日復一日的恐怖如此熟視無睹的態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導演描述的社會結構的破壞、禮貌的喪失、人權的被漠視,所有這些小插曲才有了更痛心的叩問意味。許多想象性的場景則道出了人們內心的狀態,洋溢著暴力的氣息,它們與日常情景構成了巨大的反差。這顯示出伊利亞·蘇雷曼對現實的深刻洞察,而他的觀察被隱藏在圓熟的表達後面,於是激情也隱藏在冷靜的敘述後面。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部電影有著大膽的結構,並且被導演用流暢的節奏使一切毫無瑕疵組接起來。就這樣,在這部表面上零散的電影中,伊利亞·蘇雷曼異常清晰地透視了政治衝突影響下的內心世界。